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7 17:09:37

文档简介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时长: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3 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典籍里中国》这一电视节目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
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牢牢地“圈
住”了亿万粉丝,赢得社会不同观众群体__________。优秀典籍中蕴含的深邃的中华文化为电视
综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诸多__________的典籍,成为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作__________的精神宝藏。这类文化综艺节目注重内容思想深度的挖掘,
其艺术呈现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创新。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采用 AR 等现代科技、穿越古
今的“双向互动”等诸多艺术手法,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贵五
谷而贱金玉”的心愿与今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__________,观众仿佛置身于“袁隆平、宋
应星跨越 300 多年的握手”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
的观看点击量逾 2.5 亿次左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交口称赞 流传千古 取之不尽 交相辉映
B.拍手称快 彪炳史册 取之无禁 交相辉映
C.拍手称快 流传千古 取之不尽 相映成趣
D.交口称赞 彪炳史册 取之无禁 相映成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
观看点击量逾 2.5 亿次。
B.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
站的观看点击量逾 2.5 亿次。
C.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
观看点击量逾 2.5 亿次以上。
D.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
站的观看点击量逾 2.5 亿次左右。
3.下列与古代典籍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浪漫主义诗集——氓之蚩蚩
B.《论语》——春秋末期——对话体散文——恐年岁之不吾与
C.《庄子》——战国中期——寓言体散文——依乎天理
D.《史记》——东汉——纪传体通史——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9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子越来越
“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农产品产地,县
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
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层干部要握
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三个抓手,努力挖掘
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自治,激
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把人民对
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棚”等乡
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关键时刻能够做
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
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济,也要
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
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一则,要
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部
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
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
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长,才能
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不断充沛知识,增长
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
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
增量的主要原因。
B.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相比
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好,也
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
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更
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生产水
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和致富
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
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6.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也将成
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在全新
的“赶考路”上,一路向前。
C.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开发。
D.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
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唐)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
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
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眷,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
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
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
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乃芟翦荟,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
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
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
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竹轩记
张九成(宋)

子张子 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
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
子之适,其可乎?”
客曰:“唯唯。”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霭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
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
游,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
此乐乎?”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注】①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故君子人多树.之 树:种,种植
C.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明日:第二天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送,赠送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以.乱易整,不武
B.见丛竹于.斯/智勇多困于.所溺
C.今夫竹之.为物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B.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C.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D.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对竹子喜爱的一项是( )
