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3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2课外文言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外阅读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康熙七年①六月十七日戌刻②,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③,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蒲松龄《地震》)
注释:①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②戌刻:晚七时至九时。③稷下:地名,现临淄。
链接文本: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汉书·张衡传》)
1.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B.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C.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D.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顾失色 顾野有麦场(《狼》)
B.坐地上,随地转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C.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准确记载了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作者当时所处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文章生动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候的景象,还表现了人们面临未知危险的恐慌。
C.《诗经》中描述了当时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的情景。
D.从《后汉书》可知,从验证陇西地震之后开始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①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②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季札礼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吴使季札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史狗、公子荆、公叔发……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节)
【注】①摄:代理。②干:触犯。
5.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谢曰 谢:感谢
B.子臧去之 去:离开
C.且嘉季札之义 嘉:赞赏
D.北过徐君 过:造访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B.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C.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D.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人本来要立季札,季札却抛弃了家世财产去耕作,吴国人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B.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却抛弃了家世财产去耕作,吴国人于是就替他造房屋。
C.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却抛弃了家世财产去耕作,吴国人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D.吴国人本来要立季札,季札却抛弃了家世财产去耕作,吴国人于是就替他造房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遵守节义。当诸樊想把君位让给他时,他认为当国君不是他的应有之节,便决定学习子臧的义举。
B.季札是诸樊的弟弟,诸樊将君位传给弟弟馀祭,希望以兄传弟的方式将君位传给季札,是为了完成先王的遗愿。
C.季札与子产一见如故,季札出使郑国时,预见子产必定会执掌郑国,于是劝诫子产当以礼治国,否则国将衰败。
D.季札坚守初心。徐国国君死后,季札不想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仍解下宝剑挂于徐国国君墓旁的树上。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屏弃而不用 屏:同“摒”,排除
B.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告诉
C.西蜀之去南海 去: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浅陋
10.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1.作者以蜀鄙二僧的故事阐明了什么观点?对我们“为学”有怎样的启发?
(2023·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③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⑤。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古文观止·屈原列传》)
【注释】①左徒:楚国的官,仅次于最高行政长官令尹。②害:嫉妒。③属(zhǔ):撰写。④伐:夸耀。⑤内:接纳,收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任楚国左徒,懂得政治安定和治理混乱的道理。
B.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疏远。
C.在怀王是否赴秦这件事情上,子兰与屈原意见不同。
D.怀王逃到赵国不被接纳,他竟然死在秦国并葬于秦。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或 云 秦 始 皇 履 是 山
1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是时: (2)游者罕至:
(3)有僧语余曰: (4)余闻而异焉: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18.文章引述“妪有自龙舒来者”这一传说,有何作用?
19.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所闻,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一处文字,并说说你的理解。
(2022·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与梅圣俞①
〔北宋〕欧阳修
第一封
某启②。雨不止,情意沉郁。泥深不能至书局,体候想佳③。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岂天苦其劳于笔砚,而欲息之邪?闷中谨白。
第二封
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④,聊知异物耳。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
第三封
某启。经节阴雨,犹幸且晴,不审尊候何似?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来日食后,早访及为望。
(选自《给孩子读短信:古人的尺牍》,锺叔河著,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版)
【注】①梅圣俞:名尧臣,作者的好友。②某启:旧时书信的开头。某,自我谦称。启,陈述、禀告。③体候想佳: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④盘飨(sūn):饭食。
20.给画直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B.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C.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D.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21.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
22.参照示例,分别概括第二、三封短信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个字)
【示例】第一封:告知好友手指疼
第二封:① 第三封:②
23.这三封短信写出了作者和梅圣俞的友情,下列句中表现的情谊与此类似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B.(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张岱《湖心亭看雪》)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茅阁记
元结[唐代]
己巳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以威惠理戎旅①,以简易肃州县,刑政②之下,则无挠人。故居方多闲,时与③宾客,尝欲因高引望,以抒远怀。偶爱古木数株,垂覆城下,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楹,扇和爽气④,满于阁中。世传衡阳,暑湿郁⑤蒸,休息于此,何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茅阁,阴而庥⑥之?於戏!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耶?诸公咏歌以美之,俾⑦茅阁之什⑧,得系嗣⑨于《风》《雅》者矣。
(选自《文苑英华》)
【注】①戎旅:军旅,兵事。②刑政:刑法政令。③与:结交。④扇和爽气:像扇子扇出的和爽之风。⑤郁:积聚,郁积。⑥庥(xiū):庇护。⑦俾:使。⑧什:书篇。⑨嗣:继承,接续。
2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故居方多闲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尝欲因高引望 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C.垂覆城下 箬篷覆之(《核舟记》)
D.何为不然 公欣然曰(《咏雪》)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
②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
26.结合文本,分析茅阁与贤人君子有何相似之处。
(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少翁传(节选)
①李少翁者,名莳,字德春,豫章人。翁家世受医,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①。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少焉投药,犹掇③之耳。余尝谓翁诊脉甚苦,而投药甚快。
②余始不甚识翁,会余弟妇病风眩,状类尸蹶④,举家喧言“瞑矣”!翁至,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余始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③于是,人争家之,念缓急可立应。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为辞。会岁两大祲⑤,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糈⑥?
