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gù)了。( )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博的酬劳。
D.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我市实施“旅游东融”战略政策以来,吸引了大量粤港澳游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B.2019年北京世园会,是世界的绿色盛会,也是中国的绿色盛会。
C.父母能否监督孩子学习是在线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D.春节假期结束后,图书馆逐步恢复对市民开放。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 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校长夸夸其谈,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D. 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不再急功近利追求结果。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B.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6. 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_________ 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④③
7. 下列对课文中牧羊人的形象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牧羊人是一个对劳作、对生活极为认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B.牧羊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将荒地改变成沃土,却不图回报。
C.牧羊人是一个不幸的人。他亡子失妻,不得不与羊群和狗做伴,沉浸在自己不幸经历当中,因而不大愿意与人交谈。
D.牧羊人是一个干净利落的人。他把破旧的房子修整严实,滴雨不漏;他穿着整洁,把胡子刮得很干净。
二、综合性学习
8. 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前,学校决定举行义务植树活动,请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宣传栏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请写出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
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1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共完成造林677万公顷。近年来,全民参与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多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到同学小明家邀请他参加学校的植树造林活动,小明妈妈认为植树会耽误学习,表示反对。请你劝说小明妈妈同意此事。要求:委婉得体,理由充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一)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9. 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次“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走进牧羊人的世界,我们看到了他植树不一般的意义。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这位老人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叙事和表情达意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根据提示,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句子。
(1)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白了头发 绿了荒漠
王锦涛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地区试行新的治理政策。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他们在自家承包地种树苗。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第二年春天,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只要有活的,就说明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终于提高了成活率。
沙漠离家远,“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他们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在沙地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些茅草,就是“六老汉”的家。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先后离世。后来,郭老汉、罗老汉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八步沙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8日)
14. 请说说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
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画线句是对“六老汉”的“家”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他们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六老汉”三代人取得的成绩,请你通过这些成绩来谈谈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选文的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2)× 【解析】“涸”应读hé。
2.C【解析】“微博”应为“微薄”。
3.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去掉“自……以来”;B项,语序不当,应把“世界的绿色盛会”和“中国的绿色盛会”位置对调;C项,?两面对一面,把“能否”改为“不能”。
4.C 【解析】“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D 【解析】B项中的“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该改为逗号。因为“那是谁的地”后面跟的是选择问句,所以“是公家的”后面应该为逗号。
6. C 【解析】④句“忆往昔”和②句“想今朝”有时间先后关系,③句开头为“然后”,内容明显和①句相连。故选C。
7. C 【解析】“沉浸在自己不幸经历当中”表述有误。
8. (1) 示例:播撒一片绿色让世界更美,爱惜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2) 示例:2020年全国共造林6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04%。
(3) 示例:阿姨,我是小明的同学,我们今天去参加植树活动,既能为地球添一份绿色,也能放松心情,减缓压力。生活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学习。请您允许小明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好吗?
9. 着重记叙了三次“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第一次是1913年,“我”在阿尔卑斯山地旅行时见到了牧羊人(初遇牧羊人)。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见牧羊人)。第三次是1945年6月,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
10. 牧羊人长年累月地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得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11. 叙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牧羊人的故事真实可信。表情达意:通过写“我”的感受和评论,抒发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12. (1)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高原的巨大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的巨大贡献。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13.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14. 示例:加点词语说明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突出了“六老汉”种树苗治理荒漠的艰难(3分)。
15. 示例: “六老汉”的“家”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家”,作者描写“六老汉”吃、住、用的简陋,表现了“六老汉”不畏艰苦、不怕劳累的精神品质。
16. 示例:通过这些成绩突出了文章中“六老汉”及其后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拼搏奉献的精神,号召更多的人植树造林、奉献社会。
17. 示例: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韵味和感染力;运用对比突出了“六老汉”为了绿化荒漠而牺牲自己青春的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