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
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有删改)
1.(4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
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
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
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2.(4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B.通过“轻蔑地笑笑” “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
D.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
3.(4分)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5分)作者是怎样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对刻画“他”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7分)
5.(1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分)下列部分(课外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2)(4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赋,一种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也讲究声韵的美。
C.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文本意为天气渐转凉,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D.羽化登仙,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登仙。
(3)(4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目的是借古人已逝,表达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5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三、综合题(共1题;共14分)
6.(1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 ,时而明朗时而隐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 ,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 ,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 。
(1)(4分)与文中画线处相对应的语句是( )
a.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b.一座青铜的大钟
c.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d.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A.abcd B.acbd C.adbc D.cdba
(2)(4分)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6分)赏析这一段文字:
四、默写(共1题;共32分)
7.(32分)名篇名句默写
(1)(4分)杜甫《登高》 中由高到低 ,写诗人所见所闻 ,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2)(4分)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因不愿事乡里小儿而挂印解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能 表现李白同样傲骨的句子是“ , ? ”
(3)(6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 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6分)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5)(6分)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 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
(6)(6分)唐朝诗人常常把“猿”作为意象写入诗歌,比如《琵琶行》“ , ”诗句中有这样的表达。
五、写作题(共1题;共70分)
8.(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跟母亲,跟身边所有关爱你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 ▲ 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③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东北严寒的冬天;②反映抗日环境的险恶;③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④衬托“他”坚定的意志。
4.第一问:①通过“他”的回忆,写出“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②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③描写“他”的幻觉,表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以及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通过对“他”的心理描写,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 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 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 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⑷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
1.B.“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错误。“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因为后面的语句对“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故答案为:B。
2.D.“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错误。身材矮小不能直接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应是以其矮小的个子衬托他意志的坚强。故答案为:D。
3.“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这是文中对大雪的第一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在东北严寒的冬天。“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赵尚志被叛徒所骗,受伤被俘,此处的关于雪的描写,反映了抗日环境的险恶。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赵尚志受伤被俘,在雪夜审讯,此时的雪夜“无边”“冰冷”“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利用环境描写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
“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以“疯乱”的雪,衬托“他”坚定的意志。
4.第一问:通过回忆表现。由“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可知,通过回忆,介绍了“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由“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可知,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
描写“他”的幻觉。由“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可知,在敌人的审讯中,赵尚志产生了幻觉,“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以及《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的歌声,展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
由“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可知,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
第二问:他的回忆、他的幻觉,在短短的八小时里,展现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一生,“他”为抗日奔波,为抗日献计献策,为抗日奉献一腔热血乃至生命,这最后的八个小时,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5.【答案】(1)D
(2)C
(3)B
(4)①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②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解析】【分析】⑴“背晋亲郑”的主语应该是秦穆公,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结合动词“弃”“附”等,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使弱小的国家依附;抛弃与晋国的旧恩,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
⑵C项,“文本意为天气渐转凉,感到一丝丝的凉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分析,“白露”,白茫茫的水气。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⑶B项,“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错误。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⑷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而”,连词,表转折;“其”,代词,它;“止”,停止。②“况”,何况;“渔樵”,打渔砍柴(名词活用为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友”,以……为伴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而”,连词,表并列;“扁舟”,小舟;“以”,连词,表修饰;“属”通“嘱”,劝酒。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⑷①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②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点评】⑴考核断句。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此题还涉及了手法、内涵、情感等信息。
⑷考核翻译。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附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6.【答案】(1)B
(2)通感 拟人
(3)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寓含对生命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是地坛重新给予作者新的看待生命的眼光。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遵循话题一致性的原则,前勾后连。
第一处,由下文“时而明浪时而隐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可以判断所填写句子的句式是“时而……时而……”,故此处应选 a
第二处,“耀眼而灼人”符合夏天的特点,故应选 c ;
第三处,由“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一座很大的铜钟”,可以判定是 b ;
第四处,由上文“冬天是啄木乌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可知,写的是鸟类的活动,与之对应的应是 d 。
故答案为:B 。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运用了排比;“春天是……哨”“秋天是………风铃响”“冬天是………啄木声”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取笑”,赋予杨树叶子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寓含对生命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是地坛重新给予作者新的看待生命的眼光。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7.【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啸、渚、摧、纶、樯橹、佛、砺、鹃。
故答案为:(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4)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8.【答案】【参考例文】
在那风起的日子里
散步海滨,一棵树下,我伸出手,风正温柔的摩挲我的脸庞,暖暖的,轻轻的。一片落叶悄悄地落在我的摊开的掌上,清晰的叶脉像一张网把我困在记忆的中央,想起那个同样风起的日子……
那天,台风将近,父母手忙脚乱地做准备,我一个人在客厅打游戏。微风轻起,父母叫我前去帮忙,可这手机游戏实在太吸引人了,我连话也没时间应答。终于他们忙完了手头的活,坐下来看会儿电视。自始至终我眼睛未曾离开手机,似乎也未曾嗅到空气中涌动的火药味。
忍耐了极久,父亲爆发了,当头一声棒喝道:“你放下手机!真不明白这些游戏有什么好的,把你的魂都勾住了!”我不想做无谓的解释,头也不抬。见此,父亲怒发冲冠,火药味骤烈,狂风四起,汹涌如波涛,掀起一场争吵。最后我俩冷静下来,一言不发的母亲突然朝我吼了一句:“你这次去美国游学那么久,怎么回来一点长进也没有!游戏是毒品,你怎么一次也听不进!”