①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②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③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
④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
⑤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
⑥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文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B.白居易发现居所之竹因无人爱惜而枯萎凋敝,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修整、养护竹。
C.张九成认为万物各有追求,并不因被驱为耻,反而借此种竹读书,并以此为乐。
D.两位作者都写“竹”的特性和人们对“竹”的态度,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四、(25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3分)
(2)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3 分)
13.同样写竹,但两篇文章中竹子的品质颇有不同,请分别概括。(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赏析诗歌颈联。(3分)
(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 分)
古诗文常借用不同的动物表达各种感情。
如曹操《短歌行》中“ , ”。以鸟的徘徊不定写自己的求贤若渴;
苏轼《赤壁赋》中“ ”以昆虫的朝生暮死感慨人生的短暂;杜甫《登高》中,
“ , ”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夔
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写出了宫殿的宏伟密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壁上乾坤
①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想去运城看永乐宫壁画。
②如此倾情于永乐宫壁画,并非出于某种信仰。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
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③惊愕.并感慨.时光的一再缺场,终于在 2022 年 7 月成行。河东大地一片青绿,远处黄色的
黄河水,有一股渺远的寒意;夕阳悠悠垂地,夕阳中的黄河水也渐次模糊,而另一种精神之途的
沧.茫也流溢在我的目光中。在古代,整个内陆版图就像围棋棋盘,山水纵横。华夏文明往往诞生
在险要之处,以山为隔,以水为分。人择水而居,这是从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中得到的吃堑.长智。
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其结果不
仅是使黄帝牢固地控制了河东盐池,更为重要的是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为了华夏民
族的始祖。在河东大地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很清晰,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明的起
源地。而黄河在流过北方广阔的疆土时,整个流域所伸张的根根系系,也贯.通了汉民族生长的血
脉和思想品质。
④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
⑤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庙外,众鸟永远悠
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
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拈.花微笑。
⑥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元
朝的贡献,是在河东大地留下了永乐宫壁画。相对于明王朝建立之前的纷乱,元更适合于以梦游
的方式潜入。秩序和梦想的渴求,人心的内敛和充沛,赋予了与其相伴的游思一种深切的惬.意。
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
一些神秘的景象。
⑦有人说永乐宫壁画是旷.古之作。当我看见时,突然明白,在这个生命内部缺乏秩序的世界
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赏读者,而每一件事物也都需要真正的赏读。永乐宫壁画赋
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此刻,我感觉到了近 800 年前,元
朝皇帝的一纸敕.令,借着纪念、尊崇全真道始祖级神仙吕洞宾,用来弘扬、扩张获得元廷支持的
道教威势。工匠将道教推向了无与伦.比的社会顶峰,依然能够看到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
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壁画在用色上采用
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和谐。画像的立体感
和辉煌的气氛.,在 800 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⑧壁画艺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身上没有书斋文人的那股酸劲,画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来
自民间的青绿山水养育了他们的性子,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感情上一直信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守着一个“艺”字,在安宁的温馨里孤寂地体验人生的喧嚣和繁闹,墙上的风景就是他们心里的
风景,那种苍.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洞穿一切。
⑨永乐宫 1005.7 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还让我想到:“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
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
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
⑩时间可以把什么都改变,时间本身却永远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足够盛
载悲喜。
1952 年,山西文物普查,在黄河岸边发现了这座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道教宫殿。正当专家
学者从中汲取所需宝贵营养的时候,国家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坝,而永乐宫正好处于规划的水库
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历史的宝贵馈赠”,这座宫殿经历了一次震古烁.今的整体搬迁。
搬迁永乐宫,没有任何借鉴,一切都得首创。要想把画有两三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揭下
来,再迁移走,还要做到不损坏壁画,这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割下来,以最大
限度地保存原貌。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从不重
要的画面部分开缝 3-5 毫米,切割成 2-4 平方米到 10 平方米大小不等的切块。对于总面积 1000
平方米的壁画来说,这将是个繁复的工作。在揭取壁画过程中,永乐宫大殿门口张贴出了“和黄
河水赛跑”的标语口号。运输壁画的车必须减低轮胎气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原貌。就这样,
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 块壁画,整整搬运了 40 天。
世界是活着的,活着的万物,风和雾,雨和雪,所有东西都具有生命力。壁画是立体的电
影,站在这样一幅幅历史巨片前,人的浮躁.、人的狂妄是否可以立马灰飞烟灭?大凡人类历史的
长河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总会孕育出特殊的文化。历史的经纬里,常缝合着一条这样的神秘丝线,
也只有时间才具有缝合一切、梳理一切、收割一切的力量。永乐宫,永远的吉祥如意!
(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惊愕.(è) 感慨.(kǎi) 沧.茫(cānɡ ) 吃堑.长智(qiàn)
B.拈.花(zhān) 惬.意(qiè) 敕.令(chì) 旷.古之作(kuànɡ)
C.蚩.尤.(chī) 贯.通(ɡuàn) 缄.默(jiān) 震古烁.今(shuò)
D.浮躁.(zào) 气氛.(fèn) 苍.桑(cānɡ) 无与伦.比(lún)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初次踏上河东大地,远处的黄河水将其带入对此地历史文化的遐思之中。
B.作者把永乐宫壁画比作“童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壁画是留在黄河文化中的印迹,体现
出元代文化起到承继、中转黄河文化的作用。
C.文章多处谈及时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也蕴含作者内心的无尽感慨。