④翁性不忤物⑦,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翁足迹半朱门,不传言,对主人未尝暴僮仆之过。所游病者家,酒法食单,丰约优劣之数,不挂齿牙。其为长者如此。
⑤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与人处,不相疑。余以知李翁,几乎道者也,非医者也。
(选自《钟惺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 ①形神忽往: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②隐结:隐伏的病根。③掇(duō):拾取。④尸蹶:一种病症,类似休克。⑤祲(jìn):瘟疫。⑥糈(xǔ):粮食。这里指报酬。⑦忤物:冲撞人。
2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以逾月 ( )
(2)余数患奇疾 ( )
(3)会岁两大祲 ( )
(4)安问糈 ( )
2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余始奇其言,神其术。
30.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
3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少翁作为医者的“仁心”。
32.(2022·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所学礼乐等,皆融之弟子传授。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东归,融叹曰,“礼乐皆东。”
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①,逢彼之怒。”
未久,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②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已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之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与之,终成《服氏注》。
(选编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①薄言往愬:出自《诗经》;愬,诉说。②服子慎: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B.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C.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D.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
B.郑玄家的婢女因做事不符合他的心意而遭到了毒打。
C.面对后来婢女的发问,前面婢女用《诗经》的话作答。
D.服子慎的《服氏注》实际上是抄袭郑玄的《春秋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融叹曰:“礼乐皆东。”
②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33.(2021·山东淄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杂记一则
薛福成
阶前两蚁穴,东西相望。天将雨,蚁背穴而斗。西蚁数赢什伍①。东蚁败,乘势蹙②之,将傅垒③矣。东蚁纷奔告急,渠④出穴如潮涌,济⑤师可三倍,逆诸础⑥下。相齮⑦者,相捦⑧者,胜相嗾⑨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⑩然眩目。西蚁伏尸满阶,且战且却,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 者,盖求和也。东蚁稍稍引退,西蚁亦分道收尸。明日视之,则西蚁徙穴益西,无敢东首者矣。
夫蚁,知相若,力相等,两陈交锋,数多者胜,蚁似能用其众者,然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则一胜乌 足恃哉?
