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壮士的“壮”举。
2、学习壮士们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五壮士的“壮”举,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品题,“壮士”?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6课《狼牙山五壮士》。谁来读课题?你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的?……全班齐读。哪个词读得最慷慨激昂?什么人才能称为“壮士”?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后三个部分,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壮士。
二、抓住重点词句,言、行、心理,体会壮士的英勇豪迈,读出激情。
1、首先,学习第三段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指名学生读第三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引)
(1)[出示投影片] 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来说说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文中是怎么说的?
(2)实际上是死路一条了。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师:“斩钉截铁”什么意思?怎么读?坚定、果断。读词,读句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
(3)那么,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呢?(板书:热血沸腾)
师:什么样是“热血沸腾”啊?
师:战士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也就是说面临的将是死亡,为什么情绪还高涨呢? 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练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小结: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自己却向绝路上行,有这样的“壮行”(板书),不愧是(生读)“狼牙山五壮士”。
2、过渡:五位壮士就这样坚定地、热血沸腾地走上了绝路,向顶峰攀登,顽强作战……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从哪儿能看出五壮士打得英勇顽强?勾画,写感受,四人小组交流
(2)汇报直到:我是从“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还是用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板书:砸)
师:(出示投影片)这就是五壮士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画出的词可能有抢、夺、插、举、砸,教师板书“砸”。)
师:什么是“举”,五壮士是怎么举的呀?
生:“举”就是用两手向上高抬,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班长把石头抬得高,用力很大。
师:文中写的是“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与“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读,突出“猛地”。
师:“砸”可以换成哪些字?“投”“掷”“撇”。 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砸”而没有用其他词?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呢?(学生通过理解悟出读的情感和要领,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师再重点引读:看,一个鬼子爬上来了,他抢走了耕地的牛,烧毁了村里的房屋,他爬上来了,同志们,用石头——生:“砸”!又一个鬼子上来了,这个鬼子,曾用刺刀挑破村子里小孩的肚皮,他上来了,同志们,用石头——“砸”!一群鬼子,他们曾用机枪向乡亲们扫射,善良的乡亲们倒在枪口下,血流成河,他们爬上来了,同志们,用石头——“砸”!
(3)师引读:顿时,……读得很有激情,很有力量!五壮士为什么表现得这样英勇顽强呢?谁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出示投影片:顿时……带着……决心,带着……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你们说说,我们对日寇为什么那么仇恨呢?(生汇报资料)
师:是的,他们竟然杀死我同胞30多万人。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砸”要怎样读?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气要强烈。大家自由练读。学生情绪激愤,然后齐读。
有这样的壮举,他们不愧为——“狼牙山五壮士”
3、子弹打完了,石头也砸光了,敌人还在向上爬,壮士们怕了吗?板书:“无畏” (教师过渡到第五段,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五壮士在跳崖前的表现,学生看着图说表现。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读议,理解五壮士面对着死亡,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五壮士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学生理解后,教师范读:“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训练学生朗读。)
(1)“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里用了一个“屹立”,“屹立”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屹立的?
看投影,说句子:“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他们就像……”抽3—5人说。你们所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壮丽的诗篇,英雄的赞歌。
(2)后一句写他们看人民群众和部队远去,用了什么词?
师:为什么用“眺望”呢?眺望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对乡亲们、战友们……
师:“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看敌人,这里用的是“望望”。为什么用“望望”? 师:这是一方面。敌人在什么地方?
师:看近处不能用“眺望”,所以这里用了“望望”,“望望”表达了五壮士藐视敌人的感情。此时,五壮士心里想什么?就是说,五壮士自己到了什么时候?生:到了马上就要牺牲的时刻了。
师:马上就要牺牲,可他们不是心理难过,而是“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说明什么?
(3)五壮士完成了任务,“眺望”除了用来说明是看远处的部队和群众外,还有别的意思吗?
眷恋秀美的群山,亲密的战友,伟大的祖国,亲爱的党,
师:这是一种惜别的感情,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留恋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心里想什么?有什么话要对谁说吗?
师:很好,同学们想得对。这时五壮士是满怀深情,纵身一跳。板书:“跳”
引读:“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
师:读得很好,情感很充沛!
看影片后再读。配解说:(这些英勇的壮士,眷恋着秀美的群山,难舍亲密的战友,憧憬着美好的新中国,但他们无所畏惧)这一跳,是何等的壮烈!
有这样的壮行,壮举,有这样壮烈牺牲的精神,他们,不愧是“……”五壮士用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侵略者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因此,作者在结尾赞美了五壮士的声音。
(出示投影片,示意学生齐读有关句子。)
师: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坚强不屈”? 结合其他抗日英雄故事理解。 生: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子弹打完了,还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也不当敌人俘虏。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读
师: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它喊出了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大家齐读这两句。(生齐读)让我们再来聆听中华儿女的声音。播放《黄河大合唱》
师:(总结全文)……是的,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