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11分)
学了本单元课文,我深受启dí( ):爱是母亲瘦弱的jǐ bèi( )、máng lù( )的身影;爱是父亲看“我”被虫咬时的 xīn téng( ), péi( )“我”去 bào kào( )和送“我”入学时永难 mó miè( )的背影;爱是母亲的关怀和鼓舞,同时也是父亲的警告和提醒。
1.看拼音,写字词。(6分)
2.仿照画“——”的部分,说说你对父母之爱的体会,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爱是 ,同时也是 ;爱是 ,同时也是 。
3.看着母亲工作时的样子,梁晓声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瘦小,明白自己的责任;看着父亲的背影,吴冠中第一次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滋味。你有过类似的“第一次”吗?请从下列情景中任选一个写一写。(3分)
第一次感到委屈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第一次在比赛中获奖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16分)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蛇苏醒过来,便原形毕露,咬了农夫一口。
B.张桂梅校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C.大队长宣布“礼毕”后,同学们才能把手放下来。
D.他是个十分懂礼貌的孩子,对待长辈总是毕恭毕敬。
2.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刚着陆,指挥大厅的人们就 地鼓起掌来,掌声 。
A.十万火急 响彻云霄 B.刻不容缓 人声鼎沸
C.迫不及待 震耳欲聋 D.急不可待 沸沸扬扬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
B.菜园里种着白菜、茄子、冬瓜——等十几种蔬菜。
C.“最重要的是,”父亲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
D.你仔细想想,东西到底是昨天丢的?还是今天丢的?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是( )
A.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B.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C.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
D.这些年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5.结合课文内容,下列对“我”的心情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伤心)
B.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得意)
C.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誉写了一遍。(激动)
D.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委屈)
6.对下面场景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A.体现出“我”家庭的贫困。
B.烘托出父亲对“我”无私的爱。
C.表现出父母的辛劳。
D.暗示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念念不忘。
7.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游子远行,万水千山, 。伟大的母亲之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永远。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母情深》中,母亲主动给了“我”一元五角钱,让“我”去买水果罐头。
B.《父爱之舟》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首尾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C.《“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对巴迪的同一首诗评价不同,原因是母亲想鼓励孩子,而父亲要鞭策孩子。
D.《慈母情深》中,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深化了课文主题。
三、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1个错别字,3处语病)(4分)
调察显示,50%至60%的事故交通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成为车祸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因为国家已加大对酒后驾驶的处置力度,但仍有人怀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书》中就提到了“ ,克俭于家”。
2.节约不只是口号,更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朱用纯所说:“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
3.司马光用“ , ”告诉我们,从节俭到奢侈容易,反之,从奢侈到节俭则很困难。
4.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我们也要谨记魏征的话:“ , 。”
5.《父爱之舟》围绕“ ”这一中心,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父爱之舟”既指 ,又指 ,二者已经融为一体。
五、语文与生活。(5分)
1.观察:下面两张图片中各有两只手,左边的图片中,一只手稚嫩,代表 ,一只手年轻有力,代表 ;右边的图片中,一只手年轻有力,代表长大的孩子,一只手苍老,代表 。(3分)
2.思考: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9分)
(一)母亲(节选)(11分)
梁晓声
搬到光仁街时,我上小学五年级,有三十多本小人书。一次,我在火车站出租我的小人书时,被派出所的一位年轻警察没收了,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
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小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我觉得我破产了,从富翁变成了穷光蛋。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回我的小人书。
结果年轻警察不肯还,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话说了许多,他烦了,将我们推出来。母亲说:“不给我就不走。”他说:“谁管你!”砰一下关上了门。
“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呵斥,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儿子内疚 “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下去,并扯我坐在她身旁,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天渐黑了。我们坐在那儿近四个小时了。母亲始终用手臂搂着我。母亲一动不动,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我想我不能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轻蔑的尊严。
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给你们吧!”他将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平静地对我说:“数数。”我数了数,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
母亲这时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
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书扔给我。母亲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站住!”年轻警察以不容违抗的语气说,“等在这儿,没我的允许不准离开!”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手臂搂着我。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了一辆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要送到家门口!”