【注释】①什伍:军队,指蚁兵。②蹙:逼近。③傅:同“附”,附着,靠近。垒:原指营墙,这里指蚁阵。④渠:大。⑤济:增。⑥础:柱下的石墩。⑦齮:咬。⑧捦:同“擒”,捉。⑨嗾(sǒu):教唆指使。⑩沓:纷多。 偶语:相对而语。 乌:何。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将雨
②济师可三倍
③且战且却
④则一胜乌足恃哉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蚁背穴而斗 面山而居
B.相齮者,相捦者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C.沓然眩目 屋舍俨然
D.明白视之 怅恨久之
(3)第一段中的“战斗”过程写得非常精彩。请任选一画线句品析其表达之妙。
A.相齮者,相捦者,胜相嗾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然眩目。
B.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者,盖求和也。
(4)作者写两蚁大战,从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
(2021·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峤,河南洛阳人,其先自北平徙焉,北齐右仆射休之玄孙也。
仪凤中应八科举,授将陵尉,累迁詹事司直。长安中,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荐峤,请引为御史。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知峤不乐搏击【注】之任,谓彦范等曰:“闻其不情愿,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再思然其言,擢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累转国子司业。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
睿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
峤素友悌,抚孤侄如己子。常谓人曰:“吾虽位登方伯,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识者甚称叹之。寻以年老致仕,卒于家,谥曰敬。
(选自《旧唐书·卷一八五》,有删改)
【注】搏击:弹劾。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引为御史 引:举荐 B.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 善:友好
C.所在以清白闻 闻:听说 D.抚孤侄如己子 抚:抚养
3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长难进之风 辍耕之垄上
B.又勤于政理 皆以美于徐公
C.以纪崇儒之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 濯清涟而不妖
3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
(2)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
37.阳峤在为官方面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第Ⅰ卷中的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2021·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魏文侯改过
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①。”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②,溃之③。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④;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无见违:没有人违抗我。②中旒(liú):击中了冠冕上的玉串。③溃之:把玉串撞散了。④符:凭证。
38.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师经鼓琴 鼓:
②是寡人之过也 过:
39.翻译句子。
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
40.有人认为师经撞文侯是“失臣礼”,魏文侯“释之”是“失君道”。对此,你怎样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D 4..(1)译文:河水翻腾出河岸一丈多远,全城都是鸡鸣狗叫的声音。过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稍稍安定下来。(2)译文:每次从藏书的人家里借书,(我)都亲自动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句意: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
“久之”表时间,单独断开。“方知地震”句意完整,单独断开。“见”是动词,与前面断开。“仆而复起”表意完整,单独断开。
故可断句为: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
B.转:动词,颠簸/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C.易:都是动词,“交换”的意思;
D.真:都是副词,“真的”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句意是: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由“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可知选项中“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表述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倾泼:翻腾。逾:过了、超过。始:才。
(2)假借:借。手:动手。自:亲自。笔:用笔。录:抄录。计:计算。还:归还。
【点睛】参考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
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链接文本: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曾经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5.A 6.D 7.C 8.B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季札推辞说。谢,推辞;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季札”“寿梦”是人名,做主语;“之”代词,代“季札”做宾语;“让”的意思是“推辞”;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固,坚持;弃,抛弃;耕,耕作;乃,于是;舍,放弃;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诸樊死去时,留下了君位兄弟相传的遗命;其目的是希望最终把君位依次相传给高风亮节的弟弟季札,来满足先王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并不仅仅“希望以兄传弟的方式将君位传给季札,是为了完成先王的遗愿”;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二十五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
吴国派季札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史狗、公子荆、公叔发……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
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9.D 10.(1)等到学成,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与平庸了。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11.第一问:事情的难易与成败没有必然关系,唯有树立目标,坚定地朝目标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第二问示例:我们的学习不能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应树立明确目标,并付出不懈努力。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D.句意: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鄙:边境;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迄:到、等到;亦:也;昏与庸:糊涂和平庸。
