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满分:100 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共60分 30*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1.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 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
2.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争霸战争的影响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国家统一的趋势
4.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
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5.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 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6.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方鼎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农具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7.“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挑、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材料中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8.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9.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减轻徭役和刑罚
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 东汉 B.汉 东晋 C.蜀 五代 D.蜀 东晋
11.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2.如图为某时期少数民族南迁示意图。该时期是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西晋末年 D.隋唐时期
13.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
A.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 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 D.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
14.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15.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削弱了诸侯国势力
16.唐太宗要修建宫殿,按照制度规定,其修建过程依次包括(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17.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 D.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8.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战影响内最大的都城之一。如下形势图,按其表征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的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朝代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
B.图②朝代的一位统治者被称为“天可汗”
C.图③朝代开通了“丝绸之路”
D.图④二世而亡
19.唐代长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唐代
A.推行重商经济政策 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D.儒家学说广泛传播
20.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1.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
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
22.如果给如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23.“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24.这是一个在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的创举。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
A.宋 B.辽 C.元 D.明
25.下图分别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与隋朝相比,元朝大运河
A.沟通了五大水系 B.以新修运河为主体
C.大大缩短了航程 D.压制了海运的发展
26.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2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28.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由此可见,当时
A.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B.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C.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D.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
29.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指
A.设置节度使 B.增设通判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30.“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盛行于( )
A.辽朝契丹族 B.西夏党项族 C.元朝蒙古族 D.金朝女真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题13分 32题14分 33题13分)
31.(13分)地方行政制度创新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甘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对西周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创新。(2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分)
材料三 西汉时期,对中西交通道路的开騂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管理地图所示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设了哪一构 写出这一机构的性质。(2分)
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紧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四,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的历史意义。(6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即: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4分)
(2)材料三中所说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选官标准和选拔方式有何变化,并说明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33.(13分)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1)概括材料一所示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最终完成于哪个时期?(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4分)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可知,随着甲骨文的发展,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反映了甲骨文发挥了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暂时未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但无法说明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排除B项;“传说时代”的一些传说隐含着某些历史因素,“无可信的历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甲骨文确实尚未发展到书法阶段,但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强调多个文化带同时并存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指向最后国家的形成,故A不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地理的复杂与分层,故C排除;这些文化带并未直接体现从黄河流域向周边的扩展,也不是先后的递进演进关系,故D不正确。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在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变法运动、国家统一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而非出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以往的用人制度,提拔有才能的人为国所用,说明用人制度的变化适应了现实中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且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奴隶制度被废除,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没有描述权力格局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B项正确;孔子并未将“道”作为万物本原,排除A项;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并未提出天地本原等观点,排除C项;道和天人合一等主张与韩非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
6.B
【详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众多,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故B正确;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ACD错误,排除。
7.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秦朝的疆域,故选A;唐、元、请的疆域中都包括西北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8.B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B正确。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A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错误。汉武帝也没有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
9.C
【详解】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主要目的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与增加税收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允许王国诸侯的庶族子弟分割王国土地,而非恩泽贵族,排除B项;推恩令与减轻百姓的徭役和刑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与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C
【详解】根据图片中匈奴、鲜卑、羌、氐、羯可知,这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图,C正确;战国时期鲜卑族尚未兴起,排除A;秦汉时期少数民族活动范围主要在长城以北,排除B;隋唐时期的匈奴已经西迁,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材料“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更多寒门子弟进入政府,进而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B项正确;A选项不合题意且明显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及所学可知,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A项正确;税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排除B项;两税法收税的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排除C项;消除了土地兼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均有利于巩固统一,B项正确;大运河与抵御匈奴无关,排除A项;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并不能促进南北交流,排除C项;两者与诸侯国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之后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掌握批驳权,通过后再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六部,由六部具体负责执行。根据材料唐太宗要修建宫殿,修建宫殿属于工部具体负责,故修建过程依次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故A项不合题意;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而非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故排除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故D项不合题意。故选B。
18.A
19.C
【详解】根据“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知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就主要得益于唐代政策的开放包容,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唐代的对外政策,ABD与这一主旨均不符,排除。
20.D
【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1.A
【详解】根据材料“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为此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涉及互惠的开放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策,不是选官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策,不是监察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2.C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C符合题意;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的是玄奘。A错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赞扬的是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B错误;主动请缨,征战海外这的是征战,与鉴真无关,D错误。
2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等,较短的时间内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变法推行操之过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触犯了大贵族故大官僚的利益、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以及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根据“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辽代创立的南北面官制度,B项正确;ACD项排除。
25.C
【详解】本题主要展现了元朝与隋朝相比,因政治中心的东移,大运河裁弯取直,运河航程大为缩短,故C选项正确。沟通五大水系是两朝运河的共同点,故排除A项。元朝的运河依然是以旧运河为主体,B选项排除;元朝与隋朝相比,海运出现,并非被压制,故排除D选项。
26.D
【详解】宋代通过大规模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根据材料“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可知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故选D项;材料与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物种交流无关,且美洲物种输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D
【详解】依据材料“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非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丞相人数的增加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与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排除。
28.D
【详解】材料中的骆驼商队、榷场及海外贸易均是宋朝时期对外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正确;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A排除;材料与国家经济集权无关,B排除;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革,C排除。故选D。
2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正确;A属于割据力量,排除;B属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属于强化君权的措施,排除。故选D。
30.D
31.(13)(1)继承: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创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
(2)分封诸侯王国。危害中央集权。(3)
(3)机构:设置西域补护府
性质:是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2)
(4)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因地区差别而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2)
历史意义: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4)
32.(14分)(1)标准:血缘门第;(2)
进步性:注重德行(品行、才学),初步打破血缘、世袭限制,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2)
(2)制度:九品中正制。(2)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
(3)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考试成绩)(1)
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1)
进步性: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儒学发展;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
33.(13分)(1)文化教育南方超过北方(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4)
(2)阶段:魏晋时期;唐朝安史之乱;两宋时期;南宋(5)
(3)原因:由于北方战乱,导致北方大量的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北方带去先进的劳动力、生产技术和工具;(4)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