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教案
课 题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课型 欣赏 课时 第2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 “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学法指导 听赏、讲解、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当堂训练 欣赏五首乐曲:《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山西、云南)《月儿弯弯照九州》《王大娘钉缸》
教学过程 (一)各地小调赏析 1、 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 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1) 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 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 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 欣赏《采茶调》 (1) 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2)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3)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4) 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 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积极参与律动活动,用背景音响材料进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
3.在活动中了解台湾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点:
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教授新课
(一)导入
1. 结合台湾宜兰风光图片欣赏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中的《丢丢铜仔》。
师:同学们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生:火车的声音......
师:这首乐曲《丢丢铜仔》描述的是宜兰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交通,铁路通畅时,火车过隧道,山洞水滴发出滴答答的声响情景,表现了人们期待未来的兴奋心情。在这首管弦乐曲中我们听到了它使用不同的乐器展现了火车行进中的一些声音,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声音来尝试模仿一下火车的声音。
2.师:现在老师来模仿一下火车过隧道的声音,大家来听一听像不像。”
师进行模仿。出示背景音响材料:人声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
(二)学唱歌曲(主旋律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师:《丢丢铜仔》是台湾的民谣,演唱者都使用闽南语进行演唱,一起感受一下地道的宜兰民谣。
2.出示歌词,对歌词中的虚词和客家话进行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磅孔”是客家话中隧道的意思。而“丢丢铜”即山顶岩石缝中水滴落的声音“滴滴咚”。教师带唱闽南方言。
3.歌曲进行教唱。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5.随琴进行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
(三)声部学习
①声部1:模仿火车的行进声音“克特克特”或“克此克此”,注意使用气声轻念。
出示节奏:“克特克特”时用手划圆的动作表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车的行进,(往前划是唱三连音“克特克”,往上划时唱“特”)在熟练之后播放歌曲《丢丢铜仔》,进行声部配合。
②声部2: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
节奏出示:0 0 | X — |
呜!
"0"休止时双手握拳往前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拉(模仿火车轴承行进的状态),唱“呜”时手握拳往下拉(模仿拉火车汽笛的动作)。在熟练之后播放歌曲《丢丢铜仔》,进行声部配合。
③伴随歌曲音乐,结合两个声部进行配合。注重声部的表现,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四)编创表演
分小组进行比赛。小组内自主练习,任意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音响材料进行合唱,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编配合唱。最后由各小组相互进行评价,评选最佳默契小组和最具创意小组,教师进行奖励。
(五)歌曲拓展
1.播放龚琳娜版的《丢丢铜仔》。
师:《丢丢铜仔》在传唱的过程中,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经常会对它进行改编。被称为“神曲”创造者的龚琳娜老师,也创作了具有她特色的《丢丢铜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2.跟随音乐歌唱,放松身体,强调歌曲欢快情绪的表现。
(六)课堂小结:
台湾是我们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但我们坚信,当我们唱起心中的歌谣时,两岸人民的心是紧紧相依的,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母亲的身边,与我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