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章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四章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7 19:36: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改变)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发生改变)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本质区别(判断依据) 宏观: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相互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都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却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个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受热熔化则是一个物理变化
典例1:(2023七上·兰溪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给铜片加热;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没有伴随物理变化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都是化学变化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物理性质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答案】D
【解析】(1)如果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4)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解答】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中存在酒精的挥发,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均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C错误;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故D正确;
变式1:(2023七上·嘉兴期末)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波受热熔化 B.铁制成铁钉
C.木炭剧烈燃烧 D.车胎爆裂
【答案】C
【解析】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A.海拔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铁制成铁钉,属于物理变化;
C.木炭剧烈燃烧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车胎爆裂属于化学变化;
变式2:(2023七上·余姚期末)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变化很剧烈 B.变化中有明显发光、放热现象
C.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D.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能够确定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变化剧烈、明显发光和放热,以及有气泡生成,都可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3:(2023七上·义乌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答案】(1)① (2)易挥发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解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
(2)根据酒精的物理性质解答;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即可。
【解答】(1)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性,故选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2023七上·慈溪期末)下列物质的变化类型与其它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冰棒熔化 B.矿石粉碎 C.镁带燃烧 D.车胎爆裂
【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冰棒熔化时,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B.矿石粉碎时,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C.镁带燃烧时,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镁,发生化学变化;
D.车胎爆裂时,只是车胎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C。
2.(2023七上·长兴期末)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糯米酿酒 C.栏杆生锈 D.冰雪消融
【答案】D
【解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解答】A. 苹果腐烂 ,有新物质产生,所以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 糯米酿酒,淀粉变成米酒,伴随着化学变化,B错误;
C. 栏杆生锈,有铁锈这种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冰雪消融,冰雪从固态变成液态,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只有物理变化,D正确;
3.(2023七上·绍兴期末)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4.(2023七上·金华期末)我国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颜色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重油难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重油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5.(2023七上·婺城期末)下列现象:①蜡烛燃烧,②玻璃破碎,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④铁易生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均填序号)。
【答案】②③;①④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②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④铁易生锈,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由上述分析可知,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②,属于化学性质的有④。
6.(2023七上·兰溪期末)谚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生活实践经验和无穷智慧。请根据下列谚语回答问题: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铁杵磨成针”所发生的变化是   变化。
【答案】(1)凝固(2)物理
【解析】(1)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分为晶体的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分为晶体的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有降温和压缩两种途径。
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针对物质的三态变化,需清楚变化前后的状态,再加以分析。
(2)如果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解答】(1)冰是由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固态水。
(2)“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7.(2023七上·上虞期末)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答案】(1)分解(2)吸收
【解析】(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2)返回舱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容易烧毁火箭,所以要利用特殊材料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解答】(1)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烧蚀材料的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2)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壳上的烧蚀层先熔化后汽化,熔化和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8.(2023七上·杭州期末)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将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改造为“冰立方”(如图)的建设中,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热管温控节能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通过热管技术输送至看台上,以热风形式吹向观众,起到极好的节能减排作用。热管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外壳材料采用导热性好,熔点高的铜来制作,在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入一种液态介质,其中心为气腔。液态介质由于在内部不断发生物态变化,能从一端跑到另一端,又从另一端回到原来一端,循环往复,实现热量的“搬运”。介质运动路线由图中箭头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作外壳材料的铜所具有的“导热性好,熔点高”等特征属于   性质(选填“物理”或“化学”)。铜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热管中,A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甲、乙两处为热管外侧附近区域,根据热管功能分析,相对更靠近观众席的区域为   处。(填甲或乙)
