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7 1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
2.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应该把弗洛伊德[注]当成个小说家。拉美的一些小说家,会给一本不存在的书写书评,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会把文艺理论写到小说里,那我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的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看。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正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弗洛伊德的,说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②英国的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给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传记,他在书中说:“我们需要谨记,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是伟大的现代主义文学诸多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普鲁斯特、乔伊斯、穆齐尔的名字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我们需要把精神分析看作是叙事史的一部分,就像把它看作是医学史的一部分一样。”
③我还是来举个例子吧。1493年夏天,达·芬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场葬礼的费用,买蜡烛花了几块钱、买棺材花了几块钱、给掘墓人几块钱等等,至于埋葬的那个叫卡泰丽娜的女人到底是谁,笔记中却没有透露。有传记作家推测,这个卡泰丽娜可能是达·芬奇的妈妈。
④如果是一个传统的作家处理这段素材,可能会这样写:达·芬奇的妈妈死了,达·芬奇很悲伤,他在笔记本上记录葬礼的每一笔开销,是为了让自己暂时忘却伤痛。19世纪的作家很可能这样写,但现代主义文学不会这样写。弗洛伊德的写法非常独特,他说,这是一种叫“留置”的心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深层情感被升华或转移到繁琐的重复性的动作上,达·芬奇需要“分心”,需要去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他把自己的悲伤隐藏起来,精神分析要让原本被隐藏的冲动得以显露出来。他把小说中的一个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⑤我的意思是说,弗洛伊德掌握了一种手法叫“精神分析”,他用这个手法写了《少女杜拉的故事》,也用这套手法分析了歌德和莎士比亚。这是一套独创的手法,像“独孤九剑”一样,也许弗洛伊德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发现里面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跟日常生活太不一样了,那我干脆写一本书专门讲口误和笔误吧,口误和笔误才是真正透露内心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得不到一点儿呈现,那么就由我来颠覆一下吧。
⑥我们不妨来看一位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做出的严肃评价:“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避免面对事实,不面对自己繁冗庞杂的真实过去,更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童年。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也许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却制造了众多的问题。他指出,正是那些我们用来避免痛苦的事物带来了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总结让弗洛伊德听起来不像是个医生,倒更像是一个小说家、诗人和预言家的混合体,那可能因为他正是后者。从某种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向来是关于语言的,是自述故事的语言,是现代人心灵和意识的新语言。”
⑦我们自己无法理解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核心的真相,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让人无法承受。因为无论自己意识到与否,我们都在自我保护,对自己隐藏真相可以保护脆弱的个人意识。精神分析首先不是言说疗法,而是言说探索——探索如何更诚实有效地言说那些我们觉得如此难以启口的恼人事物。弗洛伊德的学说,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显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复杂多变。
⑧以色列学者伊娃·易洛斯说,心理学在当今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追究人生失败的源头时,不再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制度结构,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
⑨我还记得《冰血暴》第二季中,美发师佩吉的同事问她:“一起去自我提升班上课的事怎么样?”佩吉回答:“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想买下那个肉店。”她的同事说:“我听到的是你认为你丈夫的需求比你的需求更重要。”佩吉回答:“我们是有计划的。”她的同事说:“亲爱的,‘我们’这个词是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公主,你可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开城堡的钥匙。”
(选自苗炜《为什么弗洛伊德在现代社会受欢迎?》,有删改)
[注]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拉美的一些作家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那他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看成小说家,因为文学是主观的,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样式。
B.弗洛伊德提到一种心理机制叫“留置”,他认为这种机制会以繁琐的重复性动作或无关紧要的细节来隐藏深层情感。
C.弗洛伊德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样的话人物的内心不能真正地透露出来。
D.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来,人们对自己一无所知,也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这是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表现。
2.依据①—⑥段的内容,以下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和同时代的蒙田都是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B.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指出弗洛伊德的著作是伟大现实主义诸多作品的一部分。
C.弗洛伊德掌握“精神分析”法并以此分析歌德和莎士比亚,体现他创作的独特性。
D.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并通过精神分析提供了科学的解答。
3.依据⑦⑧两段的内容,以下诗句或俗语与原文内容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
B.日日欲念心未足,百虑摧残苦不禁
C.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D.人心不古仁义灭,世道浇漓名利行
4.分析文中第③段作者以达·芬奇为例的作用。(4分)
5.在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冰雪暴》第二季佩吉和她同事的对话,针对佩吉的问题,佩吉的同事建议佩吉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请结合文章第⑧段内容,分析佩吉同事给出的建议是否合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还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地展现。
