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尽是“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它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是要借宗教徒们宣扬的“虔诚信教、苦修苦炼、成仙成佛”的母题来阐发世俗社会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炼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
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为什么会如此呢?
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摘自《民间文学》,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无疑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
D.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D.孙悟空性格中有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D.民间文学中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劳动歌谣、民间谚语、英雄传说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传达说”“人民性”“民间文学”三者的联系与区别。(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杀人者(节选)
[美]海明威
“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连见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艾尔从厨房里说。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闭嘴,”艾尔从厨房里说,“你话太多了。”
六点五十五分。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
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的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霰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
“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
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
“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
艾尔打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霰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
“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
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门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
“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萨姆说。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
“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
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
“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
“我可不喜欢这事儿。”萨姆说。
“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
“行。”
“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
“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
“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
“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
“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
外面的弧光灯黑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
“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
“你要看他吗?”
“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
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
他并没有朝尼克看。
“怎么啦?”他问道。
“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
“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
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
“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
“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
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
“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
“没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吗?”
“没什么好帮的。”
“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
“不,那不光光是恐吓。”
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
“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
“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
他望着墙壁。
“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
“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
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
“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女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
尼克打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亨利小饭馆。
“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
“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
“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
“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
“他打算怎么办?”
“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他们要杀他呀。”
“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艾尔对乔治两次说他是“聪明小伙子”。第一次是暗示他要老老实实听从指挥,不该问的就不问;第二次是夸赞,夸赞他是一个识相的聪明人。
B.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这样一些细节表现天气的寒冷。
C.“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唯恐惹祸上身而避之不及,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D小说先写艾尔和麦克斯打算在店中杀掉安德烈森,但没有成功。他们离开后,尼克找到安德烈森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但他的反应很平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共描写了四个场景,其中三个都发生在亨利小饭馆中的餐室,另一个发生在赫希的小公寓里。
B.小说写两个杀人者离开餐馆时的穿着,“真像耍杂技的”,这句话暗含讽刺,暗示杀人者心目中把杀人视为儿戏以及这个世界的混乱。
C.小说通篇由人物对话组成,人物对话简练干脆,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
D.小说只写了安德烈森被追杀,而对他为什么被追杀,又是怎样逃过此前的追杀等情节只字不提,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冰山原则”的体现。
8.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产①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②美秀而文,公孙挥③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郑大夫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节选自《春秋左氏传·襄公》,有删改)
注 ①子产: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②子大叔:游吉,或叫子太叔,又称“世叔”。③公孙挥:字子羽,春秋郑国人。
材料二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①,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②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③人于萑苻④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⑤,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节选自《春秋左氏传·昭公》,有删改)
注 ①艺:极限。②狎:亲近。③取:同“聚”。④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表强盗出没的地方。⑤慢:对上司无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B.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C.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D.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即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B.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后也用于指学校教育。
C.社稷,即土谷之神。君主祭土地和五谷神来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子,即先秦“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文中的“子”是对“子大叔”的简称,不属于五等爵位之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产以民为本,开放言路。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建议保留,认为百姓的议论有利于为政者修改完善治理方案。
B.子产忠诚治国,不避流言。子产推行改革,按丘征收赋税,引起国人指责,子产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会改变。
C.子产修盟诸侯,不辱使命。子产认为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据理力争,最后周天子不得不同意提议。
D.子产为政灵活,宽严相济。子产在毁乡校问题上表示要听从百姓观点,而在丘赋问题上,却绝不纵容百姓,坚持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材料一,思考子产为政“鲜有败事”的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寻春①
苏 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 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C.“江城”在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了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诗人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尾联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6.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出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就要先完善自身品德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艺创作贵在“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①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文艺创作贵在“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文艺创作贵在“意”,就是要②____________________。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对偶、排比 D.对偶、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上乘的文艺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是某社区的一则公告,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够恰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公 告
各位居民朋友:
我市疾控部门通报,××商场三楼老年装柜台员工吴某某,于2月14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广大市民的健康,请于2月10日10:00~17:00到过××商场三楼服装区的居民,及时主动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如感觉身体难受,请与××社区工作站联系,并自行按照传染病防治相关规定采取防范措施。居民不主动登记并造成后果的,将依法严惩。望居民朋友相互周知!