(2)恃:依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败:毁。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
第一问,结合“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等内容可知,四川距离南海路途遥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本文阐述了事情的难易与成败没有必然关系,唯有树立目标,坚定地朝目标行动,才能实现目标的道理。
第二问,示例:我们在学习中要树立目标,并为之坚定不懈去前行。不要在意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成功。
【点睛】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12.A 13.D 14.(1)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2)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以出号令”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的结果;“应对诸侯”是“出则接遇宾客”的目的。
故断句为: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故选A。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并葬于秦”错误,怀王的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为:制定;莫:没有。
(2)可:可以,能够;信:信任。
【点睛】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君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夺过来修改,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了屈原。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15.或云/秦始皇/履是山 16. 正在,正当 稀少 告诉 对……感到惊异(认为……惊异) 17.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 18.文章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语言简朴凝练,不仅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又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9.示例:文末“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一句记述了五山的壮阔,又对五山的作用做出评价,从而说明写此记之目的。这五座山位置险要,兀立江滨海畔,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有幸到此,大开眼界,写成此文。照应前文“樊笼”之说,从海角天涯之奇山联想到朝廷内纷纭复杂之党争,隐遁思想油然而生。
【解析】1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朗读停顿。作答时,应在把握语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句意为: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或云”是主谓成分,“秦始皇履是山”为宾语,“秦始皇”为其中的主语,故断为:或云/秦始皇/履是山。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当这个时候。方:正在,正当。
(2)句意为:游客很少到。罕:稀少。
(3)句意为:有个和尚告诉我说。语:告诉。
(4)句意为:我听了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谓,说。尝,曾经。扰,侵占。
1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寥寥数语,语言简朴凝练,结合“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可知,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传说中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9.此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作者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来表达感受,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比如:“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这句话写作者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结合“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可知,是对前文写景的总括,与自己的心情“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出”相契合。
【点睛】参考译文:
白狼五山,在距离通州城南十里处。五山中,有的因仙人的遗体落在上面(的传说),所以叫女仙山;有的因阖庐曾经在此驻军的传说命名叫军山;有的因形状尖锐并且中间有缝隙,叫剑脊山和马鞍山。最高的地方因为临近庙宇,就称为宝塔山,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
元丰四年冬天,我在山脚下巡视田亩(检查农业生产),到这后就来看看人们所说的五山。到了狼山,从殿堂转弯到稍稍偏北的地方,道路左边的阁称为栖云阁,庵称为海桐庵,亭称为半山亭和望江亭,都林木掩映,高耸空阔,可以遮阴,可以休息。正当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初升的太阳由暗到明的样子像跳跃的金子。只见浊浪排空,大波冲云,吞没吴国,吐出淮地。良田平畴沼泽地带,潮汐上上下下,稀疏的篁竹,茂密的……这一切都得于转瞬之间。于是忽然怀疑是从樊笼中挣脱出来,而且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
剑脊、马鞍两座山,游客很少到。军山适合种山茶花,山上很多野菜。女仙山耸立在最外面,有洞穴贯通其中。有人说,有个从龙舒来的老妇人,七十多岁,独自在洞中饮食休息,好像得道的人。山上有拇指、鞭痕二石,都是有名的石头。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用鞭子鞭打山石并投到海中。
有个和尚告诉我说:“现在的山脚,虽然都是平地,但是五十年前,是海。海水极深,恐怕泊船的碇丝有千寻长也不能测出(海水的深度)。”我听了感到惊异。然而,五山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近高处才觉得宇宙的博大,指着陆地惊骇于大海的变化。所以看完胜景,写成《独游狼山记》。
20.B 21.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 22. 送给好友达头鱼 邀请好友赏诗歌 23.C
【解析】20.考查文言语句断句。
句意: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
根据句意可加标点为: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故选B。
21.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致:送;者:……的人;素:一直;未尝:从来没有;闻:大概。
22.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由【第二封】“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聊知异物耳”概括可得:送给好友达头鱼;
由【第三封】“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概括可得:邀请好友赏诗歌。
23.考查内容理解。由选文可知,欧阳修在与好友梅尧臣的书信中告知自己手疼,告知要送达头鱼和邀请对方共赏诗歌,由此可见二人是生活中相互依托、无话不说的好友,同样也是志趣相投的知音。
A.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友谊是臣对君主的知遇之恩;
B.鲁肃被吕蒙的进步和勤学折服,从心底敬佩吕蒙,二人之间是为吴国命运共进退,同患难的关系;
C.张怀民和苏轼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生活中二人无话不谈,志趣相投;
D.张岱和金陵人在大雪三日后夜游西湖偶遇,两人为巧遇知音的关系;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第一封】某启。这雨下个不停,下得人的情绪低到了极点。路上又全是泥泞,不能前往书局相见,只能写信问好了,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一定都很好吧。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难道是老天爷怜惜我写字写得太苦,想用这个办法让我休息吗?真是闷得受不了啊!
