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同步练习
姓名()班级()学号()
一、单选题
1.某溶液含有①②③④⑤等五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设溶液体积无变化)
A.①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2.金属钾可以与水(滴加酚酞溶液)剧烈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变红,证明生成了碱性物质
B.钾浮在液面上并燃烧,与其密度及反应的热效应有关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钾的金属性比钠强
D.金属钾与水发生反应前后化学键类型不变
3.如图中,A为一种常见的单质,B、C、D、E是含有A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它们的焰色试验均为黄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上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①②③④
B.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D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的E
C.E与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加热5.00gD和E的固体混合物,使E完全分解,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少了0.31g,则原混合物中D的质量为4.16g
4.下列关于钠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的氧化性:Na2O>Na2O2
B.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Na2O>Na2O2
C.Na、Na2O、Na2O2分别与水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Na、Na2O、Na2O2的焰色试验均为黄色
5.使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选项 A B C D
试剂a HCl
试剂b NaOH
A.A B.B C.C D.D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浓氨水中通入过量:
B.酸性溶液与溶液:
C.利用覆铜板制备电子线路板:
D.向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7.向盛有0.01mol L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0.1mol L、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表示的是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B.d点溶液呈中性
C.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D.用离子方程式表示ob段的反应:
8.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Na与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故可推测Li与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
B.可用作医疗X射线检查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故可推测也用作“钡餐”
C.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NaCl的方法冶炼金属钠,故工业上也可用电解熔融的方法冶炼金属铝
D.与反应生成,故可推测与反应生成
9.下列物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10.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于B点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不会发生反应
B.A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产物BaSO4为非电解质
C.D点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发生的反应可能为:H2SO4+2NaOH=Na2SO4+2H2O
D.CD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强,说明过量的Ba(OH)2发生电离
11.下列对焰色试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用盐酸把铂丝洗净
④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仅有③不正确 B.全对 C.仅有②不正确 D.仅有④不正确
12.有某种混合物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现将此溶液分成三等份,进行如下实验:
(1)向第一份中加入溶液,有沉淀产生;
(2)向第二份中加足量溶液并加热后,收集到气体;(条件为加热)
(3)向第三份中加足量溶液后,得干燥的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不一定存在
B.、一定不存在
C.一定存在
D.混合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
13.下列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溶于水的离子方程式:
B.实验室制漂白液:
C.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D.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混合液呈中性:
14.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15.向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滴加溶液,其电导率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B.c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C.b、d两点对应溶液中的离子总数目相等
D.bc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二、填空题
16.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1)自然界中主要循环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的除了“海水吸收”外,还有 (任写一点)。
(2)科学家设计出烧碱溶液捕捉法,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过程中能实现再生的反应为和 。
②若喷洒完的溶液后,测得吸收液中的,则被吸收的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L。
③下列溶液中,也能用作“捕捉”二氧化碳试剂的是 (填序号)。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稀硫酸
(3)蛋黄型空心球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封存和能量储存双重效果,其原理如下左图所示。制得的甲烷通过两步法可制取,原理如下右图所示。
①已知中为价,则空心球催化剂技术中获得的 。
②写出步骤ii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③若不考虑过程中原料损失,则通过两步法最多可制得的物质的量为 。
17.学习小组利用如下流程制备过氧化钠,并设计实验验证其相关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钠被氧化失去金属光泽,生成 (填颜色)的。
(2)流程中生成淡黄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组同学取一定量淡黄色固体溶于冷水中,待固体全部反应后,仍可缓慢释放氧气。为探究固体溶解后溶液成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①甲中产生较多气泡,证明固体溶解后溶液中有 (填化学式),写出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向乙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
(4)小组同学将金属钠加热至熔化后,误通入了干燥的进行反应,将反应后固体产物溶于稀盐酸,产生气泡,观察到有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生成。
①产物中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可能为 (填化学式)。
②经检验,黑色固体为单质碳。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18.和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
(1)为了鉴别和两种白色固体,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和(各约1 g),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水完全溶解后,再滴入几滴溶液,出现的现是 (填序号)。
a.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另一试管中无现象
b.两支试管中均出现白色沉淀
c.两支试管中均无现象
方案二: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水,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其中一支试管中的白色固体少部分溶解,温度略有下降,证明该试管中的是 。
方案三:用如图所示方法进行鉴别,若试管中加热的是,对应的现象是 。
(2)为测定某产品中的质量分数(杂质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连接好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操作: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一定量样品装入广口瓶中
③打开止水夹,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
④关闭止水夹,在干燥管内填满碱石灰,称量干燥管A质量
⑤缓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⑥打开止水夹,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再次称量干燥管A质量X溶液是 ,其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⑦若没有仪器B,将会使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若样品质量为10.5 g,装置中干燥管A增重4.4 g,的质量分数是 。
19.钠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I.
