蓝山县2023 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
语 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
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
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
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
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
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
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
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
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
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
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 33 大类。其《序志》说:“原始
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
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
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
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
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
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
1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
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
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
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
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
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
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
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
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
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
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
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
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
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
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想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
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
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
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
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
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
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
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
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
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
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
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
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
不同的审美追求。
2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
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
难见个人情性。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
学的社会责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 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分
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4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第 6~9题。
山风
王东梅
那一年,俺奶还没见过俺爷。俺奶在西山坡上种黄豆。地肥,水足,种子撒下去,很快
就发了芽,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那一年,俺爷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俺奶这么个人。俺爷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爷是十里
八乡做豆腐的高手,俺爷做的豆腐,嫩,滑,甜。
东山沟和西山坡中间隔着一座亮甲山。说是山,其实比起真正的山,就是一个很大的土
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刚入秋,山风就像是长了腿,一路从亮甲山的山顶上往下跑,跑过俺奶的黄豆地,就夹
带了涩涩的豆子香。风一路往下跑,绕过山沟就跑进了俺爷的豆腐坊。俺爷一吸溜鼻子,就
乐了-好豆子啊!一拍大腿,俺爷就迎着香味儿跑出屋,跑上了西山坡,跑进了俺奶的豆子
地。
俺奶累了。锄了一天的地,俺奶想要展展腰,借着山风,舒缓舒缓酸胀的胳膊腿,却见
一个人一路从坡下跑上来。
俺爷迎着山风来到了俺奶跟前。
俺奶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俺爷。
山风再次荡过豆子地刮向东山沟的时候,俺奶和俺奶的黄豆,也已经来到了俺爷的豆腐
坊里。俺爷嘿嘿一笑,端出一大碗水豆腐,水豆腐上淋了用红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
香油制成的调料,红红绿绿,白白嫩嫩,大老远就香气扑鼻。俺奶三下五除二就吞下了一大
碗水豆腐,末了,一抹嘴,说:“真香!香死个人嘞!”俺爷说:“指定香啊!你可着亮甲
山前前后后打听打听,俺做的水豆腐,那是头一份儿。”俺奶脸上的笑就僵住了,俺爷赶紧
改口:“等明儿用了你种的黄豆磨出来的水豆腐,那就天下第一了。”哈,俺奶的脸上终于
又有了一丝笑模样。
俺爷问:“还想吃不?”
3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俺奶说:“想。”
俺爷说:“留下吧!”
俺奶没吭声儿。
俺奶没有留在俺爷的豆腐坊。
俺爷照旧过他磨豆腐卖豆腐的生活。每天天还黑着,俺爷就起身,钻进豆腐坊里磨豆腐。
天刚亮,俺爷就挑着担子进村去吆喝了。这时候,西山坡上,俺奶扛着锄头,也下地了。
又是一年豆子熟的时候,山风带来了满沟满谷的豆香,也带来了山顶上密如炒豆的枪声。
密密匝匝的枪声证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俺奶吓破了胆,趴在豆子地里一动也不
敢动。
豆腐坊里空无一人,俺爷卖豆腐还没回来。
突然,山路上趔趔趄趄跑来一个人。
说是跑,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切近了,才看清,是个抱着包袱的女人-一个抱着包袱
的女八路。
见的兵多了,俺奶也学会了从衣服上辨别谁是哪一边的。
女八路一路奔着豆子地跑来。与其说女八路是跑进豆子地的,不如说她是栽进豆子地的。
女八路一头栽进豆子地就不动了,怀里的包袱也甩出去老远。哇的一声,响起一声婴儿的啼
哭,俺奶这才看清,散开的包袱皮包着一个尺把长的小婴孩。
女八路一动不动。
俺奶也一动不敢动。
小婴孩哇哇地哭着。
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
俺奶动了几下,弄出了点儿响动。女八路还是没动静。向着女八路爬近了些,俺奶就看
见了女八路身上汩汩淌出的血;再近了,就看见了女八路紧闭的双眼。俺奶把指头探到女八
路的鼻子底下,女八路已经没了气息。躺在地上的婴孩哇哇地大哭着,俺奶赶紧爬过去,把
孩子揽进了自己怀里。
躲到哪儿去好呢?
俺奶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山上,枪声仍密如炒豆。
远远地,俺奶看见了豆腐坊升起的炊烟。
俺奶把孩子放在豆腐坊的土炕上的时候,身子抖得像筛糠。俺爷没问为什么,而是拉过
被子盖在孩子身上。
哇,孩子哭了。
俺奶一激灵,耳畔,仿佛响起了敌人杂沓的脚步声。怎么办?怎么办?
