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第八章 素养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第八章 素养综合检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9 17: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八章·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4分,共40分)
1.(2023甘肃金昌中考)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受空气成分明显影响的是(  )
A.生石灰      B.苛性钠 C.氯化钠      D.浓硫酸
2.【新独家原创】合理施用化肥对“发展粮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发现农作物叶子发黄、易倒伏,应该施用下列哪种肥料(  )
A.KNO3      B.Ca3(PO4)2 C.NH4Cl      D.K2SO4
3.(2023湖南邵阳中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2023山东梁山二模)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括号内的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CaO[Ca(OH)2]:加入过量的水溶解,过滤
B.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uO(C):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NaCl溶液(CaCl2):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5.(2023广西模拟)治疗胃酸过多,可服用含Al(OH)3的药片,制取这类药片不可以使用NaOH替代Al(OH)3,最不科学的理由是(  )
A.NaOH易溶于水
B.NaOH与胃酸不反应
C.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
D.Al(OH)3的来源更广泛
6.(2023广东广州中考)钴(Co)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钴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
物质 CoO Co(OH)2 CoCl2 CoCO3
在水中的 溶解性  难溶,灰绿 色固体   难溶,粉红 色固体   易溶,溶液 呈粉红色  难溶,粉红 色固体  
A.Co能从MgCl2溶液中置换出Mg
B.CoO能与盐酸反应得到粉红色溶液
C.Co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H2
D.Co(OH)2可由Co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
7.醋酸(CH3COOH)具有酸的通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在家里可以用食醋除去水垢
B.足量醋酸与Na2CO3粉末混合,有气泡产生,粉末消失
C.醋酸与石蕊或酚酞溶液混合,溶液颜色都会发生变化
D.醋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
8.【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3甘肃兰州中考)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采用pH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B.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D.a→b→c→d过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
9.(2023辽宁营口二模)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是对其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以下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结论
A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 没变质
B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无气泡 没变质
C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aCl2溶液,变浑浊 已变质
D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变浑浊,再滴加酚酞,变红 部分变质
10.(2023陕西中考A卷)下图是初中四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X一定是Ca(OH)2
B.Y可能是钠盐
C.X与Y不可能都是盐
D.X与Y反应能生成NaOH
二、填空题(共32分)
11.(2022吉林中考)(3分)盐酸和稀硫酸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两种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
(2)上述两种酸中具有挥发性的是             ;
(3)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OH,可用的适量的酸是     。
12.【教材变式·P235实验】(3分)某同学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在溶液中取下橡胶塞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为继续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该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变蓝,则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该方案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
13.(2023河南濮阳一中月考)(6分)结合下图验证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实验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A中,一定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Na2CO3溶液呈碱性,将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则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不考虑酚酞)。
14.(2023天津河东二模)(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对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钾、磷矿粉四种化肥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1)步骤一:取上述四种化肥各少量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从外观上看    与其他化肥颜色不同。
(2)步骤二:在装有另外三种化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的是      。
(3)步骤三:再分别取少量未识别出来的两种化肥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是     ,由此可知,在施用该种化肥时,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防肥效降低。有同学提出,最后两种化肥也可用下列某些试剂进行区分,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硝酸钡溶液        D.酚酞溶液
15.(2022甘肃武威中考)(10分)A、B、C、D、E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已知:B为金属氧化物,其中金属元素显+3价,且其质量分数为70%;A为单质,E为难溶性碱,B A是工业制取A的主要反应原理。
(1)写出工业上由B制取A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A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             。