【第二封】某启。连日阴雨,不知道你的身体可好?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尝尝味道还可以,便分送一点给你,充当大菜可能不够一盘,只是尝尝新罢了。天晴以后,我们相约书局再见。
【第三封】某启。连续节气阴雨连绵,现今尚且天气放晴,不知道你衣食起居怎样呢?我闲暇时光想写作《归田乐》四首,目前只写出了两篇,后来就没有了思路,想要托付圣俞将剩余几篇完成欣赏,这也是一时美满的事。来日吃过饭后,我一定尽早登门拜访。
24.D 25.①平昌县孟公镇守湖南,将近两年了。②如今天下的百姓,正为炎热天气感到苦恼。 26.茅阁可为众人提供庇护,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能为百姓谋福祉,两者皆有舍己为人、广济苍生的品质。
【解析】24.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B.动词,想要\动词,想要;
C.动词,覆盖\动词,覆盖;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镇,镇守。将,将近。岁,年。(2)之,的。苦,以……为苦。
2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楹,扇和爽气”可知,茅阁可为众人提供庇护与阴凉;
根据“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耶”可知,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能为百姓谋福祉;
两者都具有无私奉献,心怀苍生百姓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己巳年间,平昌县孟公镇守湖南,将近两年了。用威严仁爱处理军务,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整顿州县,刑法政令的推行,没有扰乱百姓生活。因此(他)平时正好有很多闲暇时间,时常结交朋友,曾想要凭高望远,来抒发远大襟怀。碰巧喜欢上倒垂覆盖在城墙下的几棵古树,于是(在此)建造茅阁,(让它)荫蔽在古树的清凉之下。微风习习,像扇子扇出的和爽之风一样,吹入窗楹,充盈茅阁。相传,衡阳湿热暑气集聚蒸腾,在此休息,为什么不这样呢?如今天下的百姓,正为炎热天气感到苦恼,谁能像这间茅阁一样,提供阴凉庇护百姓呢?哎!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不就像这样吗?各位朋友吟诗作赋来赞美它,使有关这间茅阁的篇章,能接续在《风》《雅》之后。
27.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8. 越过 多次,屡次 适逢,恰巧遇到 怎么,哪里 29.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他的医术神奇。 30.①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②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之病。③多次治好“我”的奇疾。④治好朋友的慢性病。 31.①李少翁能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②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③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意思是: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余”第一人称代词,做主语,可在之后停顿;“尝谓”偏正结构,作谓语,可在“谓”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又过了一个月。逾:越过;
(2)句意为: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数:多次,屡次;
(3)句意为: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会:适逢,恰巧遇到;
(4)句意为: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安:怎么,哪里。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余:我。始:才。奇:意动用法,以……为奇。神:意动用法,以……为神。
3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①段“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可知,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根据②段“会余弟妇病风眩……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可知,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之病;
根据②段“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可知,多次治好“我”的奇疾;
根据②段“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可知,治好朋友的慢性病。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③段“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为辞”可知,李少翁能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
根据③段“会岁两大祲,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糈”可知,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
根据⑤段“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可知,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点睛】参考译文:
李少翁,名莳,字德春,豫章郡人。李少翁家世代学医,精于诊脉之法。李少翁是不太爱说话的长者,病人进门,他很少去看(病人),也不曾事先问病人的病情,往往是让病人伸出胳膊,他的手指一旦贴在病人手腕上,就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手指离开病人的手腕,他慢慢地用一两句话说出病人隐伏的病根。一会儿就开好了药,像是拾取东西(那样快)。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开药却很快。
我开始并不太认识李少翁,赶上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样子像尸蹶,全家都嚷着说“恐怕不行了”!这时李少翁来了,看了一下脉,说:“还可以治!”喂了一勺药,弟媳就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月,弟媳和前面一样又有尸蹶的症状,又喂了一勺药,弟媳的病就痊愈了。(这时候)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他的医术神奇。后来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按普通的方法我会死去,李少翁多次让我起死回生。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得了一种慢性病,李少翁也像救我一样救活了他,因此(我)更加认为李少翁医术神奇。