俺奶把婴孩抱进怀里,一把扯开自己衣裳的前襟。俺奶皱了一下眉。孩子立刻止住了哭
声。
稍后,俺爷端出一碗水豆腐,一口喂给俺奶,一口喂给孩子。
这个小婴孩,就是俺爹。
俺爹长到和豆子棵一样高的时候,俺奶就把他带到了豆子地里。豆子地里有一个隆起的
土丘。俺奶让俺爹对着土丘拜了三拜。以后每年豆子熟的时候,俺爹都会对着土丘拜三拜。
现在,在女八路的坟旁又拱起了一个土丘,土丘里埋着的是俺爷和俺奶。
而今的俺爹,也像俺奶当年一样,整天像长在豆子地里,撒种、施肥、除草,看着豆子
迎着风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俺呢?俺不在山上种豆子,俺像俺爷一样还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开了一个农家乐-红
星农家院。每天俺把刚做好的水豆腐装进用去皮柳条编成的形似小船的小浅筐里,淋了用红
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香油制成的调料,端到游客跟前。俺做的豆腐,就像俺爷做的
4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豆腐,嫩,滑,甜,一份红红绿绿、白白嫩嫩的水豆腐,大老远就香气扑鼻。游客们吃着香
喷喷的水豆腐,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讲俺爷的豆腐坊,讲俺奶的豆子地,讲山路上跑来的女
八路,讲摔在地上的小婴孩。
山风长了腿一样,从山顶跑下来,满山满谷都是我的声音:“亮甲台原名晾马台,相传
唐王李世民征东时路过此地,因遇大雨,盔甲马匹皆湿,曾在该地西面的高台上晾晒。这里
形成村落后,取名“晾马台',后演变成“亮甲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较早开辟
的革命根据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爷爷奶奶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奶奶到豆腐坊品尝水豆腐时与爷爷充满温情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当时对彼此的好感。
B.奶奶带孩子逃离险地时“感到脑袋里一片空白”,刻画出她因情势危急感到慌乱的心
理。
C.当奶奶把孩子带到豆腐坊时,爷爷二话没说就拉起被子盖上,表现了他的善良与担当。
D.奶奶让“俺爹”在豆子地对女八路战士拜了三拜,展现出她不记己功、甘于奉献的品
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来看,“山风”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意象,同时作为故
事的叙事视角,见证了故事发展。
B.小说以东山沟和西山坡作为故事背景,详细写明了爷爷与奶奶两位主人公各自干的农
活,同时也为下文的故事作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的小段落,如自“女八路一动不动”至“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的叙
写,强化了紧张氛围,加快了故事节奏。
D.小说最后提到了发生在此地的历史,“晾马台”演变成“亮甲台”,从而丰富了读者
对当地的认知,也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8.文中使用第一人称用语时前文是口语化的“俺”,但在结尾处改用为书面化的“我”,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本文与《百合花》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请简要分析两篇作品思想主旨的异同。(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
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
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
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
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
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
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
5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
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
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
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尝乘舟 A 与崔宗之 B 自采石 C 至金陵 D 著宫锦袍坐 E 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
诏”。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
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的。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天赋异秉,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
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
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
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3.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荀子)
14.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
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3 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山林休日田家
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
6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
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
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16. 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
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示自己渴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相同的。
(3)小明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看着画中飘飞的树叶和奔腾的江水,不禁联想到古
人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通过上述对碳中和几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碳中和需聚
焦。不必也不应该 ① ,可以多方贡献,但关键和重点必须是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
化碳;从国际经验和发展潜力看,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不断凸显,呈现市场挤出化石能
源的态势,化石能源的"压舵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驶
向可持续的未来;碳中和不仅不是经济增长阻力,而且还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动能;由于占比
不高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中和,少许化石能源作为应急备用,因而碳移除技
术 ② 但是空间有限,与当前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具有数量级的差异,需
要发展但不必寄予厚望;不仅碳中和在整体上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
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投资高碳具有多重风险,
包括高碳锁定延滞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风险,化石能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市场挤出造成
巨额资产闲置浪费的风险、加剧和放大能源安全的风险等;碳中和目标年是 2060,勿需也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进程,不必 ③ ,但需要综合谋划、有序推进,不能等,不宜
缓,抓住并放大机遇,贡献并引领全球碳中和进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上面划浪线处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
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
B. 碳中和在整体土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
7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
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
C.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因而碳中和在
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
D.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因而碳中和
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
20.文中划横线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不运用修辞,应该如何表达?(5 分)
原句: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
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改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
之下,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
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 10 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 8件有安全隐
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
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流
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
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
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
深、懵懂无知,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含标点)。(6分)
22.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