B.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C.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D.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7.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及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前四段以全知视角叙述马拉德夫人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和描写她看到窗外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时的愉悦,二者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
B.小说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如第⑩段“自由了!身心自由了!”、第 节“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的独白法和第⑦段“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目光明亮而锋利”的细节法。
C.划线句形容“哀伤”,用了“风暴”一词,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是表明她的哀伤会如风暴来得猛去得快,这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公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心境。
8.本文结尾一段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6分)
9.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它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孝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材料三: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艾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养A骄长恶B以行其芟夷之C计D及泉E誓母F敢施G于所生,况他人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号纪年法不同。
C.畔,此处同“叛”,背叛的意思,与《苏武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中“畔”同义。
D.“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国”含义相同,都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成功团聚,和好如初。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4.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宋]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秕久安便。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1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6.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大学之道》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以照镜抒写年华易老之悲,如“______,______”。
(4)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与剪不断的乡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之一。杜甫笔下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写乡村生活真率纯朴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张若虚“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以云喻游子,写游子漂泊远游,表现相思之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神话是①,而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这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神话低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很难说是其本来面目。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对于千年前的文献《搜神记》《列仙传》,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②的神话。比施瓦布早几百年的明代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跌宕的神话读本了。若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
有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因为缺少必要的考古发现;( ),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中国古代鸿篇巨制的神话也不少,关键是选择哪些来传承传播。且中国神话有不同于希腊神话的独特价值,如大禹治水体现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科学意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成语。(2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然而中国神话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拥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B.然而文物的大量遗存,表明中国神话的存在的确是真实的
C.然而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D.然而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中国神话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无香的花中,海棠要①。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②,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从小门里有的挤出来,有的跳出来,有的涌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行列;往往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放弃,变得与世无争。
请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常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无据。C.弗洛伊德认为“口误和笔误才是真正透露内心的”,但不表示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内心不能真正透露出来。D.“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表述过于绝对,它是有存在前提的;“丧失自我主体性”是以色列学者伊娃·易洛斯在论及人们审视社会环境、制度结构等外在因素和自己的内心时的表述。)
2.C(A.蒙田与弗洛伊德并不同时代,“卓越的道德散文家”只是布鲁姆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弗洛伊德的形容性文字。B.菲利普斯的意思是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具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D.与原文“他也许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的表述不符。)
3.D(⑦⑧两段介绍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欲望、自我保护、自我反思、动机等心理学行为的原因,D项是说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仁义美德丧失、名利追求盛行的问题,与此无关。)
4.①作者用达·芬奇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一场葬礼的每一笔费用却不提死者信息的例子,(1分)②意在说明弗洛伊德把小说的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1分)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2分)
5.示例一:合理。①佩吉被困在婚姻的城堡里,显然混淆了自己和丈夫各自的需求,误以为满足丈夫的需求就是实现自己的需求②同事看出问题所在,即佩吉在婚姻中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独立性),丧失了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失去了“我之为我”的意义,而自我提升培训班能助推佩吉潜在的自我改变动机得以实现,帮助佩吉解决以上问题。(一点2分,视表达的清晰完整程度酌情扣分)
