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老舍
2024届高考复习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物简介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后来一家都靠母亲洗衣服维持艰难的生活。老舍一生发表了许多小说和话剧,比较著名的有《骆驼祥子》、《茶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体现了地方特色。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生平经历
写作风格
浓郁的京味儿。老舍总是以北京作为小说的背景。他描绘古都北京的大杂院、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都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几百多处。
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老舍的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比如车夫、艺人、暗唱、巡警、教员、职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
语言的地域风味。老舍小说的语言经常带有“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带愤的发泄以及自我解嘲。他善于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并将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形成了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中蕴含着深刻精制的美。
阅读训练
出 城
老舍
老三瑞全因心中烦闷,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简单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瑞宣很兴奋,可是还保持着安详,不愿因兴奋而卤莽,因卤莽而败事。慢条斯礼地,他说: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慌手忙脚地登上裤子,下了床,什么办法?大哥!
有勇无谋可办不了事!我想去找李四大爷去。李四大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和王排长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出了城,那就听王排长的了。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了,大哥!
你愿意?不后悔?
大哥你怎么啦?我自己要走的,能后悔吗?况且,别的事可以后悔,这种事逃出去,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呢?
阅读训练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不就是由地狱入了天堂,以后的困难还多得很呢。前些日子我留你,不准你走,也就是这个意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记住了,老三,你要老不灰心丧气,老像今天晚上这个劲儿,我才放心!
瑞宣去找李四爷,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老人,老人愿意帮忙。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周到!老人低声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叫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我到时候看,怎么合适怎么办!
这时候,瑞全在屋里兴奋得不住地打嗝,仿佛被食物噎住了似的。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他的思想像走马灯似的,随来随去,没法集中。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期待是最使人心焦的事,他的心已飞到想象的境界,而身子还在自己的屋里,他不知如何处置自己。
阅读训练
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明星,天河特别地白。他只穿着个背心,被露气一侵,他感到一点凉意,胳膊上起了许多小冷疙疸。他想急忙走进南屋,看一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温柔的话。极轻极快地,他走到南屋的窗外。他立定,没有进去的勇气。在平日,他万也没有想到母子的关系能够这么深切。他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一定要逃走,去尽他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但是,他至少也须承认,永远与母亲在感情上有一种无可分离的联系。立了有好大半天,他的腿有点软,手扶住了窗台。他还不能后悔逃亡的决定,可也不以自己的腿软为可耻。在分析不清自己到底是勇敢,还是软弱,是富于感情,还是神经脆弱之际,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有多少母与子,夫与妻,将受到无情的离异,与永久的分别!想到这里,他的脖子一使劲,离开了南屋的窗前。
瑞宣从外面轻轻地走进来,老三轻手蹑脚地紧跟来,他问:怎样?大哥!
明天早晨走!瑞宣好像已经筋疲力尽了似的,一下子坐在床沿上。
阅读训练
明老三的心跳得很快,说不上话来。以前,瑞宣不许他走,他非常地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太奇突了似的。半天,他才问出来: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呕!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拿着点钱吧!还带着,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他已经不能再说出什么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的票子来,轻轻地放在床上。然后,他立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膀上,细细地看着他。明天早上我叫你!别等祖父起来,咱们就溜出去!老三!他还要往下说,可是闭上了嘴。一扭头,他轻快地走出去。老三跟到门外,也没说出什么来。
阅读训练
弟兄俩谁也睡不着。在北平陷落的那一天,他们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们只觉得渺茫,并抓不住一点什么切身的东西去思索或谈论。现在,他们才真感到国家、战争,与自己的关系,他们须把一切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他们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们既不准知道明天是怎样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因为他们是要分离;也许还是永久的分离。瑞宣等太太睡熟,又穿上衣服,找了老三去。他们直谈到天明。
听到祁老人咳嗽,他们溜了出去。李四爷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把弟弟交给了李四爷,瑞宣的头,因为一夜未眠和心中难过,痛得似乎要裂开。他说不出来什么,只紧跟在弟弟的身后东转西转。
大哥!你回去吧!老三低着头说。见哥哥不动,他又补了一句:大哥,你在这里我心慌!
