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运用比喻、对比、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的艺术特色,感受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3.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奔放精神。
教学重点:背诵本诗,领会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诵读想象,体悟诗人的复杂情绪,感受李白飘逸豪放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品读鉴赏法,点拨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这个评价里,我们可以约略感受李白的爱好、诗歌内容和风格以及他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学生试着回答从余光中的评价里认识的李白)
二、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好饮酒、赏月、吟诗、漫游,诗风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李白生平: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在京仅三年,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聚于山东,不久后,杜甫西入长安,李白要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
“天姥”:指天姥山,在古吴越之地,今浙江新昌东,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仙人天姥唱歌之声,故名。
“吟”:古体诗名称之一(歌、行、吟、引等),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如《游子吟》《白头吟》。
“留别”:是自己要走了,写诗留给朋友作为分别之物。(说明写作目的)
所以题目可以理解为“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还有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一)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听配乐朗诵(教师范读)。
2.朗诵指导: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二)再读诗歌,想象梦境之美:
3、学生个别诵读,强调生字、多音字读音:
天姥(mǔ) 瀛(yíng)洲 天台(tāi) 剡(shàn)溪 渌(lù)水
脚著(zhuó 穿) 谢公屐(jī 鞋子) 暝(míng) 殷(yǐn)岩泉
栗(lì)深林 水澹澹(dàn) 訇(hōng)然 青冥(míng) 魂悸(jì)
鸾(luán 传说中的神鸟)回车 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唯觉(jué)时之枕席
(三)三读诗歌,寻找关键语句
4、结合课下注释熟悉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入梦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学生自读全诗,相互交流,答疑解惑。梳理内容结构(板书): 图片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这首诗。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研讨,赏析诗歌内容(置身诗境)。
2、体悟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缘景明情)。
3、探究艺术手法,领略李白浪漫诗风。
一、导入
本诗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东鲁诸公话别的,他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梦境中都出现了哪些场景?他要借这些场景表达什么心情?本节课我们接着研讨这些问题。
二、研析第一节:
1、指名诵读(能背诵更好)。
2、研讨:本节写了天姥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能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学生研讨后回答。
教师归纳明确: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运用了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天姥山的神奇高大,表现了无比向往之情,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
4、第一节中的衬托、对比、夸张手法如何运用的,请简要赏析。
明确:开篇从传说中的瀛洲写起,以虚衬实。对比、夸张,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除瀛洲外,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三、研析第二节:
1、齐读第二节(能背过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2、合作探究:
诗人梦游的过程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看到了哪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景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月夜渡剡溪——半壁见海日——洞天石扉开”,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转移的线索。看到的景物可以概括为“月夜飞渡图”“登山奇观图”“仙人盛会图”。(1)月夜飞渡图。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现在我们来赏析“月夜飞渡图”,通过想象翻译描述,思考这幅画面中描绘了怎样的景?对此作者有怎样的情?
明确: 意境——清幽宁静 感情——愉悦神往
继续深入研讨:
“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急切兴奋之情。)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登山奇观图。
学生交流,想象、翻译、描述,探究同样的问题,这幅画面中的景和情分别是什么?
明确: 意境——雄奇壮美 感情——迷醉震撼,乐而忘返
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高峻。)
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提问:“云青青”“水澹澹”又写怎样的景观特点?有何作用?(险怪阴森,令人恐怖,为下文神仙出场做铺垫)
(3)仙人聚会图。
继续展开交流研讨,通过想象、翻译、描述,探究这幅画面的景和情又如何?
明确: 意境——盛大欢乐 感情——惊叹艳羡
研讨:
(1)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神仙聚会场面的意境有何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仙人的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3)思考: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强调: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4)难点突破: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情绪如何?(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四、研析第三节:
1、梦到高潮突然惊醒,于是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叹梦境不长、现实苦闷、人生无常)
2、“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里的“此”指代什么?这句话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呢?
(学生交流基本有两种观点: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五、齐读全诗,内容总结:
1、诗歌主旨: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2、艺术手法:
①全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对比、夸张的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②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六、布置作业:熟练背诵整首诗,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附板书设计:
梦境: 景 境 情
月夜飞渡 清幽寂静 心驰神往
登山奇观 壮观神奇 迷醉震撼
仙人聚会 盛大欢乐 惊叹艳羡
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