(3)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4)C与氯气(Cl2)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
16.【新考向·项目式学习】(2023广西中考)(14分)爱吃饼干的同学在查看饼干配料表时,发现有些饼干的膨松剂含有碳酸氢钠,而有些饼干的膨松剂含有碳酸氢铵。同学们深感好奇,碳酸氢铵不是一种肥料吗 怎么也可以作膨松剂呢 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
①NH4HCO3 NH3↑+H2O+CO2↑
2NaHCO3 Na2CO3+H2O+CO2↑
②通过控制碳酸氢铵的用量,不仅使残留在食品中的氨气含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还能使食品具有独特的味道。
任务一 初识膨松剂
膨松剂能使食品变松软、蓬松。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常用作膨松剂。碳酸氢铵别名碳铵,碳酸氢钠俗名是    。
任务二 比较膨松效果
步骤 具体操作
称量 10 g面粉、0.5 g碳酸氢钠置于蒸发皿中 10 g面粉、0.5 g碳酸氢铵置于蒸发皿中
和面 加入5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水被吸干,揉搓成面团,盖上表面皿
烘焙 模拟烘焙过程,用酒精灯加热约3 min,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加入碳酸氢铵的面团更大更松软,其原因是                       。
任务三 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含量
膨松剂中的其他成分受热不分解,为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含量,同学们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
(1)甲同学提出,加热一定质量的膨松剂,使其完全分解,通过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来算出碳酸氢铵的含量。
(2)乙同学认为,膨松剂中可能含有水分,会影响实验结果。他提出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后生成氨气的质量来达到实验目的,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及主要步骤。
实验装置及主要步骤(B、C、D中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NaOH与CaO的固体混合物)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 步骤2:从m端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称量装置C的质量,记录 步骤3:点燃酒精灯,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步骤4:…… 步骤5:再次称量装置C的质量,记录,计算
①步骤4的具体操作是           ,若没有此操作,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②装置C中发生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装置D的作用是           。
(3)丙同学提出,将图中装置B、C对调,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其理由是                                                            。
四、计算题(共14分)
17.(2023陕西咸阳三模)(7分)小明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稀硫酸,为测定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请分析并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g。
(2)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8.(2023四川南充中考)(7分)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A点所示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求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全解全析
1.C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苛性钠易吸收水分发生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通常状况下氯化钠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露置在空气中,不受空气成分的影响;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
2.A 叶子发黄、易倒伏,说明缺乏氮元素和钾元素,应该施用含钾、氮元素的肥料,硝酸钾中含有氮、钾元素,故A符合要求。
3.A 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A操作正确;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B操作错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C操作错误;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D操作错误。
4.B 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不与稀盐酸反应,加稀盐酸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CaCl2溶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
5.B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碱性较强,氢氧化铝难溶于水,碱性弱,A正确;氢氧化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错误;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故制取这类药片不可以使用NaOH,C正确;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氢氧化铝来源更广泛,D正确。
6.B 钴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所以钴的活动性比镁弱,不能从MgCl2溶液中置换出Mg,A错误;CoO和盐酸反应生成CoCl2和H2O,CoCl2溶液呈粉红色,B正确;Co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错误;Co与NaOH溶液不反应,D错误。
7.C 醋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不能使酚酞变色。
8.B 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由题图可知,pH先增大到7,说明先发生的是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A错误。b点时pH=7,说明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正确。c点时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C错误。a→b→c过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c→d的过程中,氯化钠质量不变,D错误。