特此通告
××社区工作站
2020年2月15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数字丝路”(DBAR)是2016年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启动的一个国际计划,目前有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它通过分享经验、技术、数据和知识,各国专家紧密携手,实现了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这有助于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护、降低灾害风险、水资源管理、城市发展、粮食安全、海岸带管理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2019年9月中科院编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被列为中国政府参加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四个正式文件之一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的两个文件之一,这进一步推动了地球大数据科学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进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在一次书面座谈中严肃指出:如今读书的风不盛,甚至低迷。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有过调查,发现国民读书读得较多的还是小学生,但到了初二,就几乎是个转折,之后便一路下滑。现在高中生几乎都是应考,除了教材教辅,就很少读课外书。高中三年完整地读过几本书的是少数。大学生读书状况也不乐观,很多大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即使读书,也是为了考试或者求职,读的是很实用的书。还有,就是网上的作品。
另据报道,因投毒杀死同室舍友而于去年12月被执行死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在看守所的日子里看了不少文学书,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他曾致信其父:“请将我写予你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看,告诫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请将我银行卡里剩余的钱,用于购买一些书籍,置于家中,供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后代阅读。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不会差的。”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不少于800字;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得抄袭。
1.答案 B
解析 A项材料只提到“传达说”影响非常大,并不能据此推导出它出现后,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才形成了一致看法。C项“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错误。从两个材料中关于“传达说”及人民性的定义来看,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等分析,选项这种表述是错误的。D项“完全是个例外”表述错误。结合“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分析,“完全是个例外”表述过于绝对化。
2.答案 A
解析 “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谈到托尔斯泰与其他人讲得不一样,并没有提及他们是否揭示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
3.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二“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分析,对人民性的定义,抓住“文学”分析,可
以排除A、B、C三项。
4.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因果论证法。
解析 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使用、论点提出的角度、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论据的角度、语言表达的角度等方面分析。结合“为什么会如此呢?”分析,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结合“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等分析,运用了举例论证;结合“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分析,运用了因果论证。
5.答案 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他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而“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
解析 结合“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分析,“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他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分析,“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结合“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等分析,“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
6.答案 B
解析 “表现天气的寒冷”错,应是表现杀手的小心谨慎。
7.答案 A
解析 发生在亨利小饭馆的三个场景不是固定在餐室。第一个场景是在小饭馆的餐室,第二个场景是在厨房,第三个是在小饭馆(未明确)。
8.答案 “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可见安德烈森对逃亡生活的厌倦;“他什么打算也没有”,可见其对面临死亡的麻木;听到别人要杀死他,“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可见其对未来的绝望。
9.答案 文章的题目是“杀人者”,但小说的主人公是尼克,尼克是这个故事的焦点,作者通过尼克这个人物来表现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故事的主题是一颗幼小的心灵发现了社会的邪恶。尼克是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思想单纯,涉世不深,故事的发展过程也是尼克个性成熟的过程。他的经历让他发现了世界的丑陋面目——充满着暴力和死亡,他脆弱的心灵因安德烈森的极端平静和漠然而深深刺痛。安德烈森对死亡漠然的原因是,他相信人无法逃离这个残忍的社会,杀手并不只代表了闯入亨利小饭馆的人物形象,他们还是这个社会现实的象征,在尼克看清事情的真面目后,最终决定离开这个小镇——美国社会的缩影。
10.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及盟”是时间状语,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C两项;“天子班贡”主谓宾结构完整,可排除C、D两项。
11.答案 D
解析 “‘子’是对‘子大叔’的简称”错,文中是对对方的尊称。
12.答案 C
解析 “周天子不得不同意提议”错,于文无据。
13.答案 (1)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
(2)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解析 (1)“为善者”,做好事的;“度”,法度;“济”,成功;“逞”,放纵。(2)“以”,介词,用;“宽”,宽厚(的政策);“服”,使动用法,使……服从;“如”,比;“莫如猛”,没有比刚猛更有效;“鲜”,少。
14.答案 ①任人为能;②多方咨询,广泛询问。
解析 通过阅读文章,从“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子产乃问四国之……是以鲜有败事”等内容可知,子产为政,通过任人为能和多方咨询、广泛询问的方式,所以很少有不成功的事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们。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太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
材料二
