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期末考点大串讲
contents
目 录
课标要求
01
知识结构
02
考点梳理
03
真题达标
04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
课标要求
PART 01
课程标准
海陆分布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海陆变迁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22新课程标准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
知识结构
PART 02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
考点梳理
PART 03
考点1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①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_______%,海洋面积占_______%。 概括地说,“______陆地,_______海洋”
三分
七分
29
71
考点1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②海陆分布:不均匀
(1)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半球、_____半球;(2)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_____半球;(3)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__________
陆地面积。
其中北极中心为________,南极中心为_______。
(4)记忆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
东
南
西
大于
北冰洋
南极洲
陆地东北多,海洋永远广
考点特训
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海陆的比例是( )A.61:39 B.81:19 C.71:29 D.78:222.世界海陆分布不均: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A.北半球 西半球 B.北半球 东半球 C.南半球 东半球 D.南半球 西半球
考点1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考点2 七大洲
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_____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是:_____洲、_____洲、_______洲、_______洲、_______洲、_____洲、_______洲。
七
亚
非
北美
南美
南极
欧
大洋
考点2 七大洲
①面积和轮廓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考点2 七大洲
②七大洲的特征
1 洲的面积最大, 洲的面积最小。
2 北美洲的 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 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 半球,其中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个整体,合称为 大陆。
4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 半球,合称美洲。
5 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这里终年冰雪覆盖,是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亚
大洋
格陵兰
东
亚欧
西
南极
考点2 七大洲
考点特训
下面四幅是大洲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1.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南极洲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2.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考点2 七大洲
③大洲分界线
考点2 七大洲
③大洲分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 亚洲和非洲
亚洲和北美洲 南美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非洲 南美洲和南极洲 北美洲和欧洲 丹麦海峡
德雷克海峡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考点2 七大洲
考点特训
1.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A.直布罗陀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士耳其海峡 D.白令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地中海
考点3 四大洋
考点3 四大洋
面积排名:太大印北
深度排名:太印大北
考点3 四大洋
考点3 四大洋
大洋名称 位置(周围大洲) 主要特征
太平洋 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五个大洲包围 跨南、北半球,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面积第五个大洲包围 跨南、 北半球,形状略呈“S” 形面积第二、深度第三
印度洋 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四个大洲包围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面积第三、深度第二
北冰洋 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大洲包围 全部在北半球,大致以北极为中心,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水温最低的大洋
考点3 四大洋
名称 主要特点
太平洋 面积最 、水体最 、岛屿最 。
大西洋 呈 型。
印度洋 大部分位于 带。
北冰洋 面积最 、纬度最 。跨经度最 、水温最 。
大
深
多
S
热
小
高
广
低
考点3 四大洋
考点特训
1.下列关于四大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四大洋彼此相通,但是被陆地分割 B.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C.大西洋是第三大洋,形状呈“S”状 D.四大洋中平均深度最浅的是北冰洋
2.俄罗斯海岸线漫长,在四大洋中不濒临的大洋只有一个,这个大洋是(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平均海拔最高、最冷、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冷、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带大陆之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形状像“S”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在东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在西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在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洲
北冰洋
非洲
大西洋
非洲
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全在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赤道穿过的大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洲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非洲、南美洲大陆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非洲、欧洲、南极洲
大西洋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全在东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冰洋的周围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积最大的岛屿——____________________
面积最大的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洋深度从深到浅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度洋
欧洲、北美洲、亚洲
格陵兰岛
阿拉伯半岛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喜洋、北冰洋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亚 洲
非 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太
平
洋
印度洋
北冰洋
1
2
3
4
5
6
7
A
A
B
C
D
欧洲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A
E
F
D
C
B
G
亚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H
I
J
K
太 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B
北冰洋
亚洲
南极洲
B
K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亚 洲
非 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大
西
洋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欧洲
1
2
3
4
5
6
7
A
A
B
C
D
大洋洲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亚 洲
非 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大
西
洋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欧洲
1
2
3
4
5
6
7
A
A
B
C
D
大洋洲
考点3 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竖版世界地图
非 洲
