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起鲁迅就会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读起这句诗就会想起鲁迅那根根直竖的头发,那浓密一体一字式的胡须,这就是鲁迅先生带给人冷峻、严肃的一面。其实啊,童年的鲁迅跟同学们小时候一样,天真、顽皮,富有童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和小鲁迅交朋友。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通缉,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做斗争,并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却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情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鲁迅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等。
【题目解说】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多种说法。
其一,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拟定的,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其二,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有“书三味”的说法:“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折俎(zǔ),子为醯(xī)醢(hǎi)。”意思是:读《诗经》《尚书》等经书如吃未加作料的原肉汁,读史书如吃大块的肉,读诸子百家的书如吃醋和肉酱。三味书屋柱上有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证此说。
其三,按照鲁迅的胞弟周作人的解释,“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佳肴喝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醋和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佐料。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全文分析】
1.文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阅读第一部分,说说“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
神奇的传说(第3-6段)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2.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静态、由低到高
(长鸣的)鸣蝉、(肥胖的)黄蜂(伏)、(轻捷的)叫天子(窜)——动态、由高到低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蜈蚣——翻开、斑蝥——拍喷——声音、动作(动物)
何首乌藤——缠络、木莲藤——缠络、木莲果——像莲房、何首乌根——拥肿、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形状、味道(植物)
3.赏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发出的声音的美妙动听,充满童真童趣,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比喻。运用比喻修辞,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
4.第1段“似乎”和“确凿”连在一起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不相见已有七八年,印象模糊,表示不确定,故用“似乎”;然而童年生活历历在目,故用“确凿”。
5.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两个句式有什么作用?
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强调“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局部描写,是下面局部具体描写的总领句。
6.在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有何作用?
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増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我”儿时乐园的无限趣味。
7.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即使在冬天也是趣味盎然,为何在本段开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欲扬先抑。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冬天百草园的“无味”,以此来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
8.写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这是百草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捕鸟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使“乐园”更加具体可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9.第9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引起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与无奈。
10.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试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书屋内的陈设(第10段)、对先生的印象(第11段)、询问怪哉虫(第12-16段)、后园拾趣(第17-20段)、师生读书(第21-23段)、做戏、画画(第24段)
快乐
课文中写了读书时偷跑进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写了被先生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先生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先生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
11.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为何不高兴?
“我”的提问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不回答,且有“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许学生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12.写三味书屋时,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表现了孩子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
13.第21段作者直接引用读书的内容有何用意?
再现当时读书的情景,说明童年时的“我们”心里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14.阅读第21、22两段,思考为什么先生读的文章有标点而学生读的文章没有标点。
这说明只有先生能读懂文章,知道如何断句;而学生不会读,读不懂,因此也不会停顿。说明当时的私塾教育是死读书,学生并不理解读的文章的意义。
15.作者叙述自己描绣像的事情有何用意?
作者描述先生读书时自己偷懒描绣像的情景,表现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是有很多趣事的。“我”童年时读书的乐趣可见一斑,字里行间充溢着“我”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中心思想】
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处处可见一颗未泯的童心,对自由、快乐之地的向往与怀念。借此,全文又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tuì) 尴尬(gāngà) 木屐(jī) 玉簪花(zān)
B.系上(jì) 斑蝥(máo) 缠络(luò) 攒成球(zǎn)
C.桑椹(shèn)确凿(záo) 花圃(pǔ) 罕见(hǎn)
D.秕谷(bǐ) 倜傥(tìtǎng) 拗过去(ǎo) 盔甲(kuī)
2.在每日阅读中,同学们通过研读《朝花夕拾》,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消除了与经典之间的隔膜。下面是同学们在读书笔记中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填空。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4.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生活的不同侧面,先写他在___________的生活,再写他在___________的生活,正好扣题。“从……到……”的题目形式,表明了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攒”应读“cuán”;故选B。
2.答案:D
解析:“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比喻不当。故选D。
3.答案: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4.答案:童年;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
解析: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作者先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再写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从……到……”的题目形式,表明了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来写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