示例二:不合理。①佩吉虽然一直用“我们”来强调丈夫的需求,但这并不能说明“攒钱买肉店”完全和自己的需求无关,如果攒钱买肉店也是佩吉的目标,那么她一直都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未丧失自我主体性。②就算佩吉在婚姻中丧失自我需求,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只是改变的途径之一, 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人们对自我的改变更多应该从内在进行反思,而不是纯粹依靠外界的改变。(一点2分。)
6.B。(“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错,这一情节只是她对噩耗乍至的自然反应,她并不深爱丈夫,而且一直被丈夫控制着屈从。)
7.A。(小说第④段是限知视角,即从马拉德夫人的视角展开描写的。)
8.①人们对马拉德夫人的误解和马拉德夫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构成了对比,突出了马拉德夫人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性);
②暗合(呼应)第一段“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使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小说戛然而止,使作品令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空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①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的状态2分,没有爱与安全感;②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2分;③小说表现了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2分。(一点2分)
观点二:我同意“人生无常的吁叹”一说。①短短一小时内,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2分,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的无常;②马拉德之死从故事本身来看已千真万确,但在短短一小时内他居然又“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2分;③马拉德夫人好不容易摆脱了丈夫的意志控制,却在一小时内发生人生的重大变故,令人唏嘘2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对人性解放之艰难的无奈。(一点2分)
10.B、D、F
11.D。(“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指都城,“国之害也”中的“国”指国家。)
12.C。(“持反对意见”错。《左传》认同并解释《春秋》为何称他为“郑伯”,因为郑庄公的爵位为“伯”,且郑庄公对弟弟没有尽到哥哥的责任。)
13.(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叔段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他的势力再滋长蔓延。(何厌之有,宾语前置1;厌,满足1。所,处所、地方;为之所1,为他安排处所/地方。无使(之)滋蔓,省略句+滋长蔓延1分。)
(2)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
(4分)的采分点如下:患:担忧。阙:通假字,通“掘”。隧:名做动,挖通隧道或挖通地道。其: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4.①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②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③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武公于前761年(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产时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寤生。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生段时顺产,夫人十分喜爱叔段。前744年(二十七年),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请求,想立段为太子,武公未答应。当年,武公去世了,寤生即位,这就是庄公。
叔段到了京邑,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前722年(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庄公派兵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邑,京邑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逃亡到共国。
材料二: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给他安排个地方(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叔段) 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的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孝心影响了郑庄公。《诗经》里说:“孝子不会穷尽,他永远会给你以表率。”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材料三:郑庄公是春秋诸侯之中拥有枭雄之才的国君。他善用阴谋诡计,嫉妒而残忍,先从剪除他的弟弟开始,(然后把这种做法用到)上至于周王,下到四邻及本国。兄弟同出一个本源,天性相连最为亲密,可是郑庄公却养成了他弟弟的骄横,滋长了他的恶习,以便施行自己铲除对手的大计。郑庄公竟然发誓到黄泉才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事情都敢施加于生他的母亲身上,更何况他人呢?
15.C(“三秋”指秋季,与苏轼诗中“立秋”相应。)
16.①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2分)
②后一首诗中,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苏轼与其他官员对待祈雨的态度等。这些对比都抒发了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4分,每处对比1分)
17.(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年春事闲中过,镜里容颜奈老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8.①片言只语
第一条横线所填成语要与“长篇大论”在意思上相对,即要含有篇幅上“短”,内容上“散”的意思。与“让人觉得中国低人一等”要有语义关联,因此,不能填写褒义词。以下词语也可赋分:三言两语、断片残章、支离破碎等。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等不得分,他们是褒义词。
②货真价实
第二条横线的语境是前后转折关系,“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的神话。”在“神话”前的修饰词,语义上要强调这两本书的神话性质不容置疑。因此,以下词语也可得分:不折不扣、千真万确、如假包换、当之无愧、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等。不给分的有: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名正言顺、彻头彻尾、毋庸置疑等,它们或意思与语境有出入,或情感色彩不符,或者语法搭配上有问题。
两条横线上明显不是成语的不得分,写错别字不得分。
19.C(分号前的陈述对象是“希腊神话”,与之对应分号后陈述对象当为“中国神话”,故排除B、D;对应前文,分号后的两个分句也应是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故排除A。)
20.修改如下:而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甚至认为那是不正宗的。【两处错误需要修改:一是主客体颠倒,二是把“反而”改成“甚至”。准确改出一处,给2分。答案最好是完整的改句呈现。】
21.①算我最喜欢的(或:属最为美丽;更惹人喜爱)2分 ②淡淡的白(或:浅浅的白;微微的白;点点的白)2分
22.①用词:“小小的门”比“小门”更强调门之“小”,与小孩子之多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更能表现奔涌之感。(或:用“一大群”修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使之形象化,突出了小孩子的急迫、快乐、活泼。)(2分)②语气:原文用问句“看见过幼儿园放学没有?”更能引起读者注意,浸入感更强。(2分)③句式:原文使用长句,“挤着的跳出的涌出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中间没有标点,给人连绵不断、目不暇接的视觉感受,与描述的内容更契合,使表达更有力。(或:原句用一连串的动词,节奏感强,更能表现孩子们的快乐、活泼等特点,富有画面感)(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