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传画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存在于1922—199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领土涵盖东欧的大部分。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隔海相望,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来“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全球通史》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经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
2.目的:恢复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3.时间:1921年
内容 影响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
肯定市场和商品关系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提高企业积极性,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提高生产积极性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国有化
国家分配
新经济政策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5.特点: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5.特点: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退一步: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体系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13年—1925年苏俄的农业生产情况图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6.影响: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
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探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
7.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苏联的成立
一、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后扩大为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终年54岁。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的贡献:
①领导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俄国;
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苏俄发展新道路;
④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⑤成立苏联。
(一)苏联的工业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一)苏联的工业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工农业落后。
2.时间:
3.途径:
4.成就:
5.结果:
6.特点:
两个五年计划
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路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影响:①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②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一)苏联的工业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工农业落后。
2.时间:
3.途径:
4.成就:
5.结果:
6.特点:
两个五年计划
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1.英国与苏联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工业化的?
2.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道路有何不同?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化。
①英国工业化道路是先发展轻工业,
后发展重工业;苏联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
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发展起来。
思考:英国与苏联的工业化
(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4.过程: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927年底至1928年初 严重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
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5.实质: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6.影响: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购价格 零售给居民的价格
小麦(每公担) 10卢比10戈比 216卢布
牛肉(每公斤)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
牛奶(每公斤) 9—14戈比 1—1.5卢布
(注:1卢布=100戈比)
(利)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组成部分;
(弊)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三、苏联模式
(一)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
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三)表现:
经济: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苏联模式
(四)特征:
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苏联模式
(五)评价:
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了工业化,就是赢了第一局。
——1932年法国《时报》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苏联模式当然也有问题,问题出在计划越严格、束缚性越强。各生产单位日益丧失生产主动性,被动执行上级指标。到后来,劳动生产力越低下,渐渐趋于劣势。苏联的问题出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制度也是需要完善,需要与时俱进。结果,整个制度越来越僵化,这是个很沉重的历史教训。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三、苏联模式
(五)评价:
用飞机锯木头
2.消极: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之后苏联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农轻重比例失调、企业缺乏活力、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法治
三、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六)认识:
健全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
协调经济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项目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模式
利:
促进了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为法西斯战争取胜奠定基础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
弊: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
内容:
农、工、商、分配
特点:
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途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