老三!瑞宣握住弟弟的手。到处留神哪!说完,他极快地跑回家。
阅读训练
到屋中,他想睡一会儿。可是,他睡不着。他极疲乏,但是刚一闭眼,他就忽然惊醒,好像听见什么对老三不利的消息。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他走。他并不后悔叫老三走,只是不能放心老三究竟走得脱走不脱。一会儿,他想到老三的参加抗战的光荣,一会儿又想到老三被敌人擒住,受最惨的刑罚。他的脸上和身上一阵阵地出着讨厌的凉汗。
同时,他得想出言词去敷衍家里的人,他不能马上痛痛快快地告诉大家实话,他得等合适的机会再说,而且有证据使大家放心老三的安全。
多么长的天啊!太阳影儿仿佛随时地停止前进,钟上的针儿也像不会再动。好容易,好容易,到了四点钟,他在枣树下听见四大妈高声向李四爷说话。他急忙跑出来。李四爷低声说:他们出了城!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本文中瑞宣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沉稳谨慎,如精心安排弟弟出城;②对家庭有责任感,如看重亲情,爱护家人;③有爱国情怀,如全力支持弟弟参加抗战。
阅读训练
2.本文所写的事件是出城,却没有详写出城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这样安排便于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出城前的言行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②具体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旨;③没有详写出城过程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阅读训练
3.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①是爱国之心,告诉弟弟不要中途变节,投降日本人;②是报国之志,嘱咐弟弟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③这里的“永远”是告诫弟弟,要永远坚持下去,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有报国的责任。
阅读训练
4.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采用了“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请结合该片段做简要分析。
①虚化处理战争主题。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或记述战争事件,而是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营造其带来的沉闷氛围。②细微处的感性描摹。小说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展现战争背景下以瑞宣、明老三等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用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来凸显战争对人的影响,进而反映战争这一主题。
阅读训练
五月的青岛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团儿;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阅读训练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阅读训练
这时候,遇上风与雾便还须穿上棉衣,可是有一天忽然响晴,夹衣就正合适。但无论怎说吧,人们反正都放了心——不会大冷了,不会。妇女们最先知道这个,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而且决定不再脱下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与衣,何必再会到电影园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这里是初春浅夏的合响,风里带着春寒,而花草山水又似初夏,意在春而景如夏,姑娘们总先走一步,迎上前去,跟花们竞争一下,女性的伟大几乎不是颓废诗人所能明白的。
阅读训练
人似乎随着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的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丹山旅行,服劳役。本地的学生忙,别处的学生也来参观,几个,几十,几百,打着旗子来了,又成着队走开,男的,女的,先生,学生,都累得满头是汗,而仍不住的向那大海丢眼。学生以外,该数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脱去,可以到公园跑跑了;一冬天不见猴子了,现在又带着花生去喂猴子,看鹿。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滚;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红樱桃吃呢!
马车都新油饰过,马虽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呀。新油过的马车穿过街心,那专做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室,也找来油漆匠,扫去灰尘,油饰一新。油漆匠在交手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处来的舞女。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等着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多咱浴场上有了人影与小艇,生意便比花草还茂盛呀。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
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
阅读训练
1.张恨水说五月的北平是一片绿海,那么老舍笔下的五月的青岛,既是一片花海,又是一片绿海。老舍笔下的青岛别具一番特色,他是怎样写出青岛之美的?
作者先写花草,后写树木,再写海,最后写人,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也没有到处引经据典,只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青岛的五月风光,层次分明,斟字酌句,活泼中带着俏皮。
阅读训练
2.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春深似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里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的意思是:指这里绿意无限,无处不在,春的气息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 因为绿的层次多,绿的范围广,让人感到绿意无限。绿意无处不在, 因此说它是春深似海。
阅读训练
3.“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仍不住的向那大海丢眼”中的“填”“丢”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填”写出了谷中植物的茂盛和丰富,“丢”写出了人们对大海的深深眷念之情。
阅读训练
4.文章的结尾虽然简洁,但却意味深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末作者赞美五月青岛的景色美、人情美,其中的“欣赏”是呼吁人们尽情地享受这种美,并且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训练
5.老舍的文章颇具语言风格,请举例分析本文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口语化的特点。生动形象体现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景,且写景细致,如“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雪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物的喜爱之情。通俗易懂体现在“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滚: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樱桃吃呢!”等句子,整篇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字词,均是常见的词语。口语化体现在文章中运用了“吧”“呀”“呢”等语气词,以及“体面”“照例”“快活”等日常用语。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