大洋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大
西
洋
太
平
洋
欧洲
1
2
3
4
5
6
7
A
B
C
D
北冰洋
印度洋
北美洲
亚 洲
考点3 四大洋
考点特训
读“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2)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3)七大洲中,_______洲(写数字)跨经度最广;四大洋中,_______洋(写字母)纬度最高(4)⑥⑦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②③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⑤
A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考点4 海陆变迁
1
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自然原因)
证据1: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
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
证据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
证据: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图瓦卢)
3
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
证据:在荷兰、日本及我国澳门等许多沿海国家或地区进行填海造陆,以扩大陆地面积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考点4 海陆变迁
1.下列关于沧海桑田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时期这里曾经是海洋B.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C.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我国特别行政区澳门的国际机场完全建在填海造成的陆地上,这说明( )A.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 B.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C.大陆漂移引起海陆变迁 D.板块运动引起海陆变迁
考点特训
考点5 大陆漂移
1
2
内容: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提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的魏格纳
3
海陆分布变化示意
考点5 大陆漂移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4
证据
考点5 大陆漂移
南美大陆和非洲
大陆轮廓拼合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动物的相似性
考点5 大陆漂移
5
拓展:其他证据
③人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炭
②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①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⑤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以每年5.1厘米的速度在靠近
④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正在以每年1至2厘米的速度靠近,太平洋面积正逐渐缩小
考点5 大陆漂移
考点特训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1-2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的大洋、大洲是( )A.大西洋、南美洲 B.太平洋、南美洲C.大西洋、非洲 D.太平洋、非洲2.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用以作为哪一学说的证据( )A.海底扩张学说 B.大陆漂移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宇宙爆炸学说
考点5 大陆漂移
考点特训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下图为不同时期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3-4小题。
3.表示世界海陆分布变化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4.可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B.世界大陆的形状多呈现三角形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世界七大洲的轮廓多曲折破碎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1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内部物资的运动
2
六大板块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
六
亚欧
美洲
非洲
太平洋
印度洋
南极洲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3
①澳大利亚大陆、②印度半岛、③阿拉伯半岛都属于__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是 ____________板块。
④太平洋
印度洋
①
②
③
④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4
板块的运动方式
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
板块张裂拉伸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5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①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6
板块运动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 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 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 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形成的。
落基山脉 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形成的。
日本和台湾多地震 位于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四川地区多地震 处于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相____________处。
亚欧
印度洋
碰撞挤压
南极洲
美洲
碰撞挤压
亚欧
非洲
碰撞挤压
太平洋
美洲
碰撞挤压
环太平洋
亚欧
太平洋
碰撞挤压
亚欧
印度洋
碰撞挤压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6
板块运动的影响
地中海面积 不断缩小 由于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不断____________。
马来群岛 位于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地处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红海扩张 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地带
东非大裂谷 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而成
英国地震少 英国位于____________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___
亚欧
非洲
碰撞挤压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亚欧
印度洋
太平洋
非洲
印度洋
张裂拉伸
非洲
印度洋
张裂拉伸
亚欧
稳定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地震的避灾措施
① 当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② 在高楼层:应躲到厕所等有水的地方,或躲在桌子下以及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并用软物保护头部,避免砸伤,禁止乘电梯下楼;
③ 在低楼层:应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高层建筑);
④ 准备地震的救急物资,例如饮用水、手电筒以及食物等。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考点特训
“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读下图回答下面1-2小题。
1.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 )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 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北美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2.小明根据所学的知识,对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的地理事物进行了大胆猜测,下列猜测不科学的是( )A.地中海将会逐渐缩小 B.非洲和欧洲很可能会连成一体C.阿尔卑斯山区多地震 D.阿尔卑斯山脉将不再发生变化
考点6 板块运动(重点)
考点特训
2022年6月10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先后发生5.8级、6.0级、5.2级地震。本次地震属震群型地震。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下列选项中,与此次地震形成有关的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C.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4.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5.以下躲避地震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不管在何处,都要尽量用硬物体保护头部 B.在家中,要尽快乘坐电梯逃离大楼C.在野外,要躲在山脚或陡崖下 D.在教室里,要迅速寻找安全的“生命三角区”躲避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