D.作者把壁画比作为立体电影,意在突出壁画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E.作者看到永乐宫壁画时,感到“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咄咄逼人写出了壁画气势汹
汹,盛气凌人。
18.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9.赏析文中划线语句。(5 分)
20.文章题目“壁上乾坤”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6分)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六、(10 分)
21.以下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部分细节,请找出五处与原
书情节、人物、主题、设定不一致或者在语言表述上有病句的内容,写在横线上。(5分)
AI:在我的续写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宝玉在王熙凤的阻挠下被送到
南京读书,但他坚定的心意最终使他与黛玉重逢。王熙凤为了阻止他们的结合,试图通过毒害黛
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贾宝玉及时发现并将王熙凤绳之以法。在此之后,宝玉与黛玉结为夫妻,
并在贾府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王熙凤因其阴险狡诈的手段而为众人所憎恶,最终被废黜出
家,无处可去。
(1)
(2)
(3)
(4)
(5)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小题。(5分)
在线上用文字聊天,习惯性地添加语气词或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如“好的”说成“好
滴”等,被视为“文字讨好症”。此“症”从何来?网络虽便利交往,却阻隔了情感传达。为弥
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成为最佳工具。由此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
讨好, ,与其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加些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
实意思——这也许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 6 个字。(2分)
(2)下列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她的坚强,她意志的纯洁,她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七、(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戈壁
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为弘扬中华文化
作出了卓越贡献。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年近 50
岁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持拟定了我国《汉语拼音方
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
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干一
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800 字
2023-2024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 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参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
“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语境指《典籍里的中国》受
到社会不同观众群体的称赞,故应选“交口称赞”。第二空,“流传千古”,指事迹或精神年
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语境指《天工开物》
《史记》《本草纲目》等诸多典籍流传下来,故应选“流传千古”。第三空,“取之不尽”,获
取它没有穷尽,形容数量多。“取之无禁”,获取它没有限制。语境指典籍是没有穷尽的宝藏,
故应选“取之不尽”。第四空,“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
美好的景象。“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语境是宋应星与袁隆平的梦想互
相映照,展现出美好意象。故应选“交相辉映”。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结构混乱。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和“《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两句间中途易辙,
出现两个主语,可在“《典籍里的中国》”前加“让”。(2)不合逻辑。“逾……左右”前后语
义矛盾,可删去“左右”。只有 B项修改最正确。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浪漫主义诗集”错误。应为“现
实主义诗集”。B.“恐年岁之不吾与”出处错误。“恐年岁之不吾与”出自《离骚》,不是《论
语》。D.“东汉”说法错误。《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作品。故选 C。
4.B 5.D 6.C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A.“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错误,于文无据。原文说“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
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说明这是其中的一个
原因,但并不能表明“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C.“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错误,无中生有。“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
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只能说明县域农村水果的消费增长,不能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
级”。
D.“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错误,曲解文
意。图表只是分析了近三年的消费趋势,不能由此推断“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
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故选 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D.“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错误,曲解文
意。原文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
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不能看出“探索巩固、
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推断信息的能力。
A.“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错误,无中生有。图表只是分析了
近三年的消费趋势,不能由此推断“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
村振兴蓬勃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不是充分条件。
D.“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错误,强加因果。
原文是“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
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与“留住
答案第 1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 C。
7.A 8.C 9.B 10.D 11.B
12.(1)(我)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
的。”
(2)可叹呀(唉)!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13.白竹: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谦逊,坚贞不屈。
张竹:气节坚定,气韵清高,坚贞不屈,高雅清和。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本:根。句意:竹子的根稳固。
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介词,用。句意:我在吏部拔萃中及第。/用混乱代替整齐,不符合武德。
B.介词,在;介词,被。句意:见在这里长着几丛竹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
人或事困扰。
C.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义。句意:现在竹子这东西。/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
地方吗?