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潮起亚细亚”,“潮”的灵感来源于钱塘江潮涌。
其实,“潮”除了是一种自然现象,还代表着体育的蓬勃力量、一往无前的中国精神,更代
表着时代奋进的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QQABSQAEogiAABIAARhCAwWACgEQkBCACCoGwEAIIAAAARFABCA=}#}蓝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答案)
1.C (A.“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原文为“接近”。(曲解文意)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张冠李戴)D.“导致”错误,“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2.C (选项为“汉赋难见个人情性”,而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范围失当。)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5.(1)《短歌行》:
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和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指出手法1分,分析1分)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析2分)
6.D(“展现出她不记己功,甘于奉献的品质”有误,这里刻画重点并不是奶奶的个人形象及品质。小说并没有明确交代女八路战士和婴孩的关系,这里既可能体现出奶奶教育孩子不要忘记女八路战士的救命之恩,也可能表明奶奶教育孩子不要忘记母亲的生养之恩。)
7.A(“同时作为故事的叙事视角”有误,“山风”是全文的线索,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小说的叙事视角并非“山风”,而是第一人称的“我”。)
8.①在讲述故事时,“俺”作为口语化的称呼,显得生动而亲切,承载着“我”对这段历史的厚重情感,也贴合乡村的自然与社会环境;②情节接近尾声时,以书面化的“我”作为第一人称,显得更加正式,更符合此时“我”向他人介绍当地历史的情境;③这种人称的变化使文本能够更自然地衔接历史与现实。(每点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异:①本文中,女八路战士怀中的婴孩被爷爷奶奶救下并养大,而“俺爹”又抚育了“我”这一代,表现了农民质朴的美德,赞美了红色历史的世代传承;②而《百合花》通过描写通讯员和“我”以及新媳妇的故事,歌颂了纯洁而珍贵的战友情、军民情。同:两篇作品都表现了军护民、民拥军的鱼水情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性美、人情美。(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没有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不给分。)
10.D (断句时,从整体上断开后,再参考人物的几个连续动作来断句即可。例如
动词“与”“著”。)
11.C(C 项,“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理解不正确。)
12.C(C 项,“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13.(4 分)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
来激怒杨贵妃。(“耻”1 分,“之”1 分,“摘”1 分,“以”1 分,句意通顺 1 分)
(4 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
为它用心专一。(句式,2 分“用”1 分,句式 1 分,句意通顺 1 分)【参考译文】
14.虽然李白最后成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但仍表现他有“济沧生,安社稷”
的伟大抱负。
15.D(“朴素无华的语言”"活泼灵动的意境”错误。诗歌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语言含蓄蕴藉,“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写“径草”稀疏、“岩枝”凋落、“南涧泉”清冽、“东篱菊”盛开,意境安适恬静、清新素雅。)
16.相同:都表现了对田家生活的喜爱。(1分)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和本诗中的“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2分)
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7.(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18.①泛泛而论 ②不可或缺 ③操之过急(答对一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D 【解析】因果倒置,“资金源流巨大”才会“不缺钱”排除AB;成分残缺,“强”的是“竞争力”,排除 AC。
20.化石作为能源最重要的底线保障,这一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具有可持续性。(“压舱石”“驶向”两处,找到并改动正确,每一处计2分,句意通顺1分。)
21.示例: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得到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每处2分)
【解析】①处,前文说到“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由转折连词“但是”可知,此处应是和“惊喜”相反的内容;又根据后文“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可知,此处应填写“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抽检的结果——80%的玩具有质量问题,“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以及“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可知,此处应填写“得到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可知,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那么对于“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未成年人,就应是“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
22.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1分)
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1分)
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1分)
(如有其他表述,只要句式相对整齐,表意通畅也可以得分)
【解析】本题要求“以‘人们’为开头”改写句子,首先要让“人们”作为主语,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然后分析整个句子,“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非理性重复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是“人们”购买盲盒导致的三种结果;而“不可预见性”“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是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可以作为句子的原因状语。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排比句的格式,以“人们”为开头,变换句子即可。
四、作文
审题指导:这道文题紧扣社会热点,聚焦核心素养,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思辨性。审视文题,它由自然现象发端,进而引申至体育力量、中国精神、时代趋势,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向更深处漫溯。当然,“潮”亦为网络热词,“潮人”“潮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凡受时下年轻人追捧的人、事、物均可称“潮”。潮起有因,潮涌有态,潮的发展有动能,有走势,学生可以对热“潮”进行“冷”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写作过程中,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作如下思辨:面对时代浪潮,青年应当何从?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社会潮起潮落,青年当弄何潮?摈弃丧文化,逐潮燃文化。(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催大潮生,青年担当何在?发扬“五四”精神,敢为天下先。江山代有“潮”涌,当代青年何为?接棒奋楫,强国有我……明辨之,方能与时俱进,向潮而生,负使命,扛责任,勇作为,筑梦想。
也可以从小处着手,作如下观照:班级有“比学赶帮”潮,学校有“减负增效”潮,家庭有垃圾分类潮,企业有节能减排潮;餐饮有光盘行动潮,衣着有“汉服”“唐装”潮;升学有出国潮,就业有打工潮……慎思之,方能以小见大,窥微澜而知潮生,察其微,循其迹,究其因,推其果。
翻译: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
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
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
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
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
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
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
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
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
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
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
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
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
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
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
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
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
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
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
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
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