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期中素养综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期中素养综合测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9 17: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
期中素养综合测试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4分,共32分)
1.【新素材·文化遗产】(2023山西中考)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国玺”,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代表着熠熠生辉的共和国符号。她由铜胎铸字,不易变形。选用这种材料作为印章胎体最大的优点是(  )
A.硬度较大      B.熔点较高
C.不溶于水      D.形状美观
2.(2022广东广州中考)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的使用作为标志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制品在常温下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B.纯铜比铜合金更适合用于制作耐磨齿轮
C.铁锅清洗后未擦干的水可隔绝空气减缓锈蚀
D.含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不可回收利用
3.(2023辽宁沈阳一模)下列操作不能使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加热      B.加入氧化钙
C.降温      D.蒸发溶剂
4.(2023内蒙古通辽科尔沁质检)20 ℃时,往50克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2023北京海淀二模)如图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和NH4Cl的溶解度均为40 g
B.t2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
C.将t2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溶液质量不变
D.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NH4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6.(2021陕西中考)如图所示,室温下,盛水的烧杯内放置两支分别盛有等质量KNO3溶液和饱和石灰水的试管甲和乙,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NH4NO3固体后,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B.甲中溶液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乙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D.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7.【微型实验】(2023江苏仪征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进行CO和Fe2O3反应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时,先点燃甲处酒精灯,再将注射器内的CO推入V型玻璃管内
B.实验时可观察到V型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装置乙的作用是防倒吸
D.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液面下降
8.(2023海南东方二模)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Cu和Fe
B.滤渣中一定有Zn
C.滤液中只能有ZnCl2
D.滤液中可能存在CuCl2
二、填空题(共37分)
9.(2023河南汝阳模拟)(3分)碳酸钾(K2CO3)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所对应的最小温度范围是    ;30 ℃时,将80 g碳酸钾加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80 ℃时269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 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10.[含评分说明]【微型实验】(4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两种打磨后的金属片上滴加不同的溶液,金属X上仅③处有现象,金属Y上仅⑤处无明显现象。
(1)X、Y、铁、银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
(2)写出常见金属中符合X的物质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1.[含评分说明](2022湖南衡阳中考)(6分)炼铁的主要原料是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焦炭、空气、石灰石,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焦炭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生铁
(1)在此转化过程中体现了焦炭的化学性质有         。(写一条即可)
(2)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其年产量的20%~40%,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
12.(2023陕西西安长安二模)(10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t2 ℃时,向50 g水中加入30 g硝酸钾,充分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消失,然后按图2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得到三个恰好饱和的溶液。
(1)t2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图1中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点P,点P的含义是                                        。
(3)由图2推测,硝酸钾是图1中的    物质(填“甲”或“乙”)。
(4)图2中“操作二”得到D溶液的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    (填字母)。
A.b点→a点        B.c点→a点
C.b点→c点        D.c点→d点
(5)图2中得到的C、D、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13.[含评分说明](2023广东深圳中考)(14分)某同学以金泥(含有Au、CuS、ZnS等)为原料制备Au和Cu的流程如图所示:
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①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含硫化合物转化为氧化物。
②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
(1)“预处理”中会产生SO2,若SO2直接排放会导致    。
(2)“过程Ⅱ”产生的固体a中,除CuO外一定还有的物质是    。
(3)“过程Ⅲ”分离Au的操作是    ,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4)“系列进程”中有一步是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这一步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5)ZnO烟尘可用NaOH溶液吸收,该反应生成偏锌酸钠(Na2ZnO2)和H2O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20分)
14.[含评分说明](学生必做实验)(2021山东潍坊中考)(20分)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杂质只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所示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进行操作③时,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2)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操作⑤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帮他们指出来:         。图中错误改正后,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操作示意图的序号)。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假设称量氯化钠时1 g以下用游码)。
(4)配制时,除图中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      (填一种仪器名称)。
(5)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正确的操作是        ,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他操作步骤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
(6)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    mL(填“10”“50”或“100”)。
【反思拓展】
(7)经检测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            (列举一条即可)。
(8)海水晒盐采用操作③的原理而不用冷却氯化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原因是                                        。
四、计算题(共11分)
15.[含评分说明]【新考向·国防教育】(2023广东中考)(11分)羰基铁粉在国防军工领域有重要应用,我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制备羰基铁粉的过程如图1所示。
(1)Fe(CO)5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Fe+5CO Fe(CO)5。用100 kg含铁96%的海绵铁,理论上可制备Fe(CO)5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Fe(CO)5 Fe+5CO↑。196 kg Fe(CO)5分解生成羰基铁粉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t1 h时,剩余    kg Fe(CO)5未分解;在  h时,Fe(CO)5恰好完全分解。
(4)制备羰基铁粉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A 这种铜胎制作的印章是利用了材料的硬度较大。