从此,人们争着把他请到家里(给病人看病),他会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而立即答应什么时候去诊治。李少翁奔赴别人的急难(的急切程度)超过(对待)自己的私事(的急切程度),有时病人远在百里之外,病人家属半夜来敲门请医,李少翁不因为家里的事情不去医治,也不会因为风雨寒暑而推辞。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李少翁煮的药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多,煮药的药片积累下来都堆成了小山。李少翁救治的病人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
李少翁的性格好,从不冲撞别人,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也不因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人。李少翁去过很多官宦人家,从不说别人家里的情况,也从未向主人揭露过奴仆的过错。到患者家里去看病,吃的喝的都很简单,从不把别人给的诊费多少挂在嘴上。李少翁就是这样德高望重。
李少翁为别人诊脉,想法与病人相通。和别人相处,不会怀疑别人。我因此认为李少翁几乎是个得道之人,而不是医者了。
32.(1)A
(2)C
(3)①马融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
②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
【详解】(1)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一会儿,另一个婢女经过这里,问道:“为什么站在泥中?”“须臾”表时间,应单独断开,所以第一处在“臾”后断开,“复有一婢来”是主谓句,所以第二句在“来”后断开,“问曰”是谓语,且“曰”后跟具体的说话的内容,所以第三处在“曰”后断开,据此断句为: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故选A。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有误,根据“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所学礼乐等,皆融之弟子传授”可知,“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与文无据;
B.“郑玄家的婢女因做事不符合他的心意而遭到了毒打”有误,根据“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可知,郑玄并没有打她,而是叫人把她拉到泥里。“遭到了毒打”理解错误;
D.“服子慎的《服氏注》实际上是抄袭郑玄的《春秋传》”有误,根据“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可知,服子慎的《服氏注》中的观点只是和郑玄的看法相同,不是抄袭;
故选C。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叹,慨叹;皆,都;东,转移到东方。
(2)句重点词语:语,说;未:没有;了,完成。
【点睛】参考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所学礼乐等,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
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事情干得不称心,郑玄要打她。她刚要分辩,郑玄生气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为什么会在泥水中?”她回答说:“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
不久,郑玄要注释《春秋左氏传》,还没完成。一次在外出时和服子慎在客店里相遇了。他们先前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很多见解和自己相同。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刚才听了你的话,与我的想法很相似,现在就把我的注释全部给你。”于是都给了他,就有了《服氏注》。
33.(1)①下雨②大约③退却④依赖、依靠
(2)D
(3)A示例:运用“齮”“捦”“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双方蚂蚁互相争斗厮杀的场面,表现了一场大血战的残酷、混乱。
B示例:作者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依据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猜测它们大概是在求和。
(4)示例:作者通过东西蚂蚁相斗的事知道天道循环,盛和衰不是恒久不变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得意于一时的胜利,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走得安稳,长久。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天快下雨。雨:下雨;
②句意:数量大约是西蚁的数倍。可:大约;
③句意:一边战斗,一边从另一边褪去。却:退却;
④句意:那么一时的胜利又有何骄傲呢?。恃:依赖、依靠。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表修饰;
B.相同,……的人;
C.相同,……的样子;
D.不同,代词/音节助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A“相崎者,相捡者,胜相喉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然眩目”的意思是“双方的蚁有的在互相咬着,有的捉紧对方,有的打胜在互相示意,有的战败互相救助,战场上一片混乱”,运用“崎”“捡”“喉”等一系列动词,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双方蚂蚁互相争斗厮杀的场面,表现了一场大血战的残酷、混乱。
B“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者,盖求和也”的意思是“此时,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大概是在求和吧”,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依据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联想到它们大概是在求和。
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道理启示。作答时一定结合选文的内容、主题情感等谈启示与感悟。
结合文中“夫蚁,知相若,力相等,两陈交锋,数多者胜,蚁似能用其众者,然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则一胜乌足恃哉”的意思是“东西穴的蚂蚁智力相当,力量也相等,两阵交锋时,参战蚂蚁的数量多就能取胜。蚂蚁似懂得以数取胜的道理。而一瞬间,胜负局面却能扭转,那么一时的胜利又有何骄傲呢”,说明作者通过东西蚂蚁相斗的事知道天道循环,盛和衰不是恒久不变的;明白人与蚁一样,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胜不骄,败不馁,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安稳长久。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阶梯前有两个蚁穴,东西相对。天快下雨时,两穴蚂蚁在穴外发生争斗。西穴的蚁取得数次胜利。东蚁大败,西蚁乘胜追击,东蚁奔走告急,蚂蚁即如潮水般从穴中涌出。数量大约是西蚁的数倍。双方的蚁有的在互相咬着,有的捉紧对方,有的打胜在互相示意,有的战败互相救助。战场上一片混乱。阶梯上充满西蚁的尸体,西蚁边战边退。此时,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大概是在求和吧。东蚁稍后退,西蚁收拾同伴的尸体,从另一边退去。第二天,看见西蚁把蚁穴搬到更西边去。它们也不敢把头向东望。
东西穴的蚂蚁智力相当,力量也相等,两阵交锋时,参战蚂蚁的数量多就能取胜。蚂蚁似懂得以数取胜的道理。而一瞬间,胜负局面却能扭转,那么一时的胜利又有何骄傲呢?
