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期末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期末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7 20:4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 )
A.治理黄河水患 B.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
C.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在阳城修建城池
2.《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对“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仅推选贤能之人为首领 B.指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天下为家”开始于秦朝 D.以尧舜禹禅让为标志
3.“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
4.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从下面图示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
C.记载了商朝灭亡信息 D.具备了汉字的构成方法
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奴隶社会末期才出现铜器 B.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C.青铜器种类单一,只作为礼器 D.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6.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由此可见,青铜礼器象征着( )
A.人物品格 B.年龄大小 C.品质优劣 D.地位高低
7.四川三星堆遗址曾多次发现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踪。以上现象说明( )
A.良渚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8.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中反映的春秋时期的霸主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10.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尊王攘夷”成为争战旗号 B.秦国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C.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1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 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尧舜禹时期 B.商朝后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后期
12.电视剧《大秦赋》中楚国小吏李斯、魏国布衣尉缭、韩国水工郑国等都得到了秦王重用。这主要说明( )
A.电视剧胡编乱造 B.用人才不拘一格 C.多民族形成一体 D.大一统万民归心
13.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建造就了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的美誉。当时主持修建此工程的国家是( )
A.晋国 B.魏国 C.秦国 D.蜀国
14.《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人头)赐爵一级,……”该史料反映了( )
A.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B.兼并战争残酷
C.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D.秦国禁止私斗
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改革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B.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C.变法失败是因为触犯了贵族的利益 D.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16.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
A.形成了忠君守礼局面 B.批判依法治国的思想
C.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7.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18.名言警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告诉我们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的道理,春秋时期主张这一思想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烟烟生辉,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对“诸子百家烟烟生辉”的局面评价正确的是( )
A.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C.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D.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2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互爱互利 B.孔子——无为而治
C.庄子——兼爱非攻 D.韩非——民为贵君为轻
二、综合题
21.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殷墟遗址 图3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簋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图4铁制农具 图5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王朝的建立者。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图3中所反映的武王伐纣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方伯”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哪一社会现象?从图4、图5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诸子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结合所学概括诸子学派相互争鸣相互融合,形成了怎样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1)材料一的“革命性突破”是什么?这个突破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3)材料三中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哪个国家哪次改革成效最大?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球
材料二 中国耳熟能详的传说:盘古开天地、神农开始农业、黄帝创制度、尧舜禹举贤禅让…,来自不同的来源,却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编织为共同的传说系统。
——许值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 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九鼎”“七鼎”等构成的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
——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推断半坡遗址属于哪种文化类型?结合所学,“良渚文化”遗址的核心--良潜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长江中下游地区何时进入文明社会?
(2)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他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材料认为“共同的传说系统”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3)材料三中的“列鼎制度”与哪一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其使用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哪些特性?
2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不仅反映在战争频繁、制度变革、铁农具与牛耕推广中,也深刻地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论语》是哪一思想学派的经典作品?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论语》中这段话体现了该思想学派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习知识概括孟子这段话的意思?
(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主张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确立于哪一朝代?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诸多思想学派并存局面有何影响?
25.改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一次改革的内容后整理的表格:
政治 1.确立A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B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C____
(1)根据表格指出这一改革的名称,并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带来的影响。
(3)这次改革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形成了什么局面?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所学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启,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远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带领人民治水,利用疏导的方式,最终战胜了洪水,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样,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天下为公演变成了天下为家,B项正确;推选贤能之人为首领,这是禅让制,排除A项;“天下为家”开始于夏朝,排除C项;“天下为家”以启继承王位为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意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可知这一制度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发生在尧舜禹的远古传说时期,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王位、爵位和财产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的一种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由图中所示和所学可知,从甲骨文的汉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D项正确;图中无法显示甲骨文的影响,排除A项;没有与其他文字进行对比,无法体现甲骨文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文字,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其记载的内容是商朝灭亡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D项正确;考古发现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便出现了铜器,排除A项;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排除B项;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D项正确;人物品格、年龄大小、品质优劣均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审美观念趋向同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对天子朝贡,材料中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天子的朝贡逐渐减少,向其他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进行朝贡,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微,D项正确;材料表明鲁国并没有定期向周天子纳贡,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鲁国国君的性格很傲慢”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朝贡,并不是说明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ABC项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内容不符,可排除。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相互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A项正确;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排除B项;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排除C项;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由题干“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由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铁犁牛耕的使用出现在春秋后期,不是在尧舜禹时期、商朝后期、西周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楚国小吏李斯、魏国布衣尉缭、韩国水工郑国等都得到了秦王重用”,可知战国时期,秦王嬴政非常重视各领域的人才,表明其用人才不拘一格,B项正确;胡编乱造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多民族形成一体,且秦朝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大一统,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材料“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的措施。A项正确;兼并战争残酷,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奖励耕织无关,排除C项;秦国禁止私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宗室贵戚多怨望……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可知,材料反映改革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顺应民心的,排除B项;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题干主张没有涉及忠君守礼、批判依法治国、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A项正确;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知这是道家辩证思想,春秋时老子观点主要由顺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等,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学,排除B项;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是商鞅变法,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思想领域的现象,民族交融高潮是民族关系方面的现象,二者之间关联不强,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个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夏朝;禹;商朝;牧野之战。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3)富国强兵。
(4)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局面:百家争鸣。
【详解】(1)根据材料“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于公元前2070年在郑州登封王城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阳城是夏朝的都城。根据材料“图2殷墟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根据材料“图3”“武王伐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决战,最终建周灭商。
(2)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无力掌控诸侯,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竞相争霸,控制政治局面,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称方伯政治。根据材料二“图4、图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图5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使用,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促使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3)根据材料三“……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4)根据材料“……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可知,诸子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根据材料“……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2.(1)牛耕的出现、铁器(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所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百家争鸣;法治。
(3)富国强兵;秦国、商鞅变法。
(4)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等。(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可得出是铁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所发展。
(2)根据“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得出是百家争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根据“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得出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因素有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等。
23.(1)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2)炎帝;人文初祖;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
(3)分封制;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象形。
(4)多元一体;大一统;连续性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故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根据所学知识,“良渚文化”遗址的核心--良潜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良渚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2)根据材料二“神农开始农业”结合所学知识,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人称神农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根据材料二“舜禹举贤禅让……来自不同的来源,却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编织为共同的传说系统” 可得出,材料认为“共同的传说系统”是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可知,材料三中的“列鼎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4)根据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中“分布范围”“文化类型”“特色文物”可争鸣中华文明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二“来自不同的来源,却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编织为共同的传说系统”可得出特性:追求大一统理念。根据材料三“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不间断的连续性。
24.(1)学派:儒家
创始人:孔子
核心:仁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答得民心得天下;以民为本都可以)
(2)观点: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朝代:秦朝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任答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作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一中“夫仁者”可知,这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给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可知,这说明他的观点是以法治国。他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确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诸多思想学派并存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5.(1)名称:商鞅变法。
内容:A县制;B井田制;C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影响:①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③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④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任答三点)
(3)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发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任答1点)
局面:“百家争鸣”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和所学可知,该改革的名称为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内容,都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所以A县制;B井田制;C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影响: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时代特征: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大变革、大发展;局面: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