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反映了秦王嬴政(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C.平定各地农民起义 D.恢复周朝统治秩序
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的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使用泥范制陶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 D.政治四分五裂
3.反腐永远在路上,这是中共治党治国理念和理论的重大发展。秦统一六国后,掌管监察的是(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刺史
4.《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朝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兴修水利 B.奖励军功 C.兼并诸侯 D.巩固统一
5.“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娇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清皇宫 D.长城
6.为了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秦人( )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7.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起义爆发在战国末年 B.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C.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D.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8.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爆发地点在大泽乡 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 D.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9.下列关于“夏、商、西周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国力衰弱,外族入侵
C.横征暴敛,残害人民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0.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是( )
A.勤俭治国 B.休养生息
C.严刑峻法 D.释放奴婢
11.西汉的开国皇帝是( )
A.刘秀 B.刘海 C.刘邦 D.刘彻
12.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13.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这得益于( )
A.文景之治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14.《史记》记载,汉代诸侯“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向北进击匈奴 C.建立察举制度 D.推行“无为而治”
15.“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白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 D.盐铁专营
16.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下列与刘秀有关的是( )
①释放奴婢 ②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惩处贪官污吏 ④“光武中兴”局面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184年,经过精心策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
A.陈胜 B.吴广 C.蒙恬 D.张角
1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西汉一位名人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位“凿空”西域的使者是( )
A.张骞 B.甘英 C.张角 D.班超
20.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新疆都护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
21.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的起点是
A.余杭 B.涿郡 C.长安 D.洛阳
22.蔡伦,东汉时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
A.改进造纸术 B.发明文字
C.发明了算盘 D.发明弓箭
23.小明同学去河南省南阳市的著名景点——“医圣祠”参观,他看到祠中陈列的代表性著作应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24.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司马迁
25.“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源于我国本土宗教,此宗教是 (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6.《史记》的作者是( )
A.主父偃 B.班固 C.司马迁 D.董仲舒
二、综合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改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经济上,秦汉统治者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摘自《“大一统”之梦》
(1)材料一中的“制度”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西汉时期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4)在经济方面,“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始皇和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28.汉承秦制,并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始于秦朝。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
材料二: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分析并概括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材料)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哪种货币?统一的文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9.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历史人物,他们在特定的时代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的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加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第一声……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第一人。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体现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嬴政)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皇帝的政令,……直达于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材料二中皇帝的政令能直达于地方,得益于秦始皇实施的哪一地方制度和推行的何种文字?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封建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依据材料概括出这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材料四
(4)图1是哪位大书法家的作品?后人对该作品有怎样的评价?图2所祭祠的人物,他写出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重要人物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功绩。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B项正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平定各地农民起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恢复周朝统治秩序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前后共设立40多个郡,郡下设县,“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印证了秦朝统一后建立的郡县制,C项正确;泥范制陶是陶器制作技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造纸业的发展,且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秦代是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蠃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C项正确;太尉管军事,排除A项;丞相管行政,排除B项;汉武帝时设置刺史管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统一后,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题干材料中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等,D 项正确;兴修水利、奖励军功、兼并诸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绵延峭拔的八达岭”“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长城。秦始皇在位时,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派大将蒙恬修筑了长城。D项正确;都江堰不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排除A项;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明清皇宫不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C项正确;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排除A项;长城是防御工程,不是水运工程,排除B项;隋朝开通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秦朝末年,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因此没有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推翻秦王朝的统治的是刘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 209 年, 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因此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和秦朝这几代的最后的一位帝王,都横征暴敛,残害人民,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灭亡,C项正确;秦朝没有诸侯争霸、外族入侵,排除AB项;焚书坑儒,思想专制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初经济凋敝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促进经济恢复,B项正确;勤俭治国是汉文帝与景帝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严刑峻法与题意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不符,排除C项;释放奴婢是汉高祖修养生息政策下的一项具体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C项正确;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项;刘海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排除B项;刘彻,即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C项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D项正确;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汉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盐铁官营,未涉及平抑物价,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意思是重的则发动叛变,轻的则无视法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初期的王国势力问题,诸侯势大,会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大军,匈奴使之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排除C项;西汉刘邦推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统一思想,归本儒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排除A项;“推恩令”和盐铁官营与“归本儒家”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他励精图治,释放奴婢,惩处贪官污吏 ,最终出现“光武中兴”局面,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刘秀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D项正确;陈胜、吴广在秦末领导大泽乡起义,排除AB项;蒙恬是秦朝名将,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D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是西汉初年的局面,排除A项;社会局面比较安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A项正确;在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张角发动黄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在西汉,是新疆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D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属于中央官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新疆都护官职名称表述错误,排除B项;伊犁将军是清朝时期设置的管理新疆的官职,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再结合所学,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产物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A项正确;相传仓颉造字,与“东汉时期蔡伦”不符,排除B项;相传隶首发明算盘,与“东汉时期蔡伦”不符,排除C项;相传黄帝发明弓箭,与“东汉时期蔡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省南阳市的著名景点——‘医圣祠’”结合所学知识,“医圣祠”是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的,D项正确;《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排除A项;《论述》孔子的弟子编著的记录孔子思想的书籍,排除B项;《史记》是司马迁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华佗制成“麻沸散”、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B符合题意;AC项都是我国古代名医,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司马迁是史学家,D排除。故选择B。
2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B项符合题意;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2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C项正确;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行推恩令的建议,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班固撰写《汉书》,排除B项;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C项。
27.(1)法家。郡县制。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实行推恩令。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答交通或水利建设方面等亦可)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答两点)。
【详解】(1)思想:根据“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可得出君主专制制度用的是法家。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
(2)问题:根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得出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方法: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3)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因此是董仲舒。
思想: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秦始皇: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答交通或水利建设方面等亦可)。
汉武帝:根据所学可得出汉代的表现主要有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8.(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
(3)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措施:实行“推恩令”。
(4)共同特点: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1)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始于秦朝”可以得出郡县制的历史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根据材料一“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可以得出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是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货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
(3)建议:根据材料三“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
(4)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与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29.(1)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2)郡县制;小篆
(3)改用汉姓、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或“改汉姓、用汉制”)相互学习、相互交融
(4)王羲之;《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史记》。
(5)重要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发展进程必然涌现重要人物。
【详解】(1)根据材料一“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加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第一声……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第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措施是创办私学,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该措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秦……皇帝的政令,……直达于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制。”可归纳出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也有利于皇帝的政令能直达于地方。
(3)措施: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可归纳出改用汉姓、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或“改汉姓、用汉制”)改用汉姓、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特点:根据材料“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归纳出相互学习、相互交融。
(4)根据图1“《兰亭集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王羲之,他被后人称为“书圣”。根据“司马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要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发展进程必然涌现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