34.C 35.D 36.(1)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
(2)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刺史。 37.①勤勉称职;②清正廉洁;③善举贤才。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官都以廉洁闻名。闻:闻名。
故选C。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之:助词,的/动词,去、往;
B.于:介词,对于/介词,比;
C.以:介词,用来/连词,因为;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为:为了;官:官府;岂:难道;唯:正是;与:授予官职;
(2)诣:来到;阙:京城,皇宫;临:到;除:任命官职。
37.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概括。
根据“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可知阳峤为官勤勉称职;
根据“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可知阳峤到多地任职,都以清白闻名,因此他清正廉洁;
根据“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可知他推荐的人才都是名副其实的,因此他善举贤才。
【点睛】参考译文:
阳峤,河南洛阳人,祖先是从北平迁徙来的,是北齐尚书右仆射阳休之的四世孙。
仪凤年间,应考八科全都考中,任将陵县尉,多次迁任为詹事司直。长安年间,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相推荐阳峤,请求任用他为御史。内史杨再思一向与阳峤友善,知道他内心不喜欢做弹劾抨击官吏之事,替他转告了桓彦范等人说:“听说他不愿意当御史,怎么办呢?”桓彦范说:“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以此来扶持难进、抑制躁求之人啊。”杨再思认为他说的对,最终任命阳峤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年,迁任国子司业。阳峤秉性谨慎好学,有儒者的风度国。又对政事政事非常勤奋,喜爱诱导鼓励后生。他在学司时,人们认为他很称职。阳峤上奏朝廷,修建先圣庙和讲学堂,在前面庭院中树碑,用来纪录崇尚儒教之事。
唐睿宗继位,晋升阳峤为尚书右丞。阳峤历任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后来当了本道按察使,为官都以廉洁闻名。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召入朝廷任国子祭酒,多次封为北平县伯。阳峤引用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任学官,都是名儒中的佼佼者。
阳峤平素对兄弟友爱,抚养孤侄与己子同等对待。常对人说:“我身为一方大员,但内心仍是从前的一个县尉。”认识他的人都非常称赞他。不久因年老退休,在家中去世,谥号敬。
38. 弹奏 过错 39.做臣子的撞击他的国君,该判他什么罪? 40.师经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向魏文侯提出警示,他是一个对国家忠贞的臣子,没有“失臣礼”。魏文侯面对下属的冒犯,没有把个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是一位有作为、心胸开阔的君主,并没有“失君道”。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乐师经演奏(古)琴。鼓:弹奏。
②句意为:是我的过错。过:过错。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为:作为;人臣:臣子;其:代词;君:君王;如何:什么。
40.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
由“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可知,师经撞魏文侯并不失礼。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劝谏魏文侯不要像桀、纣那样难恐自己的话被别人违抗而最终导致亡国,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所以不是“失臣礼”;魏文侯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后“释之”,非但不是“失君道,”反而更能显示他包容的胸怀,从谏如流的品质,是“有君道”。
【点睛】参考译文:
乐师经演奏(古)琴,魏国的文王随音乐而舞蹈,(并依旋律) 唱道:“让我的话不被违抗。”乐师经拿琴撞文王,没撞到,撞到了帽子的边缘的装饰物,(帽子)破了。文王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刑法)。”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级台阶。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王说:“可以。”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撞我的国王。”文王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来做我的警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