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7 19:06: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一、回顾课文 梳理场景
1.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出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工作环境”、“母亲工作”“母亲给钱”。这节课我们将深入重点品读场景、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品读“工作环境”(6—9自然段)
1.默读课文7—9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又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2.默读批注,行间巡视
3.交流品评,感悟深情
①引导学生读、品第7、9自然段。
抓住“低矮、潮湿颓败、阴暗、蒸笼、噪声”等细节描写感受环境的恶劣。
重点关注以下文字: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引导: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关注到了一个数字,这里不仅有七八十台,还有七八十个,七八十只。同一个词多次出现,反复强调(板书),你读到这些反复出现的数字时有怎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反复出现的“七八十”中体会压抑、拥挤、闷热难耐等感觉,理解反复的修辞的作用—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②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强化其情感体验。
我们不妨把我们体会到的感受送到这些句子中,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这么多缝纫机一排接着一排,一行接着一行,那么紧凑地排列着,每一行是那样的破旧,那样的紧凑。
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师: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也许这些女人都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想象一下,正是酷暑炎夏,没有空调,这么多人,这么多散发着热量的灯泡,全在这个窗不能开的密集工厂里面。
读: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还有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出示缝纫机做工时的声音)一台,两台,三台、四台。听到这个声音你心情怎么样?一直呆在这里呢?母亲工作的工厂里的噪声比这还要响十倍甚至几十倍。
再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这就是母亲工作的地方,让我们带着感受一起齐读: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着,你有什么感觉呢?
三、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默读课文第10—34自然段,划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在旁边做批注。
文中“寻找母亲的场景”,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最深刻?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这个句子有其特别之处,你能发现吗?
1.“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反复出现了三次一模一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三次“我的母亲”。
2.平时我们见到的句子,“我的母亲”只用一个放在最前面就行了。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的不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启发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但是味道却感觉不一样。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来体会不同之处。)
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一组连续的慢镜头清晰地刻画出母亲转过身时的动作、神态,强调在恶劣环境下劳作的母亲十分疲惫与辛苦。倒装手法的运用凸现了母亲在极其疲惫的劳作中缓慢而艰难地直背、转身的细节,它深深刺痛了“我”的眼,震惊了“我”的心,“我”情不自禁地反复发出呼唤——“我的母亲”。)
3.师示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话,你在头脑中跟着电影的慢镜头去寻找。
听了第一句“我的母亲”:想想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而印象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
听了第二句“我的母亲”:你能想象到这是一张怎样的脸,而这张脸曾经是怎样的?
听了第三句“我的母亲”:想想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
4.出示母亲年轻时与年老沧桑照片做对比(对比照)追问:“我”的母亲也曾年轻过,可那个年轻的母亲到哪里去了呢
(预设:被艰难的时光消磨掉了,被辛劳的工作消耗掉了,被恶劣的环境夺走了,被沉重的生活吞噬了)
5.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描写母亲神情的句子。请学生带着你的想象,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
教师读“我的母亲”(低声、语调上扬、语速放缓),学生读前面;
师过渡:就是这种感觉,用心用情,我们换一换,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学生读“我的母亲”,教师读其它的。
6.师总结:看到母亲瘦成这样,憔悴成这样,我的心里可真不是滋味?请学生们带着这种心情再动心动情的读读这句话。
预设(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立刻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母亲工作时的状态怎样?母亲动作?时间?为什么要立刻?(读出这种动作快,争分夺秒的感觉)
2.母亲工作很忙碌,同学们,我们想一下,此时我已经找到了母亲,母亲完全可以停下来跟我好好说说话呀,为什么母亲把钱塞给我立刻又……立刻又……呢?
同学们,一元钱在当时能买那么多东西,如果此时母亲停下来了,能行吗?因为此时此刻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她呢!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岁月,去梁晓声家里看看(出示PPT:配乐读)。
出示资料: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在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读了这段资料我们知道母亲能停下来吗?停下来就怎样了?
3.配乐引读四个立刻语句。(指导朗读,读的速度一定要快)
每当母亲想到一家人明天的饭菜还没有着落时,于是母亲说完,她就立刻————
每当母亲想到即将过冬了,孩子们还没有过冬的棉衣时,于是母亲说完,她就立刻——
每当想到她那爱读书的儿子,他还没有买到书,我要支持他,于是说完,她就立刻——
作为儿子,第一次发现母亲赚钱是如此劳累,疲惫,如此拼命,此时此刻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在那一天我长大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读: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此时此刻,我手里攥的仅仅是钱吗?还是什么?(板书:爱,心血)这无私、伟大、纯真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慈母情深(读题)。
慈母情深就深在母亲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争分夺秒的挣钱,却依然塞钱给我买书。
出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对梁晓声的访谈片段,交流父亲和母亲对待我看书的态度的不同。“闲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课外书,所谓“闲书”就是没有用的、多余的书。
出示文中女工的话:“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师:在那个极度贫穷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课外书籍都是没有用的、多余的。可是梁晓声的母亲却能够支持孩子们看所谓的“闲书”,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境界,一种比海还深远的慈母的情怀啊!
慈母情深就深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的同时,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4.体会“鼻子一酸”。
此刻的母亲,投入了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而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那一元五角,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眼前却浮现着刚才工厂里的一幕又一幕,
联系上文,说说我为什么“鼻子一酸”?
当我看到--------时,我“鼻子一酸”,我心想-----------。
当我看到--------时,我“鼻子一酸”,我心想-----------。
当我看到--------时,我“鼻子一酸”,我心想-----------。
是啊,那一天,我看到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同学们,你们认为怎么样算“长大”了?
预设:懂得关心母亲、感恩母亲。
所以我做了一件事——买了一罐水果罐头。
不舍得花一分钱的母亲知道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预设:数落(责备)、然后又凑足钱给我买书。
慈母情深就深在数落完我之后又凑钱给我买书。所以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慈母。
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①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的东西了。
②不能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与责任。
四、主题拓展 迁移情感
那一天,鼻子一酸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回想一下令你“鼻子一酸”的经历,说一说。(师点评)
师小结:“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有,因为生活中委屈、难过、感动的瞬间太多了,有时幸福也会让人鼻子一酸呢,但都表示我们在不断地成长。
五、总结板书 感悟情深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抓细节、品反复的手法,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关心与感激,这就是慈母情深。课下推荐同学们读梁晓声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