2.A 在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制品在常温下有良好的抗腐蚀性,A正确;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分金属的硬度,合金的耐磨性强,因此铜合金更适合用于制作耐磨齿轮,B错误;铁锅清洗后未擦干的水会加快铁的锈蚀,C错误;含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可以回收利用,既能节约金属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D错误。
3.C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低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4.A 20 ℃时,往5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此时溶液是饱和溶液;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此时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5.D 没有指明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的大小,A错误;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0 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80 g∶100 g=4∶5,B错误;将t2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会析出固体,溶液质量减小,C错误;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NH4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正确。
6.D 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溶液温度降低,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甲中溶液不一定变成饱和溶液;乙中盛有饱和石灰水,降低温度后,Ca(OH)2的溶解度变大,乙中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由于甲、乙中溶液各成分含量均未发生改变,故甲、乙中溶液质量仍相等。
7.A 实验时应先将注射器内的一氧化碳推入V型玻璃管中,排净空气后,再点燃甲处酒精灯,A不正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B正确;若丙中液体发生倒吸首先进入装置乙中,不会进入装置甲,装置乙起到缓冲作用,C正确;甲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没有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可进入到装置丙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将瓶内的液体排到装置丁中,可观察到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液面下降,D正确。
8.A 金属活动性:锌>铁>铜;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氯化铜完全反应后,若锌有剩余,锌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滤渣中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即滤渣中至少含有铜和铁,也可能含有锌;滤液中一定没有氯化铜,一定有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亚铁。
9.60 ℃~80 ℃ 饱和 137.4
解析 30 ℃时,碳酸钾的溶解度为114 g,即30 ℃时,100 g水中溶解114 g碳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30 ℃时,将80 g碳酸钾加入50 g水中,能溶解57 g碳酸钾,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硝酸钾在80 ℃时的溶解度为169 g,在20 ℃时的溶解度为31.6 g;80 ℃时269 g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169 g,水100 g,降温至20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是169 g-31.6 g=137.4 g。
10.(1)Fe、Y、X、Ag
(2)Cu+2AgNO3 Cu(NO3)2+2Ag(合理即可)
【评分说明】(1)填写“Fe、Y、X、Ag”或“Fe>Y>X>Ag”均得分;(2)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扣1分,涉及相关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不得分。
解析 (1)在两种打磨后的金属片上滴加不同的溶液,金属X上仅③处有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X位于氢的后面,且比银活泼;金属Y上仅⑤处无明显现象,说明Y的活动性比铁弱,且能与盐酸反应,由此可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Fe、Y、X、Ag。(2)常见金属X可以是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 Cu(NO3)2+2Ag。
11.(1)还原性(或可燃性)
(2)Fe2O3+3CO 2Fe+3CO2
(3)刷漆(合理即可)
【评分说明】(2)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或缺少反应条件扣1分,涉及相关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不得分。
解析 (1)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说明碳具有还原性。(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3)防止铁生锈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涂油、刷漆、制成合金等。
12.(1)> (2)t1 ℃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都为40 g (3)甲 (4)B (5)C=E>D
解析 (1)由题图1可知,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2)题图1中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点P,其含义是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40 g。(3)由题图2可推测出硝酸钾是题图1中的甲物质,因为t2 ℃时,乙的溶解度小于60 g。(4)操作二是降低温度,通过降低温度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这一过程可在题图1中表示为c点→a点。(5)分析可知,操作一是加入硝酸钾固体,操作二是降低温度,操作三是蒸发溶剂,C、E溶液都是t2 ℃时的饱和溶液,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溶液是通过降温得到的,温度低于t2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C、E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1)空气污染(合理即可) (2)Au (3)过滤 将氧化铜完全转化为硫酸铜 (4)Fe+H2SO4 FeSO4+H2↑ 置换 (5)ZnO+2NaOH Na2ZnO2+H2O
【评分说明】(1)填写“酸雨”等合理答案也给分;(4)化学方程式未标注“↑”扣1分,涉及相关物质化学式错误不得分;(5)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扣1分,涉及相关物质化学式错误不得分。
解析 (1)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SO2直接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2)“过程Ⅱ”在热空气流中充分加热,将部分金属转化为氧化物,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氧气反应,所以产生的固体a中除CuO外,一定还有Au。(3)“过程Ⅲ”分离Au的操作实现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将氧化铜完全转化为硫酸铜。(4)“过程Ⅲ”加入过量稀硫酸后,所得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 FeSO4+H2↑,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5)ZnO与NaOH反应生成偏锌酸钠(Na2ZnO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ZnO+2NaOH Na2ZnO2+H2O。
14.(1)出现较多固体 (2)加快溶解速率 (3)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②⑥①④⑤③ (4)胶头滴管 (5)添加氯化钠 等于 (6)100 (7)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合理即可) (8)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评分说明】(3)操作顺序排序错误,不得分;(4)仪器名称书写错误不得分;(7)答“精盐中含可溶性杂质”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 (5)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说明氯化钠质量偏小,正确的操作是添加氯化钠;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他操作步骤均正确,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等于15%,因为需要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是15 g,称量时不需要用游码。(6)需要水的体积是85 mL,因此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100 mL。(7)经检测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
15.(1)3∶4
(2)解:100 kg含铁96%的海绵铁中铁的质量为100 kg×96%=96 kg。 (1分)
设可以制备Fe(CO)5的质量是x。 (1分)
Fe+5CO Fe(CO)5 (1分)
56 196
96 kg x
= (2分)
x=336 kg (1分)
答:理论上可制备Fe(CO)5的质量是336 kg。
(3)98 t3 (4)CO
【评分说明】(1)答“60∶80”或“3∶4”,均得2分。(2)共6分,解、设、答共1分;结果未写单位扣1分,因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导致结果错误,但对应关系、比例关系均正确的,扣1分,其他解法合理均给分。(3)(4)每空1分。
解析 (1)Fe(CO)5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6×5)=3∶4。(2)由题图2可知,在t1 h时,生成羰基铁粉的质量为28 kg,设t1 h时反应的Fe(CO)5质量为y。
Fe(CO)5 Fe+5CO↑
196 56
y 28 kg
=
y=98 kg
则剩余未分解的Fe(CO)5的质量为196 kg-98 kg=98 kg。由题图2可知,在t3 h时,Fe(CO)5恰好完全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