(3)根据温控管的特征,所选择的介质应具备   的特点。
【答案】(1)物理;晶体
(2)汽化;乙
(3)沸点低(易汽化)
【解析】(1)①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根据吸热或放热分析热管的摆放情况。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可根据用途推测性质。
【解答】(1)①用作外壳材料的铜所具有的“导热性好,熔点高”等特征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②铜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因此为晶体。
(2)在热管中,A处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热管的作用是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室内的观众,因此热管放热的一端应该靠近观众,即靠近观众的应该为乙处。
(3)热管内的物质应该吸热后很容易汽化,从而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那么介质应该具备沸点低,容易汽化的特点。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两人说法均不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蜡受热熔化和升华是物理变化。
10.(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除了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分会场。航天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
甲图:太空中心肌细胞会产生生物电来激发荧光。
乙图:泡腾片放在蓝色水球中不断泡腾,产生大量气泡。
(1)对于身处在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__________方向;
(2)心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
(3)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泡腾片的这种性质属于__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答案】西南 细胞壁和液泡 化学性质
【解析】(1)小金所在主会场的经纬度为(东经116°北纬39°),小胡所在南宁分会场的经纬度为(东经108°北纬22°),根据经纬度定向法可知,小胡位于小金的西南方向。
(2)心肌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是洋葱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心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细胞壁和液泡。
(3)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因此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11.(2023七上·余姚期末)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如图甲所示),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 如图乙所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火箭点火,燃料燃烧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补给物资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就是在太阳光照射下,能为飞船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能量。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   能转化为   能 。
【答案】(1)化学(2)不变(3)太阳(或光);电
【解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解答】(1)火箭点火后,燃料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虽然补给物资的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补给物资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3)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
12.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答案】(1)水;化学(2)物理
【解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13.(2020七上·吴兴期末)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她在有效提取青蒿素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化学物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特效抗虐新药。
(1)青蒿是菊科蒿属植物(图一),一年生草本,6-9月开花结果。图二是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示意图,青蒿应被分在________(填“甲”、“乙”或“丙”)。
(2)青蒿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用于煲汤、制青蒿梅冬茶,其汁液可用于治疗疟疾等病症!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将青蒿加热煮沸治疗疟疾,但药性很不稳定,有效物质容易分解,这属于青蒿素的________(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青蒿素不仅仅是一种抗疟疾的特效药,还对癌症有治疗作用。为探究青蒿素抗癌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展开实验,数据记录如图三,其中将④组与________组进行对照,可以证明青蒿素对铁浓度较高的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
【答案】(1)乙(2)化学性质(3)②③(①②③)
【解析】(1)青蒿是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6-9月开花结果。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3)物理性质是物理学专业术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是指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解答】(1)青蒿是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6-9月开花结果。因此青蒿应被分在乙组。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将青蒿加热煮沸治疗疟疾,但药性很不稳定,有效物质容易分解,这属于青蒿素的化学性质。
(3)对照实验具有唯一变量,经过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经过处理的是对照组,为探究青蒿素抗癌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展开实验,数据记录如图三,其中将④组与②③组进行对照,可以证明青蒿素对铁浓度较高的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
14.(2022·浙江湖州·七年级期末)小科同学在爬山过程中获得一小块的黑色岩石,发现其质地坚硬,表面有较多气孔,如图甲所示。
(1)根据这块岩石特点,你初步判断它可能属于______。(选填“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2)小科想进一步测量整块岩石的密度,从而鉴别该岩石的种类。
①小科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实验操作顺序和测量结果如图乙、丙、丁所示,则该岩石的密度大小为______g/cm3。
②小明同学认为小科同学的测量结果会存在较大偏差,原因是______。
(3)查阅资料后,小科了解到该岩石通过熔融、浇注等工序,可以制成铸石。铸石比合金钢坚硬而耐磨,比铅和橡胶抗腐蚀。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答案】岩浆岩 2.42 岩石吸水(有气孔),导致体积测量不准 坚硬、耐磨
【解析】(1)[1]根据题干可知,该岩石有气孔结构,属于岩浆岩。
(2)①如图所示,岩石质量为24.2g,岩石的体积为10cm3,则岩石的密度为
②因为岩石吸水(有气孔),导致体积测量不准,所以测量出来的密度偏差较大。
(3)[4]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坚硬、耐磨。
15.(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我国研发的“祝融号”火星车使用了新型材料——纳米气凝胶(如图所示)。
材料1.纳米气凝胶有丰富的纳米孔隙,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16毫克,应用于火星车上时,几乎不会增加它的质量。
材料2.纳米气凝胶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3厘米厚的气凝胶相当于约30块厚度为0.5厘米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能够确保火星车在-130°C~ 1400°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材料3.纳米气凝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已知钢的密度约为8.0克/立方厘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纳米气凝胶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求纳米气凝胶的密度。( )
(3)相同体积时,纳米气凝胶的质量约是钢的___________倍。
(4)请你根据纳米气凝胶材料的性质,推测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 。
【答案】密度小,坚固,隔热好,耐热,耐寒等 0.016g/cm3 制作防火服等
【解析】(1)[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纳米气凝胶的物理性质有:密度小,坚固,隔热好,耐热,耐寒等。
(2)[2]根据题干中“每立方厘米纳米气凝胶的质量只有16毫克”,可知纳米气凝胶的密度为
(3)[3]根据m=ρV可知,当体积相同时,物质的质量与它的密度呈正比,那么气凝胶和钢的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即
