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7课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壹言》
· 中国古代四次制度革新时期
部族国家过渡到了华夏国家
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形成
制度更新奠定后世政治制度格局
面对民族危机革新制度救亡图存
春秋战国
商周
隋唐、宋
晚清
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壹
唐太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
· 回顾旧知: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孝廉)
【思考】:察举制的实行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何要变革?
让我看看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士族操控选官制度,干扰人才选拔
·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创立者:魏文帝曹丕
·选官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后主要注重家世
·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材料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西晋左思《咏史》
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科举制
阅读教材并梳理:科举制是如何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拔方式:以考试为主;
选拔标准:主要看才学;
选拔范围: 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
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权。
· 科举制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 “(科举制)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
· 科举制
材料: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制度僵化,禁锢思想;
忽视实用性,
不利于科技发展。
自主探究: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时间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军功
汉代 察举制 孝廉(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为家世道德才
能,后为门第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才学)
选官标准:从以血缘、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
选官方式:从世袭、推荐到考试,更加规范化、公正化;
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枢之变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发展
贰
· 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演变
为何不断调整?演变趋势如何?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中枢制度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三公逐渐被架空,
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东汉时期:始设尚书台
·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
草拟 诏令
审核 诏令
执行 诏令
分理政务
· 三省六部制
观察三省位置图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特点?
与其职能有何关系?
1、从三者的位置可以看出政治职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太极宫两侧,便于随
侍皇帝,参与决策和审议
尚书省在承天门之外,离皇帝较远,
距中央各官署较近,便于执行政务
2、都在皇城内,空间布局体现出决策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 · 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税制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叁
【核心概念】赋税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派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称为赋役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土地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 魏晋时期: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
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
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
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
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核心概念】赋税制度
对农民,保证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对政府,保障赋税收入,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有何作用?
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饼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大意: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三日,耕田人赵怀满从田主张欢仁、张菌富处租田若干亩若干步,每亩以夏价小麦若干为定额支付地租,按亩步计算,一次付清。租佃人所纳小麦的质量要求“使干净好”,如果租麦不干净,则对风扬取,留下的饱满麦粒才能充作地租。田租限定6个月交齐,若拖延一个月,则每斛地租增加一斗;若拖欠不付,则以耕田人家财抵充。
赵怀满夏田契
租庸调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并授田于民的均田制和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的户籍制度。
【核心概念】赋税制度
· 两税法
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 取办,无复常准。 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 户籍制度破坏,户口登记失实
· 税赋无常随意,日益繁重,百姓负担重
· 土地兼并盛行
· 流民问题日趋严峻
任务:概括唐中期以后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 · 内容
材料: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度支总统之。 ——-《唐会要》卷83
· 户籍制度破坏,户口登记失实
· 税赋无常随意,百姓负担重
· 土地兼并盛行
· 流民问题日趋严峻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不分主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户籍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 影响
材料: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度支总统之。 ——-《唐会要》卷83
·扩大征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
· 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利于商业发展;税收更加公平合理
· 简化税收名目,收税时间固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不分主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户籍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 影响
材料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态何岁月久,吏市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根据材料,思考两税法实行的出现的弊端。
吏治腐败,苛捐杂税,百姓的负担逐渐加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可以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哪些启示?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只有同时保持制度的自信与创新的自觉。同时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