(有删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完成内容梳理。(2分)
2.年轻警察一开始不愿意还小人书,后来还了书还拦车送母亲和“我”回家,他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2分)
3.联系上下文,画“ ”的句子中“持久的意念”指的是 。(2分)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的 和 描写,写出了母亲 。(3分)
5.母亲“用手臂搂着我”这一细节描写出现了三次,作用是(2分)( )
A.渲染紧张的氛围,表现母爱的伟大。
B.强调母亲对“我”的保护,突出母亲对“我”的爱。
C.强调母亲对“我”的溺爱,担心“我”受到伤害。
(二)父亲的泥脚(18分)
①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一丛树枝绊住,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从不穿鞋的。
②是的,父亲从不穿鞋。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那沾满泥水的脚永远那么灵巧自如。
③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跟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④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高中住校后,每隔一段时间,父亲总会来看我,每一次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喜悦和想念都变为不快和烦恼。
⑤一个初春的黄昏,父亲又到学校来,还是双脚沾满污泥。我看到后又气又急,来不及呼唤,就对走来的父亲大声嚷道:“以后您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
⑥父亲静默了一会儿,笑笑,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包花生,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十元钱塞在我手里:“拿去,好好照顾自己,天晚了,我还得赶回家。”说完,转过身,挑起担走了。父亲的背已微驼,步履有些迟缓蹒跚……
⑦再一次来看我时,父亲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蓝布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父亲喜悦的神情,掩不住的兴奋,竟不能使我惊喜,反倒有几分茫然,恍若失去了什么。后来,母亲告诉我,穿着鞋回家的父亲,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我的心在滴血。
⑧去年,我上了大学。启程北上那天,父亲光着脚担着母亲陪嫁时的那只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依然如从前一样健步如飞——那一幕,我终生难忘。
⑨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大学毕业典礼上,我走上台去领奖,向大家致谢。如雷的掌声四起,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台前的家长席,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有一双敦厚黝黑的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想一想:短文以“父亲的泥脚”为线索,描写了哪些场景?作者的感受有哪些变化?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2.下列对“我”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父亲不穿鞋光着脚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是那么灵巧自如。
B.父亲不穿鞋光着脚上街购物,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是那样稳健。
C.父亲不穿鞋光着脚带“我”上学,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是那么好看。
D.跟着父亲粗大的脚印走路,“我”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3.高中住校后,“我”每一次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会不快和烦恼的根本原因是(2分)( )
A.虚荣心作祟。 B.不穿鞋又土又难看。
C.不穿鞋是粗野的。 D.学校里的人都穿鞋。
4.读第⑥自然段,这里有对父亲神态、 、 和语言的描写。从“父亲静默了一会儿”这一细节,联系上下文,可以想象到父亲此时可能在想: 。(3分)
5.请给第⑦自然段画“——”的句子写批语,写在右侧的批注框内。(3分)
6.短文以“父亲的泥脚”走在红地毯上收束全文,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七、习作。(30分)
风雨之中,伞总是倾斜到我们这边,那是细微处的爱在绽放;人行道上,厚实的右手紧握着稚嫩的左手,那是细微处的爱在闪耀。请围绕“细微处的爱”写一篇习作,记录下生活中涂满爱的色彩、闪烁爱的光泽、散发爱的味道的点点滴滴。注意聚焦细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1.迪 脊背 忙碌 心疼 陪 报考 磨灭
示例:母亲絮絮叨叨的关怀 父亲默默无言的关爱 母亲慈祥的目光 父亲有力的臂弯
3.(示例)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细雨中,看着父亲弯腰搬货时佝偻的背影,看着父亲被风霜染白的鬓发,看着父亲拖着疲惫的步伐,那天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已不再年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应该更加懂事,更加理解父亲。
二、1. C 2. C 3. C 4. D 5. A 6. D 7. A 8. A
三、①把“察”改为“查”;②把“事故”和“交通”交换顺序;③删去“之一”;④把“因为”改为“尽管”。
四、1.克勤于邦 2.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3.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4.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5.父爱 姑爹的小渔船 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爱
五、1.年幼的孩子 年轻的父母 年老的父母
2.示例:小的时候,父母照顾我们,爱护我们。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慢慢变老,我们要懂得感恩,照顾、陪伴父母。
六、(一)1.母亲带“我”去要小人书 “我”拿回了全部小人书 2.他被母亲的执着以及母亲对孩子的爱打动了 3.母亲帮“我”要回书的决心和她爱孩子、保护孩子的坚定信念 4.动作 语言 要帮“我”把书全部要回来的决心 5.B
(二)1.①又气又急 ②父亲穿着崭新的蓝布鞋来学校看“我” ③父亲光着脚担着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 ④终生难忘 2.C 3.A 4.动作 外貌 示例:学校里都是穿鞋的人,我光着脚到学校来,让孩子觉得没面子了。虽然我习惯光脚走路,但为了孩子,我下次得穿双鞋来。 5.示例:从不穿鞋的父亲,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竟然穿上了鞋。这句话运用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疼爱。 6.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以梦开始,以梦结尾,结构完整。内容上,强调了“父亲的泥脚”是作者潜藏在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记忆,突显了作者对“父亲的泥脚”的崇拜和自豪,以
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