(1)加热条件下,Na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向一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片刻后再向该烧杯中轻缓的加入一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说明钠、煤油、水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
②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证实二氧化碳跟过氧化钠反应时需要与水接触。
【装置分析】
(3)装置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装置②中的试剂是为了除去中混有的,则可选用的试剂为 。
a.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
(5)装置③中的试剂是 。
【进行实验】
步骤1:打开弹簧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步骤2:打开弹簧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6)步聚1和步骤2中,a处带火星的木条产生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 。
(7)写出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 。
(8)若要证明和发生了反应,需要取出少量反应后的固体, (请补全实验方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与OH-反应生成,则离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增大;Na2O2具有强氧化性,将氧化为,则离子浓度减小,浓度增大;浓度基本不变。故选:A。
2.D
【详解】A. 钾与水反应后,使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证明生成了碱性物质,故A正确;
B. 钾浮在液面上,说明钾的密度小于水;燃烧说明反应放热,故B正确;
C. 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故C正确;
D. 金属钾与水发生反应:,水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生成氢氧化钾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氢气中含有非极性键,前后化学键类型不同,故D错误。
答案为:D。
3.B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A为一种常见的单质且其焰色试验为黄色可知A是金属单质钠,则B是,C是,D是,E是。
【详解】A.钠与氧气反应生成、钠与水反应生成、和水反应、和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①②③④,A正确;
B.除去溶液中的少量应选择适量的,B错误;
C.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利用差量法进行计算,,则原混合物中的质量为4.16g,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4.D
【详解】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漂白,氧化性比Na2O强,故A错误;
B.Na2O 由钠离子和氧离子组成,Na2O2由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构成,两者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故B错误;
C.Na2O 与水反应生成NaOH,无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Na2O、Na2O2均含有钠元素,焰色反应均为黄色,故D正确;
故选:D。
5.D
【分析】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浓度成正比,实验时灯泡能出现由“亮→暗(或灭)→亮”,说明在滴加溶液过程中导致离子浓度减小,最终为0,再继续滴加溶液,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详解】A.氢氧化钡为强电解质,硫酸铜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沉淀,溶液导电性减弱,过量后导电性增强,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故A不选;
B.Ca(OH)2是强电解质,随碳酸铵滴入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氨气和水,导电性减弱,过量后导电性增强,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故B不选;
C.向Ba(OH)2溶液中滴入稀H2SO4,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减小,灯泡变暗,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性几乎为零,灯泡熄灭,继续加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又增强,灯泡又变亮,故C不选;
D.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均为强电解质,且二者反应生成强电解质氯化钠,随溶液滴入溶液导电性几乎不变,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故D选;
故选D。
6.D
【详解】A.向浓氨水中通入过量SO2,生成亚硫酸氢铵,离子方程式:,A错误;
B.酸性溶液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利用覆铜板制备电子线路板,具有氧化性的铁离子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C错误;
D.向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氯气只与亚铁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性几乎为零,因此曲线①表示的是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氢钠溶液,故A正确;
B.根据a点分析b点是氢氧化钡和硫酸氢钠按照1:1反应,b点溶液中还有氢氧根,b到d点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水,因此d点溶液呈中性,故B正确;
C.根据b点是氢氧化钡和硫酸氢钠按照1:1反应,因此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故C错误;
D.根据b点是氢氧化钡和硫酸氢钠按照1:1反应,则用离子方程式表示ob段的反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8.D
【详解】A.Li与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只生成,A错误;
B.碳酸钡能和胃酸盐酸生成有毒的氯化钡,B错误;
C.为共价化合物,熔融不导电,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金属铝,C错误;
D.过氧化氢、过氧化钠均具有强氧化性,与反应生成,故可推测与反应生成,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的电离方程式为,A项错误;
B.的电离方程式为,B项正确;
C.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C项错误;
D.的电离方程式为,D项错误;
故选B。
10.C