真题达标
PART 04
真题达标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全球共有74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也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等。图左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图右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所处的火山地震带是( )A.环非洲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环印度洋火山地震带
D.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2.火山主要分布在( )A.大洲的内部 B.板块交界地带 C.板块的内部 D.所有大洋边界3.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A.有害无利 B.有利无害 C.有害有利 D.没有影响
真题达标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北京时间2023年4月14日17时55分,印度尼西亚的某岛屿附近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6.3°S,111.20°E。左图为该岛屿所在区域,右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震中最接近( )A.苏门答腊岛 B.爪哇岛 C.加里曼丹岛 D.苏拉威西岛5.该地地震频发,是因为(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真题达标
(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500多年前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的形状为球体,下图为此次航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麦哲伦从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后到达的第一个大洲是( )A.非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亚洲7.能够充分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是( )A.陆地面积 B.赤道周长 C.山峰高度 D.海沟深度8.研究发现,大西洋的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原因可能是( )A.板块张裂运动 B.板块挤压运动 C.入海河水增多 D.沧海桑田变化
真题达标
(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下面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9.我们经常用经纬线划分半球,下面①②③④四点位于东半球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大洲,据图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依次为( )A.亚洲、非洲、欧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C.欧洲、亚洲、非洲 D.亚洲、非洲、北美洲
真题达标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自然灾害与防御主题】土耳其是地震多发的国家。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强烈地震,人员伤亡严重。图为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土耳其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国位于(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12.地震发生时,通常正确的做法有( )①在高楼,尽快乘坐电梯下楼②在室外,迅速跑到空旷场地③被困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④在室内,迅速躲到三角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真题达标
(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有“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4.肯氏兽是2亿年前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以下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动物迁徙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陆漂移
真题达标
(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至2023年4月5日,强震已致该国50399人遇难,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图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地震位于( )A.亚欧板块内部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16.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当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方法错误的是( )A.在公共场所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在家中可躲避到结实的家具附近C.在高楼内可以迅速从窗户跳下楼
D.在户外时应及时撤离到空旷场所
真题达标
(2022·辽宁葫芦岛·统考中考真题)读半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半球为(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18.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马六甲海峡 D.苏伊士运河
真题达标
(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图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9.2021年6月—2022年5月,7级及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 )A.非洲东部 B.南美洲中部 C.太平洋沿岸 D.大西洋西岸20.图中地震点位的分布特征及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活跃C.位于大洋边缘,地壳比较稳定 D.位于大陆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真题达标
(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自动气象站运行所需的能源最有可能来自( )A.水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生物能22.科考队在珠峰附近海拔5800米处,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某种植物叶片化石,现在这种植物不可能分布在海拔这样高的地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地壳发生了变动 B.气候变暖了 C.海平面上升了 D.人类活动影响
真题达标
(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月,岛国汤加境内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卫星探测显示,火山灰到达了30千米的高度,下图为汤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汤加位于( )A.东半球 B.南温带 C.低纬地区 D.大西洋24.汤加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B.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稳定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地壳活跃 D.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活跃
真题达标
25.(2022·湖南湘西·统考中考真题)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问题。
(1)A大洋的名称是 。(2)B大洲的名称是 。(3)B、C大洲的分界线是 。(4)图中①地的经纬度是 。(5)②地位于①地的 方向。
大西洋
非洲
苏伊士运河
30°W,23.5°S
东北
真题达标
26.(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代表 板块。(2)在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填序号)(3)板块①与板块⑤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 山脉。(4)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 处,此处地壳比较 (填“稳定”/“活跃”),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 。
美洲
③
喜马拉雅
交界
活跃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真题达标
27.(2022·广西贺州·统考中考真题)人类对世界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大洲是 ,该大洲与乙大洲的分界线A是 运河。(2)图中丙是 洋。(3)从南、北半球看,“水球”之称在 半球更合适,判断理由是 。
亚洲
苏伊士
太平
南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
thank you
本课结束
chen xi chu zhong di li gong zuo 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