D.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句意: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你通过我投
降,我和你结为兄弟。
故选 C。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张子笑着说:“万物各有乐趣,人各有选择。你以驱逐为耻,我独自以游心为贵。
“曰”后是说话的内容,应在“曰”断开,排除 AC;
“物各有趣”与“人各有适”结构一致,分别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表现的是竹子受破坏,毫无生气的样子;
⑤写的是作者读书的感悟,不能体现作者对竹子喜爱。
排除有①和⑤的选项。
故选 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花了好几天时间”错误,由原文“不终日而毕”可知,没用上一天时间就修整、养护
完。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老”,旧人;“询于关氏之老”,状语后置,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手”,亲手。
(2)“竹植物也”,判断句,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于”,与,对;“何有”,有何,有什么
关系。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白竹:由原文“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
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可知,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谦
逊,坚贞不屈。
张竹:由原文“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霭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
答案第 2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可知,气节坚定,气韵清高,坚贞不屈,高雅清和。
参考译文:
养竹记
白居易(唐)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
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
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
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
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
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拔萃中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
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在
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我)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
“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
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
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
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
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
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
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呀(唉)!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
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
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
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
《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
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竹轩记
张九成(宋)
子张子被贬到大庾,借僧人一间茅屋居住。过了七年,即靠东窗种几棵竹子,为读书的
地方。于是榜名为:“竹轩。”
有人发现,问他,说:“羞耻心对于人,大了!现在你不知道出处,不选择朋友,导致
舆论的不容忍,纷纷弹劾而痛骂,朋友远离你,父母为你蒙羞,躲到远方荒远的角落被瘴气
所侵袭,毒蛇与你为邻。”
子张子笑着说:“万物各有乐趣,人各有选择。你以驱逐为耻,我独自以游心为贵。现
在我要用我的乐趣(坚守),荡涤你的乐趣(舒适),可以吗?”
客人说:“嗯嗯。”
子张子说:“现在竹子这东西,枝节强劲,气韵清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澈。
我读书而品味(其中的道理),考察古代就有收获,抬头而看,低头而听,如笙箫之音在云
层,像圣哲之人在堂前。爽气在前,清荫满桌,陶陶然不知道谁是我,谁是竹,谁为耻,谁
是不耻。盎然如春,醺醺如醉,你知道这也是快乐吗?”
客人听了我的话,神情沮丧,面无血色,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
14【答案】(1)A
(2)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1分)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
相寻,(1分)写出诗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1分)
答案第 3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3)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1 分)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1
分)所以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1分)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内心愁苦之情”错。“凉”应为“清凉、凉爽”之意,表达了用甘冽的泉水漱口后舒服
的感受。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
情相契,其乐融融!“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
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无处寄托,悲鸣的虫音也
可以成为动听悦耳的音乐。“悲虫亦好音”看似不台常理,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旷达胸怀。
从注释可知,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官当中,但诗中却无伤感之情,首联中诗人用甘冽的泉水漱
口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狂野之中内心的烦忧得以平息,颔联中诗人“脱屦”“敷衾”的动作
更是展现出洒脱之态,颈联中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
悦心境。由此可知,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
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15.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寄蜉蝣于天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蜂房水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匝、蜉蝣、终。
16.C 17.BE
18.内容上:
①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带给作者的震撼感受,②通过庙内与庙外不同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庙内
壁画所蕴含的恒久快乐。
结构上:
③承接上文作者终于看到了永乐宫壁画,④引出下文对壁画的赞美及由壁画产生的思考。
19.①比喻,“如蜗牛般缓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运输队对壁画的珍视和工作的艰难、谨慎,
②拟人、对比。以“奔腾的黄河水”形象地写出文物抢救时间的紧迫,两者形成对比;“341
块”与“40 天”,列举数字,具体可感(或形成对比,体现工作小心谨慎)。
③整句话突出文物保护者的责任感和对壁画深沉的爱。
20.①永乐壁画承载了内蕴深厚的河东文化。
②永乐壁画投射出无意、无巧、无俗的本真天性的时代趣味。
③永乐壁画承载了独特辉煌的美学价值与壁画艺人精湛的绘画技艺。
④永乐壁画体现了元朝艺人特有的绝不媚俗、洞察一切、坚守正道的个性。
⑤永乐壁画映照了元朝时期安定团结的宇宙观,光整的社会秩序。
⑥永乐壁画的保护历程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勇毅、智慧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⑦永乐壁画是久远的记忆符号,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答案第 4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A.“沧茫”的“沧”,应写作“苍”;