(4)[4]根据纳米气凝胶隔热和耐热性能好,可以制作防火服。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改变)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发生改变)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本质区别(判断依据) 宏观: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相互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都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却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个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受热熔化则是一个物理变化
典例1:(2023七上·兰溪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给铜片加热;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没有伴随物理变化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都是化学变化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物理性质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变式1:(2023七上·嘉兴期末)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波受热熔化 B.铁制成铁钉
C.木炭剧烈燃烧 D.车胎爆裂
变式2:(2023七上·余姚期末)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变化很剧烈 B.变化中有明显发光、放热现象
C.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D.有气泡产生
变式3:(2023七上·义乌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1.(2023七上·慈溪期末)下列物质的变化类型与其它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冰棒熔化 B.矿石粉碎 C.镁带燃烧 D.车胎爆裂
2.(2023七上·长兴期末)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糯米酿酒 C.栏杆生锈 D.冰雪消融
3.(2023七上·绍兴期末)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2023七上·金华期末)我国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5.(2023七上·婺城期末)下列现象:①蜡烛燃烧,②玻璃破碎,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④铁易生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均填序号)。
6.(2023七上·兰溪期末)谚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生活实践经验和无穷智慧。请根据下列谚语回答问题: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铁杵磨成针”所发生的变化是   变化。
7.(2023七上·上虞期末)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8.(2023七上·杭州期末)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将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改造为“冰立方”(如图)的建设中,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热管温控节能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通过热管技术输送至看台上,以热风形式吹向观众,起到极好的节能减排作用。热管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外壳材料采用导热性好,熔点高的铜来制作,在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入一种液态介质,其中心为气腔。液态介质由于在内部不断发生物态变化,能从一端跑到另一端,又从另一端回到原来一端,循环往复,实现热量的“搬运”。介质运动路线由图中箭头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作外壳材料的铜所具有的“导热性好,熔点高”等特征属于   性质(选填“物理”或“化学”)。铜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热管中,A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甲、乙两处为热管外侧附近区域,根据热管功能分析,相对更靠近观众席的区域为   处。(填甲或乙)
(3)根据温控管的特征,所选择的介质应具备   的特点。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10.(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除了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分会场。航天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
甲图:太空中心肌细胞会产生生物电来激发荧光。
乙图:泡腾片放在蓝色水球中不断泡腾,产生大量气泡。
(1)对于身处在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__________方向;
(2)心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
(3)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泡腾片的这种性质属于__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11.(2023七上·余姚期末)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如图甲所示),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 如图乙所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火箭点火,燃料燃烧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补给物资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就是在太阳光照射下,能为飞船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能量。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   能转化为   能 。
12.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13.(2020七上·吴兴期末)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她在有效提取青蒿素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化学物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特效抗虐新药。
(1)青蒿是菊科蒿属植物(图一),一年生草本,6-9月开花结果。图二是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示意图,青蒿应被分在________(填“甲”、“乙”或“丙”)。
(2)青蒿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用于煲汤、制青蒿梅冬茶,其汁液可用于治疗疟疾等病症!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将青蒿加热煮沸治疗疟疾,但药性很不稳定,有效物质容易分解,这属于青蒿素的________(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青蒿素不仅仅是一种抗疟疾的特效药,还对癌症有治疗作用。为探究青蒿素抗癌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展开实验,数据记录如图三,其中将④组与________组进行对照,可以证明青蒿素对铁浓度较高的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
14.(2022·浙江湖州·七年级期末)小科同学在爬山过程中获得一小块的黑色岩石,发现其质地坚硬,表面有较多气孔,如图甲所示。
(1)根据这块岩石特点,你初步判断它可能属于______。(选填“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2)小科想进一步测量整块岩石的密度,从而鉴别该岩石的种类。
①小科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实验操作顺序和测量结果如图乙、丙、丁所示,则该岩石的密度大小为______g/cm3。
②小明同学认为小科同学的测量结果会存在较大偏差,原因是______。
(3)查阅资料后,小科了解到该岩石通过熔融、浇注等工序,可以制成铸石。铸石比合金钢坚硬而耐磨,比铅和橡胶抗腐蚀。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15.(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我国研发的“祝融号”火星车使用了新型材料——纳米气凝胶(如图所示)。
材料1.纳米气凝胶有丰富的纳米孔隙,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16毫克,应用于火星车上时,几乎不会增加它的质量。
材料2.纳米气凝胶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3厘米厚的气凝胶相当于约30块厚度为0.5厘米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能够确保火星车在-130°C~ 1400°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材料3.纳米气凝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已知钢的密度约为8.0克/立方厘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纳米气凝胶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求纳米气凝胶的密度。( )
(3)相同体积时,纳米气凝胶的质量约是钢的___________倍。
(4)请你根据纳米气凝胶材料的性质,推测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 。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