记忆如风,抽疼了我的心。我的手一颤,落叶挟着秋风,用最后的力量,活出最后的潇洒,悄然落地。
而当时的我再也听不下去,走进房间一甩手,狂风“嘭”地替我关上门。窗外,风骤雨烈,一片迷茫。狂风捶打着玻璃,是它哭诉的声音;飞雨轻拭它的脸,如同泪水打湿了面纱。心情沉重,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父母。我该改变自己?我素来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也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什么。
过了甚久,雨声淅淅沥沥,敲门声起,原来是母亲。她并未说什么,只是把她手机放在我面前,是她和一位同学家长的聊天记录。原来游学途中有一位同学拍了我玩游戏的照片发给另一位同学,她立即告诉家长要和母亲商量,劝导我摆脱游戏:“他可不能再这样玩下去了!再这样,会毁了他!”我顿时感到彷徨,以及无比的羞愧与不甘。
母亲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反思。我实在太没有定力和耐心了,才会被这些赚钱的工具所吸引,甚至被人看不起!好强如我,当此竟发现自己的处境凄凉如斯,还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爬起来的,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冲动:我不甘这样!我不想沉沦!我不能沉迷于浪费生命的东西!我要怒放蓬勃,充满活力的生命!窗外,雨似乎小了,只有风,在吹。
路边一声汽车的鸣笛撞碎了往事,我才发现临近傍晚。不禁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捡起那片落叶,折身返去。曾看过朋友做树叶书签,我想,让这片叶子也成为我记忆的书签罢。
风,继续吹。不远处的大海随风动,千万角海波摇曳着阳光,像朝天的金鳞,耀然怒放。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晚辈的劝告,告诉我们应该珍惜与母亲、父亲等亲人,甚至是老师、朋友等的缘分。成名后的史铁生已然不是当年的率性少年,故能换位思考,深深体味到母亲当年的艰辛、隐忍、牵挂与担忧,对亲情、生死、生命等有了深邃的认识,这既是对母爱的体悟与回馈,也是母亲精神生命的延续,是母亲留给他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实中的我们,虽然还没到史铁生那般成熟的年纪,不能有同他一样的深刻体会,但同样应该关注到、珍惜与亲人、老师、朋友的交往经历。
所以,针对本次作文“既定”内容为“在那……的日子里”,补充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补充诸如幸福、美好、痛苦、阳光灿烂、阴雨连绵等,写自己与周围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之间发生的故事,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作时,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三件事,重点是要选好相应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描写,着重表现与他们相处的日子中给自己的感动。在具体描写中,可以写亲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朋友之间的体贴与宽容、师长对自己的教导与鼓励、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温暖等。如选择写作自己曾为同学的善意而感动,可以简单交代事件的起因,刻画自己当时的焦虑与窘迫,详写他为自己主动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的过程,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对方的形象,重点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立意:
1.在那美好的日子里,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2.在那放纵的日子里,我懂得了人要自强不盵。
3.在那起风的日子,我要重新塑造自我。
4.在那飘满花香的日子里,我享受着亲人的爱。
5.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理解了父母的期待。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答题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
1 2 5.1 5.2 5.3 6.1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3.答:
4.答:
5.4.答:
6.2.答:
6.3.答:
7.1.答:
7.2.答:
7.3.答:
7.4.答:
7.5.答:
7.6.答:
8.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 自动生成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