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7 17: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再次疏通文意。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初步认识“士”文化及精神。
3.了解《战国策》一书拟托文的特点,培养学生不畏强暴的精神和维护国家尊严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明晰唐雎论辩获胜的真正原因。
一、导入:
话说公元前225年,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外交斗争。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消息传回安陵国,安陵君大悦,大办盛宴,犒劳功臣。让我们也一起走进这场宴会。
二、文本探究
1. 情景我描绘:
宴会前,唐雎要向安陵君汇报出使战况,请以唐雎的身份、心态
和口吻来说说事件经过。要求:复述时使用上“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天子之怒”“布衣之怒”等词语,并以“那日,我刚到庭上,秦王便责问我……”的句子作为复述的开始。
【预设】
那日,我刚到庭上,秦王便责问,说我们没按他的要求来易地,是我们瞧不起他。我一点都不害怕,直接回复并不是这样,我说我们一是要守先王之地,二是给方圆1000里都不换。结果秦王大怒,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我,我知道他是在警告我,他随时可以发兵,但是我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例子告诉了他士怒的后果。继而我挺剑而起,准备付诸行动,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2. 原声我再现:揣摩语气分角色朗读。
一生读旁白加安陵君的话,一生读唐雎,一生读秦王。
3. 称谓我界定:安陵君请众学士们为唐雎撰文来赞颂他,可是在称
谓的界定上犯了难,请你帮帮他们。说说你觉得唐雎是哪一类士?
(资料助读:战国末期有一个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士是最低层的贵族,也可称为“贫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士根据自己从事工作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游说诸侯,有计策、有谋略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还有文士、武士等等)
【预设】:(1)辩士(言之有节)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王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能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礼有节。
(2)策士(言之有据)
唐雎在出使过程中非常讲究策略和谋划。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上。他从秦王的“天子之怒”中借出一个“怒”字来,针锋相对,提出一个“布衣之怒”的说法。这在辩论术中就叫偷换概念。有了“布衣之怒”这一宝剑,他就掌握了交锋的主动权,即把秦王认为的“布衣之怒”重新定义为“庸夫之怒”,继而提出“士必怒”并辅以行动。而且他的外交谋略层次分明:先智取,软攻——偷换概念:天子之怒到布衣之怒。再拼命,硬打——以硬对硬: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勇士(言之有力)
A.他深知此次出使的背景,以及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仍不退缩。勇赴国难。关系重大。前程凶险。极为困难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学生读)
可见,唐雎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亦是有勇有谋的“策士”,更是勇赴国难、果敢机智的“勇士”。在整个事件中,唐雎在展现出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士”人精神——有理想,有气概,有铁肩担道义的使命。
4.话题我参与:盛宴上,安陵君组织论坛,请你任选其一发言。
(1)秦王欲易地是不是上策?——“以大易小”策略之失,轻敌。
A.若你是秦王,想要拿下安陵国,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直接派兵/写劝降书)
B.《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我们都能想到的办法,秦王怎么会想不到呢?既然如此,秦王为何不按常理出牌,偏偏打了一张“易地”牌?秦王当时怎么想的呢?
组织学生进行补白训练。
【预设】
如此一个小小的安陵国,把它骗过来就行了,没把它放在眼里,不需要我废大周折。
联系“使人谓”“欲以”“其许”,由此看来,秦王自恃力量强大,目空一切、轻视对手、戏耍对手。将残酷的政治斗争视为儿戏的心态,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倨傲的心理是秦王遭遇尴尬的源头。再如:从虚词看秦王,“其许寡人”的“其”,“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而”,“轻寡人与”的“与”,这些软中带硬地质问,欺诈的同时还要明晃晃地威胁。又如:对唐雎称呼的变化由开始的无称呼到他碰了钉子便称唐雎为“公”,看到唐雎“挺剑而起”便称“先生”。称呼从无到有,从微至尊。而秦王的自称也由“寡人”到“天子”再到“寡人”,这些都将其色厉内荏、外强而中干的本质描绘得栩栩如生。
C.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当一个人面对对手时,不管自己多么强大,对方多么弱小,正视对手,尊重对手,永远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2)安陵没易地是不是亏了?——“轻寡人与”指责之谬,骄横。
【提示】
秦王不按常理出牌,碰了软钉子,让安陵君显示了骨气。这时他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然而,他面对前来做解释的唐雎却指责安陵君是“轻寡人”。他不说自己有野心,而说自己有道德心、尊重长者、心存仁厚,以十倍的土地换一点小地方,说对方瞧不起自己,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那秦王自诩高姿态把便宜让给安陵君,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500里之地,结合文本你对此生发出什么疑问?
【预设】
这500里土地在哪里?适宜于人生活吗?文中怎么没有出现与这500里土地有关系的文字呢?
表面看起来是亏了,但是仔细一想“先王”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便会发现,安陵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即便不是鱼米之乡,但最起码也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毕竟受之于先王,所以如果交换了,就是对先王的不敬,是大不孝。也可能会给老百姓带来灾难,是对自己百姓的不负责任。所以,没有交换不亏。
(3)唐雎“未尝闻”是不是真的?
【预设】:
唐雎借此话题,引出“布衣之怒”,并请秦王回答,便把秦王引入了自己的语言圈子里,否则他将一直在秦王的话语系统里,必将被秦王的恐吓而答应易地,这也为后续挺剑而起做好了铺垫,这是他大智慧的表现,是一次掌握斗争主动权的机会,由劣势变为优势,由弱势变成强势,其外交胆识和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唐雎的杀手锏就是他的“三士”:专诸、聂政和要离。唐雎的咒语就是他的“三吉兆”: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在他的“未尝闻”中,秦王最终被唐雎的逻辑所羁绊,“色挠”“长跪而谢之”
请学生演读秦王这段表现,并对他谕了什么加补白训练
4. 题目我重命:安陵君为使此次论坛的内容和文章标题统一,他建议以秦王为主角试着换个题目。
【提示】在先秦以前,文言文是没有题目的,题目均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添加的。
【预设】《秦王自取其辱》《秦王折威于唐雎》《易安陵秦王折威》《易安陵秦王颜面尽失》
三、文章我质疑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文中存在着疑点呢?
【预设】
1.怎么没有卫兵来保护?2.唐雎怎么能带剑见秦王?
补充资料: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说明觐见秦王是不可以带任何武器的。第二,秦国的法律中也有规定,“群臣侍殿下不得持尺兵,诸郎中(卫兵)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明确】
《唐雎不辱使命》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收录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战国策还是一本历史散文,以期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的巅峰。也是一部拟托文,拟托文是托真实历史人物之名编造、引申或虚构的作品。最后,它还是一本策士修习教材,有学者认为《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用于“策士”阶层修习和钻研的教材。宋时有缺失,由曾巩做了盯补。
四、文章我感悟
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代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但国家、民族仍然需要为国、爱民的有担当、堪大用的当代之士,肩负富强国家、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要我们当代学子懂得民族大义,拥有爱国情怀并且踏实肯干,我们中华文化何愁不兴,民族自信何愁不振,强国之梦何愁不成!
五、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唐雎说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