【分析】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 H2SO4溶液,发生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小,C点时Ba(OH)2和 H2SO4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导电能力几乎为0,继续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又逐渐增强,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B点溶液中含有大量的Ba2+,于B点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Ba2+和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A错误;
B.A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是由于Ba(OH)2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BaSO4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B错误;
C.D点溶液中含有稀硫酸,加入NaOH固体,两者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C正确;
D.CD段加入过量的稀硫酸,H2SO4电离产生H+和,导致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在观测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的黄光的干扰,①正确;
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物质,进行焰色反应,②正确;
盐酸易挥发,灼烧时,盐酸及其盐可一起挥发掉,以达洗净的目的,③正确;
洁净的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本身无颜色,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④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加足量溶液并加热后,收集到气体,故n(NH)=0.04mol;向第三份中加足量溶液后,得干燥的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碳酸钡溶解,干燥后,沉淀质量为,n(BaCO3)=n(CO)==0.02mol,n(BaSO4)=n(SO)==0.01mol,因溶液中含碳酸根和硫酸根,互斥性原则,原溶液中无钡离子和镁离子。向第一份中加入溶液,有沉淀产生,可能是硫酸银、氯化银等,并不能确定含有氯离子,溶液呈电中性,硫酸根和碳酸根携带电荷总数为0.02mol2+0.01mol2=0.06mol,故钾离子一定在,至少为0.06mol-0.04mol=0.02mol,若含有氯离子,则钾离子大于0.02mol,据此回答。
【详解】A.由分析知一定存在,A错误;
B.、一定不存在,B正确;
C.向第一份中加入溶液,有沉淀产生,可能是硫酸银、氯化银等,并不能确定含有氯离子,C错误;
D.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则混合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0.06mol,D错误;
故选B。
13.A
【详解】A.溶于水时,有部分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为弱酸,离子方程式:,A不正确;
B.实验室用Cl2通入NaOH溶液中制取漂白液,化学方程式为:,B正确;
C.醋酸为弱酸,溶于水后发生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C正确;
D.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混合液呈中性,采用“以少定多”法,设Ba(O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需滴加2molNaHSO4:,D正确;
故选A。
14.C
【详解】A.溶液中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 溶液中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溶液中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5.B
【分析】由图中曲线可知,ab段:Ba(OH)2+NaHSO4=BaSO4↓+H2O+NaOH;bc段:NaOH+NaHSO4=Na2SO4+H2O;cd段:NaHSO4只发生电离,不发生化学反应,随着NaHSO4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离子浓度不断增大,电导率增大。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OH-+H++SO=BaSO4↓+H2O,A不正确;
B.c点溶液中只存在Na2SO4,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SO,B正确;
C.b、d两点电导率相同,则离子总浓度相同,但由于d点溶液的体积比b点大,对应溶液中的离子总数目比b点多,C不正确;
D.bc段发生OH-与H+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是:OH-+H+ = H2O,D不正确;
故选B。
16.(1)光合作用(或煤和石油的形成)
(2) 或 10.08 B
(3)
【详解】(1)图中属于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的除了海水吸收还有植物光合作用,煤和石油的形成等。
(2)①该装置中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CO3和NaOH,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和CO2,能实现再生的反应为或。
②喷洒完100mL 5mol/L的NaOH溶液,被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为0.5mol,则根据Na守恒可知有2n(Na2CO3)+n(NaHCO3)=0.5mol,再结合已知条件n(Na2CO3):n(NaHCO3)=1:8,可得n(Na2CO3)=0.05mol,n(NaHCO3)=0.4mol,再根据碳守恒可知被吸收的CO2有0.45mol,标况下体积为10.08L。
③A.碳酸氢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不能用作“捕捉”二氧化碳试剂,A错误;
B.碳酸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液,能用作“捕捉”二氧化碳试剂,B正确;
C.氯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不能用作“捕捉”二氧化碳试剂,C错误;
D.稀硫酸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不能用作“捕捉”二氧化碳试剂,D错误;
故答案选B。
(3)①甲烷中H为+1价,则CO2转化为甲烷是C得到8个电子生成1个甲烷,而2个H2O中失去4个电子生成1个氧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生成1个甲烷的同时生成2个O2,n(CH4):n(O2)=1:2。
②步骤ii中NiO、Fe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NiFe2O4,该反应中2个FeO中的Fe失去2个电子转化为NiFe2O4,H2O中的2个H得到2个电子生成1个H2,用单线桥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i的反应方程式为CH4+NiFe2O4=CO+2H2+NiO+2FeO,ii的反应方程式为NiO+2FeO+H2O=H2+NiFe2O4,1.6g CH4物质的量为0.1mol,第一步反应生成氢气0.2mol,生成0.1mol NiO、0.2mol FeO,再根据第二步反应可知,0.1mol NiO、0.2mol FeO可生成氢气0.1mol,因此最多可制得氢气0.3mol。
17.(1)白色
(2)
(3)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
(4)
【详解】(1)是白色固体。