郑国子产制订丘赋制度。国内的人都责备他,子宽把这事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诗》说:‘礼仪和道义没有过失,为什么担忧别人说话?’我不变更了!”等到结盟的时候,子产争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说:“从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的次序,轻重是根据地位排列的。地位尊贵,贡赋就重,这是周朝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贡赋重的,这是距天子附近的小国。郑伯,是男服。让我们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恐怕不能足数供应的,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之间应当休息甲兵,从事于友好。使者催问贡税的命令,没有一个月不来到。贡赋没有个限度,小国不能满足要求而有所缺少,这就是得罪的原因。诸侯重温旧盟,这是为了使小国得以生存。贡赋没有个限制,灭亡的日子将会马上到来。决定存亡的规定,就在今天了。”从中午开始争论,直到晚上,晋国人同意了。结盟以后,子太叔责备子产说:“诸侯如果来讨伐,难道可以轻易地对待吗?”子产说:“国家不和别国竞争,也就会遭到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轻视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很多盗贼,(他们)从沼泽地招集人手。子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此地步。”发步兵去攻击沼泽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被遏止。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15.答案 D
解析 “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16.答案 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17.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3)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18.答案 B
解析 “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比喻句,把“文艺高峰”比作“镜中花、水中月”,说明其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是排比句。
19.答案 ①原文表述在内容上更丰富具体,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发扬劳作精神的具体做法;②原文表达效果更加鲜明清晰,有深度,更全面;③原文表达与上下文句式风格更为协调,整体感较好。
解析 ①从内容上看,原文表述在内容上更丰富具体,“走出书斋画室”“用脚丈量大地”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发扬劳作精神的具体做法。②从表达效果上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加鲜明清晰,有深度,更全面,“书斋画室”借代闭门造车的工作环境,“走出书斋画室”与“用脚丈量大地”更形象地表达了文艺创作者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比简单说“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更有感染力。③从语言风格上看,上段说“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下段说“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原文表达与上下文句式风格更为协调,都是多用短句,铿锵有力,整体感较好。
20.答案 ①容易沾满铜臭味 ②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
解析 第一空依据上文的“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可知这样的文艺工作就会缺少真情,被金钱奴役,所以第一空应填写与“容易沾满铜臭味”意思相近的句子。第二空依据后文“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等,可知第二空应填写与“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意思相近的句子。
21.答案 ①“保护”应改为“保障”;②“扫一扫”应改为“扫描”;③“难受”应改为“不适”;④“周知”应改为“转告”(或删去“相互”)。
解析 ①“保护”与“健康”搭配不当,应改为“保障”;②“扫一扫”是口语,与公告的语体不符,应改为书面语“扫描”;③“难受”是口语,与公告的语体不符,应改为“不适”;④“周知”与“相互”语意有交叉重复,应改为“转告”,或者把“相互”删除。
22.答案 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数字丝路”国际计划,经各国专家携手,实现了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
解析 纵观全文后,可以看出本文段主要写“数字丝路”,“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启动的一个国际计划”突出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目前有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突出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这进一步推动了地球大数据科学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进程”突出实现了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故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数字丝路’国际计划,经各国专家携手,实现了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
23.写作指导 “读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赫塔·穆勒曾说:“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能强烈地触及我们的心灵。”这句话强调了读书之于心灵的作用,这种“触及”是读者与书籍形成共鸣后的一种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写作此文时,可以细细梳理自己曾读过的书,及读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感受,表达自己读书时真实的情感体验。
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读书重要,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也很重要。
读书首先要看其文学价值。我们可以读一些名家推荐的书目或是世界名著。这是读书的基础,一定要选对书,选好书。
其次,在选择文学价值高的书目的同时,我们也要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出自己有兴趣的书才能真正读进去、读透彻。
另外,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读书的方法也是不同的,精读、泛读、质疑等等,只要适合自己,能达到读书的目的即可。
与其说这是一个作文题,不如说是语文老师的一份殷切期待:若能书香盈盈,名著相伴,同学们的心灵该有多少触动;若能阅读经典,构建人生,同学们的生活该有多么丰富!
参考例文
让读书与生命同行
还记得《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临死前贪婪地抢金属十字架,正是这最后一抬手使他送了命。这样一个悲剧,不禁让我思索,倘若最后他不是贪婪地抢十字架,而是让欧也妮给他读几页诗歌,不知道他的死相还会不会那么狰狞。同样是临终时刻,在临终前几小时,毛主席还起身,在护士的帮助下,读了二十几页的《楚辞》。两相对比,我不禁要说:读书要与生命同行。
读书之于青年,意在使其成长,催其奋进。青年时期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大旱中的秧苗求水一样,书籍就像甘霖,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书籍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巴黎圣母院》里写的法国大革命,《大卫·科波菲尔》中十九世纪的英国,《活着》中写的解放战争、“文革”时期,《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尽管你没有经历过这些时期,但是书籍能带领你遨游古今、纵横八方。有人曾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青年人,请快出发去寻找自己的路吧!
读书之于中年,意在使其沉稳。人到中年,经验阅历都较青年丰富许多,精力较老年也旺盛许多。这便造成了一个后果——悸动,抑或称为躁动。中年人往往是有精力去做一些事的,但是限于经验阅历,他却不会去做,心却在不停地躁动。这时便需要书香来平复心境。俗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然而却没给中年人读书加以限制,这可能意味着太多书都适宜中年人阅读。一本书,一杯茶,些许午后的阳光,让中年人躁动的心得以平复、沉静下来。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书之于老年,意在体味幸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儿孙事业学业尚未完成,老者形单影只,一份孤寂落寞油然而生。这时,一本书,一杯茶,陪老人度过一天的闲散时光,让老人体味书中人的幸福。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买菜做饭,等儿孙团聚,共进晚餐,体会一家人的幸福。“叮咚——”当幸福来敲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然,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读书吧,让书籍与生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