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17 12:0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科举制的创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回顾回顾过去:
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原始社会,西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知道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因1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以有效的进行统治选拔标准考试成绩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
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
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
廷。唐太宗 唐太宗重视科举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
者,仅百分之一二。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过程1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4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
5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你来告诉我: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话,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考试类型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应试场面举子看榜图捷报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对邻国有很大影响课堂小结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课后思考练习1.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成立是在(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
2.为完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包括(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中宗 D.唐玄宗3.我国的武举是从 开始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4.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
A.进士科明算科 B.明经科明法科
C.秀才科进士科 D进士科明经科5.科举制度创立、废除的两个朝代是( )
A.隋朝、清朝 B.唐朝、清朝
C.隋朝、明朝 D.唐朝、明朝
6.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 )
A.1000多年 B.2000多年 C.1300多年 D.2500多年7.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占( )
A.百分之一二 B.百分之三
C.百分之五六 D.百分之十
8.隋朝建立以前,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A.门第的高低 B.财产的多少
C.学识的多少 D.才能的大小9.假如一位是在南北朝时期豪门大姓,比如姓王,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不买他们的账,王氏子孙要想做高官,也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另一位是春风得意,在35岁就中了进士,身份倍增,一改穷困潦倒的家境的李氏子孙,还有一位是读了一辈子书,到如今头发花白,但仍未考取任何功名的崔氏子孙。碰巧这三位都到长安大雁塔慈恩寺的题名处,看各种人在此处往来穿梭,他们都有感而发。请你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发表他们各自对科举制的看法,写出他们的对话方案:王氏:常言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如今这世道,还得让我坐上这冷板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氏:此言差矣!常言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没有这科举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氏:皇帝老儿真长策,赚得我这一生冷板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