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课前导语P113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将如何继续救国?
【课程标准】: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与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第19课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1912.3
北洋(北京)政府:1912.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中华民国
袁世凯专制独裁:1912.3—1916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
北洋军阀是产生于清末的军事政治集团,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逝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分裂割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历时16年。
历史解释:“北洋军阀”
阅读课本,按时间顺序找出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活动。
1913 派人刺杀宋教仁,阻止国民党组阁;
1913.11 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3 镇压二次革命,逐步控制南方;
1914 《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实行总统制并连选连任;
1915.5 部分接受“二十一条”,签“中日民四条约”;
1915.12 接受劝诫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6.3 取消帝制,恢复民国纪年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革命党人为捍卫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民国初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
因宋教仁案而引发的讨袁斗争
护国战争
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的斗争
失败
取消帝制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为什么袁世凯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袁世凯短暂的皇帝梦说明了什么?
“中日民四条约”主要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民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
◎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
袁世凯通过出卖国家利益争取日本支持他复辟帝制。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政治:袁世凯签“中日民四条约”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军阀割据的形成
数一数,民国初期的主要军阀派系有哪些?然后在地图上指出各军阀控制的范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皖系
奉系
段祺瑞
张作霖
英美
日本
日本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浙、闽、鲁、陕
东北三省
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
军阀割据、混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
4.护法运动
▲黎元洪
▲段祺瑞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美日矛盾的激化
张勋复辟
▲张勋
▲复辟时穿朝服的溥仪
历史倒退
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
“中华国民军政府”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5、参加一战
(1)目的:
(2)概况:
(3)影响:
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材料一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比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1.表现:
2.原因:
①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为主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材料二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材料三:
①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一些政治上的障碍
③列强忙于欧战,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④群众反帝斗争,提倡国货
②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全国无论那一省那一地,没有直接或间接受到军阀蹂躏的,那真是世外桃源,可谓绝无仅有。 ——《陈诚先生回忆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一)经济新气象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左右。
亥革命后,中国工人罢工的次数愈来愈多,罢工规模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从1912年到1919年的七年间,罢工达130多次,比辛亥革命前的七年增加了一倍还多。 ——李侃《中国近代史》
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毛泽东
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一)经济新气象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二)生活新气象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二)生活新气象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新习俗 新风尚
1.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民主
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传统的专制独裁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思想上尊孔复古
冲突
袁世凯复辟帝制
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痛苦反思:
①巩固共和制度
②根本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概况
兴起标志
旗帜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主张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民主、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北京大学、《新青年》(前身为《青年杂志》,第2卷开始改为现名,并迁至北京)
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④提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6-117,完成下表。
2.概况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如果想使政治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空气。我们相信人类自由的历史,没有一国不是人民费去一滴一滴的血汗换来的。没有肯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
——蔡元培:《争自由的宣言》
回忆:联系选必3内容,思考为何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何种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①解放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②推动报刊发展: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
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③促进社会变革: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提出,
涉及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④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3.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思考:阅读材料,思考“误会”是如何造成的?为何青年会感到烦闷或失落?
材料1: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生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材料2:新文化运动带来解放,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烦闷感或失落感。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材料3:新文化运动从兴起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三年多时间内,存在着同现实政治斗争相脱离的倾向。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4: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①存在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中国文化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②范围小,局限于知识界,未能把运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3.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 鲁迅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北洋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和本课内容,提出你的观点。(可对材料中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