B.“拈花”的“拈”应读作“niān”;
D.“气氛”的“氛”应读作“fēn”;“苍桑”的“苍”应写作“沧”。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体现出元代文化起到承继、中转黄河文化的作用”错误。从“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
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可
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具有河东文化纯真天然的特点。
E.“咄咄逼人写出了壁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错误。从前后文“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
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可
知,此处是说壁画被神秘力量包围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咄咄逼人”:震撼人心。
故选 BE。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
由“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可知,此处是说
壁画被神秘力量包围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带给作者的震撼感受。
由“庙外,众鸟永远悠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
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拈花微笑”可知,通
过庙内与庙外不同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庙内壁画所蕴含的恒久快乐。
从结构上看:
由上文“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可知,此处写
作者终于看到了永乐宫壁画,承接上文。
由“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
可知,引出下文对壁画的赞美及由壁画产生的思考。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如蜗
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运用了比喻,把运输车队的谨慎缓慢的运输比作“蜗牛般缓行”,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运输队对壁画的珍视和工作的艰难、谨慎。
“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抢救文物紧迫感,能够更好地烘
托气氛,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同时,“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
又构成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文物抢救工作的紧张艰巨的特点。
另外,“341 块壁画,整整搬运了 40 天”中,“341 块”与“40 天”,是通过列举数字形成对
比,体现运输工作的小心谨慎,使语句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综上所
述,整句话突出文物保护者的责任感和对壁画深沉的爱。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
明的起源地”可知,永乐壁画承载了内蕴深厚的河东文化。
从“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
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可知,永乐壁画投射出无意、无巧、无俗的本真天性的时代趣味。
从“永乐宫壁画赋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工匠将道
教推向了无与伦比的社会顶峰……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在 800 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
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可知,永乐壁画承载了独特辉煌的美学价值与壁画艺人精湛的绘画技
艺。
答案第 5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从“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那种沧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
洞穿一切”可知,永乐壁画体现了元朝艺人特有的绝不媚俗、洞察一切、坚守正道的个性。
从“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可知,永乐壁画映照了元
朝时期安定团结的宇宙观,光整的社会秩序。
从“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就这样,如蜗
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 块壁画,整整搬运了 40 天”可知,永乐
壁画的保护历程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勇毅、智慧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
生命不绝”可知,永乐壁画是久远的记忆符号,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21. ①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根据第五回判断,宝黛爱情不可能得到“圆
满的结局”)。② 送到南京读书(在《红楼梦》中没有出现“南京”这个地名,一律称“金
陵”)。③(王熙凤)毒害黛玉(王熙凤不可能“毒害黛玉”)。④(贾宝玉)将王熙凤绳之以
法(贾宝玉不可能将王熙凤“绳之以法”)。⑤(王熙凤)被废黜出家(王熙凤不可能被“废
黜出家”)。【每点 1分,后三点不加主语也给分】
22.
(1)而是避免歧义(误会)。【“而是”1 分,大意 1分】
(2)A【A总结上文(引出总括性说明);B 项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C项说话中断;D 项
突出语意转折】(2分)
23.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樊锦诗和周有光的事例,一以兴趣为指引,终身在莫高窟奉献心血,一以国家需
要为使命,在推进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力量。两人分别是“择一事终一生”和“干一行
爱一行”的典范,指引着青年学子在择业就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无论是“择一事终一生”还是“干一行爱一行”,都无疑是正确。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一
念如初,不计名利,执着追求,砥砺奉献,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既不负青春的一
腔热血,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根据国家需要来改变职业、调整方向,脚踏实地,接受
改变,忠诚勤恳,善于学习,乐于创新,改换赛道后也能做出一番不凡的业绩,多创造出一
份不朽的事业辉煌。这两种态度都值得学习、歌颂。
因此,考生结合题目中给出的任务指令“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可以
选择将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态度作为论点,也可以立足于周有光“干一行爱一行”
的创新精神,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方向,如谈论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对择业就业的
态度、对未来人生的理想等,但一定要将此内容与材料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砥
砺奋斗的宝贵品质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论。
如可以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为立论基础,可以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择业观作为论
点进行论述,先论述择业就业的本质是用个人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青年人应专注学业,
亲力亲为,踏实劳动;再论述青年人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服务人民、奉献青春的态度,
主动担当,致力创新;接着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个人选择与展望;
最后总结论点,收束全文。
立意:
1.初心不改,执着追梦。
2.百折不挠,致力耕耘。
3.献身祖国,服务人民。
4.踏实劳动,致敬平凡。
答案第 6页,共 6页
{#{QQABCQSAogCAAgAAABhCAQ0oCAMQkAGACKoGwAAEsAAAw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