9.C 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A项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当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滴加几滴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泡产生,不能证明没有碳酸钠存在,B项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取样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aCl2溶液,变浑浊,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C项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取样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再滴加酚酞,变红,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滴加少量的CaCl2溶液,碳酸钠有剩余,也能使酚酞变红,D项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10.A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都能转化成氢氧化钠,都能和硫酸反应,则X、Y可以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同理X、Y可以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可能是Ca(OH)2,也可能是碳酸钠,还可能是Ba(OH)2,A错误;Y能转化成氢氧化钠,则Y可能是钠盐,B正确;X、Y都能转化成NaOH,都可以和H2SO4反应,且X和Y能反应,则X与Y不可能都是盐,C正确;X与Y反应能生成NaOH,D正确。
11.(1)盐酸 (2)盐酸 (3)稀硫酸
解析 (3)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OH,可用适量的稀硫酸,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12.试管中液面上升 不合理 少量的CaCl2溶液不能保证将碳酸钠完全消耗,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石蕊变蓝
解析 在溶液中取下橡胶塞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试管中气压减小、液面上升。如果CaCl2溶液少量,不能把碳酸钠完全消耗,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石蕊变蓝,故该方案不合理。
13.(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a(OH)2+2HCl CaCl2+2H2O
(3)氯化钙和氯化钠
解析 (1)实验A中,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一定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 CaCl2+2H2O。(3)将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因为最后只得到溶液,所以烧杯中没有碳酸钙;因为溶液中存在酚酞,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可见溶液不呈碱性,所以溶液中不含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分析可知,实验B中盐酸一定过量,如果盐酸不过量,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就不会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钠。
14.(1)磷矿粉 (2)碳酸氢铵 (3)氯化铵 碱 AC
解析 (1)氯化铵、碳酸氢铵和硫酸钾的固体是白色的,而磷矿粉是灰色的。(2)碳酸氢铵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3)氯化铵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故施用氯化铵时要注意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氯化铵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酸钾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来区分这两种物质;硝酸钡不与氯化铵反应,但能与硫酸钾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以用硝酸钡溶液来区分这两种物质。
15.(1)Fe2O3+3CO 2Fe+3CO2 (2)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产生 (3)3NaOH+FeCl3 Fe(OH)3↓+3NaCl(合理即可) 复分解反应 (4)2FeCl2+Cl2 2FeCl3
解析 B为氧化物,其中金属元素显+3价,且其质量分数为70%,设金属为R,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B的化学式为R2O3,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0%,解得x=56,所以金属元素为铁元素;A、B、C、D、E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A为单质,则A为铁;B A是工业制取Fe的主要原理,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A与盐酸反应得到C,则C为氯化亚铁;B与盐酸反应得到D,则D为氯化铁;E为难溶性碱,D可以转化为E,则E为氢氧化铁。(2)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现象为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产生。(3)D为氯化铁,E为氢氧化铁,D E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FeCl3+3NaOH Fe(OH)3↓+3NaCl,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4)C为氯化亚铁,D为氯化铁,C与氯气(Cl2)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2+Cl2 2FeCl3。
16.任务一:小苏打
任务二:加热相等质量的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产生的气体比碳酸氢钠多
任务三:(2)①从m端通入氮气直至冷却至室温 偏小 ②2NH3+H2SO4(浓) (NH4)2SO4 ③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 (3)对调后,浓硫酸能够吸收氨气和水蒸气,碱石灰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通过称量B装置增加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出碳酸氢铵的含量
解析 任务一:碳酸氢钠俗名是小苏打。任务二:加入碳酸氢铵的面团更大更松软,其原因是相等质量的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受热完全分解时,碳酸氢铵生成的气体比碳酸氢钠多。任务三:(2)①步骤4的具体操作是继续从m端通入氮气直至冷却至室温(使生成的氨气完全被浓硫酸吸收,同时防止液体倒吸),若没有此操作,氨气不能被浓硫酸完全吸收,会使测量结果偏小。②装置C中发生化合反应,即氨气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H2SO4(浓) (NH4)2SO4。③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C装置。
17.(1)23.3
(2)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BaCl2+H2SO4 BaSO4↓+2HCl
98 233
x 23.3 g
=
x=9.8 g
则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解析 (1)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由题图可知,滤渣的质量为23.3 g,即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 g。
18.(1)Na2SO4
(2)解:设与硫酸镁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MgSO4 Na2SO4+Mg(OH)2↓
80 58
x 2.9 g
= x=4 g
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答: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1)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反应完,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题图中A点氢氧化钠和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所示溶液的溶质是硫酸钠。(2)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氧化镁的质量可以计算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