(2)流程中氧化钠和氧气加热生成淡黄色Na2O2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放出氧气,甲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较多气泡,证明固体溶解后溶液中有H2O2生成,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酚酞遇碱变红,向乙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4)①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放出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根据元素守恒,该物质可能为。
②经检验,黑色固体为单质碳。则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1)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NaOH溶液(足量) 偏小 去掉B会使A由于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而增重,导致计算时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小 96.4%
【分析】(2)空气先通入到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是为了吸收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鼓入空气数分钟赶尽装置内的空气,稀硫酸与样品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有浓硫酸的装置,干燥气体后进入装置A,A中的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干燥管B中碱石灰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A影响测定结果;
【详解】(1)方案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方案二: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方案三: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空气先通入到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是为了吸收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离子方程式:;装置A是吸收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CO2,装置B是吸收空气中的CO2,若只保留干燥管A,会把分解产生的CO2和空气中的CO2全部吸收,会使计算得出的碳酸氢钠偏大,计算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假设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xmol,则消耗碳酸钠物质的量为xmol,由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消耗碳酸氢钠物质的量,列等式:,算得的质量分数96.4%。
19.(1) 火焰呈黄色,产生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2) 煤油<钠<水
(3)CaCO3+2H+=Ca2++H2O+CO2↑
(4)c
(5)浓硫酸
(6) 步骤1中木条不复燃 步骤2中木条复燃
(7)
(8)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或加BaCl2溶液等体现检验的方法即可)
【分析】Ⅰ.钠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氧化钠;煤油的密度比水小,钠的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则钠位于煤油和水层之间,遇到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Ⅱ.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据此书写离子方程式;除杂质不能引入新杂质,不能减少要提纯的物质,所以此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HCl气体,饱和碳酸氢钠中,二氧化碳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了,但是可与HCl反应;对照试验,应为吸水试剂;步骤1: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干燥,步骤2为湿润的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步骤1中木条不复燃,步骤2中木条复燃,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加热或点燃条件下,钠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产生淡黄色固体为Na2O2,反应方程式为2Na+O2Na2O2;故答案为火焰呈黄色,产生淡黄色固体;2Na+O2Na2O2。
(2)煤油的密度比水小,钠的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则钠应位于煤油和水层之间,钠接触水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有气泡产生;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煤油<钠<水;。
(3)装置①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难溶于水,写化学式,所以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a2++H2O+CO2↑。
(4)a.饱和溶液可以与和反应,不能去除中混有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既可以溶解,也可以可与HCl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饱和溶液中二氧化碳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了,但是可与HCl反应;可以去除中混有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5)对照试验,应为酸性吸水试剂,浓硫酸;故答案为浓硫酸。
(6)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④中没有水蒸气,则二氧化碳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生成氧气,所以,a处带火星木条不复燃。步骤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⑤有水蒸气,则二氧化碳能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所以,a处带火星木条复燃,故答案为步骤1中木条不复燃;步骤2中木条复燃。
(7)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氧气,在Na2O2与CO2的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数=化合价降低数=转移电子数=2,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为:;故答案我。
(8)向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盐酸,观察生成的气体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加BaCl2溶液等体现检验的方法即可,故答案为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或加BaCl2溶液等体现检验的方法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