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轴对称轴对称 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轴对称轴对称 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28 18:05:25

文档简介

课题 轴对称全章复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识别共顶点,等线段,等角的特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2)经历图形演变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发展自己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的能力. 教学重点:辨别共顶点,等线段,等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辨别共顶点,等线段,等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8 分 钟 环 节 一 各位同学,等腰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质? 追问:等边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质呢?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发现两个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会产生一对全等三 角形,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一道例题: 类型一 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1 、如图,ΔABC和ΔCDE均为等边三角形,并且点B 、C 、E在一条直线上,
6 分 钟 环 节 二 (
E
D
)连接 、交于点 , 求证:① = ; ② AE 与DC 之间的夹角为 60。. A (
.
D
.
.
O
) B C E 【分析】①两线段相等,可以联想到的证明方法一般有:一是同一三角形中 可以通过两角相等证得两线段相等;二是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证得两线段相 等;三是通过中间量的代换证得两线段相等。 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发现,线段 AE 和 DB 分属不同的三角形,可以从全等的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了此思路,可以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分 析可以证得△≌△(SAS) ,所以 = . ②充分根据①的全等,找到角等,然后根据 8 字倒角得到∠AOB=∠ACB. 【解答】 证:① △≌△(SAS) ,所以 = ; ②∵△≌△(SAS) ∴ ∠EAC=∠DBC ∵ ∠AFO=∠BFC ∴ ∠AOB=∠ACB=60° ; 【变式】 如图, △ABC 与△CDE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结 AE 与 CD ,证明: (1) AE = DC A (2) AE 与DC 之间的夹角为 60。 B C 【分析】(1)上题的全等依然成立,角等变成了等量减等量;
6 分 钟 环节三 (2)求两条线段的夹角,实际上是求两条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因此需要 将 BD 延长与 AE 相交. (1)△≌△BEA(SAS) ,所 以 = ; A . (
E
)(2) ∵△≌△(SAS) F (


AFO
=

BFC
D
)∴ ∠EAC=∠DBC ∴ ∠AOB=∠ACB=60° ; B C 图形特征总结:这个图形是由两个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构成,在相对位置变 化的同时,始终存在一对全等三角形. 请问,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什么性质呢? 答:①两直角边相等; ②顶角等于 90° , 底角等于 45° ; ③“三线合一” . 我们进一步思考,除了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上述类似的结 论呢? 类型二 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题】如图, △ADC 与△EDG 都为 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 AG 、CE ,相交 于点 H,问: (1)AG 与 CE 是否相等? (2)AG 与 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度? 解答: (1)AG =CE .理由如下: ∵∠ADG = ∠ADC+∠CDG , ∠CDE = ∠GDE+∠CDG,
3 分 钟 环 节 四 ∠ADC = ∠EDG =90° , ∴∠ADG = ∠CDE . 在△ADG 和△CDE 中, (

l
CDE

∴△
ADE
≌△
CDE
.

AG

CE
.
)(AD = CD﹐ (2) ∵△ADG≌△CDE, ∴∠DAG = ∠DCE . ∵∠COH= ∠AOD, ∴∠CHA = ∠ADC =90° . ∴AG 与 CE 之间的夹角是 90° . 总结:解题经验: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往往利用 相等边长和等角构造全等三角形. 归纳的典型特征:共顶点,等线段,顶角度数相等.体会图形变化中的不变量. 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以把这些基本结论再拓展到更一般的等腰三角 形的范围吗?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结论?
A A E / D E
(
A
) D
(
E
D
)
B C 图① B C B C 图② 图③
如果时间来得及就分析一下第 1 个,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把它作为学生课下 的思考题. 模型分析:
(
A
) (
D
) (
B
)
1 分 钟 1 分 钟 环 节 五 环 节 六 如图① , ∠BAD = ∠BAC-∠DAC, ∠CAE = ∠DAE-∠DAC . ∵∠BAC = ∠DAE =a , ∴∠BAD = ∠CAE . 在△BAD 和△CAE 中, (

l
CAE

∴△
BAD
≌△
CAE
.
)(AB = AC﹐ 方法总结:共顶点,等线段,顶角度数相等的 两个等腰三角形,在相对位置变化的同时,始终存在一对 全等三角形.
B A 小结:
E D
C
从特殊到一般. 作业: 1 、如图两个等边三角形 ΔABD 与 ΔBCE ,连结 AE 与 CD , 证明:(1)AE=CD;
D (

)(2)AE 与 DC 之间的夹角为 60 .
A (
.
) (
H
) B E
C
2 、如图,在△ABC 中,AB =CB , ∠BAC = ∠BCA , ∠ABC =90° , F 为 AB 延长线上一点,点 E 在 BC 上,且 AE =CF. (1)求证:Rt△ABE≌Rt△CBF; (2)求证:AE⊥CF; (3)若∠CAE =30° , 求∠ACF 度数. 【点睛】(1) 由“HL”可证 Rt△ABE≌Rt△CBF; (2)根据 Rt△ABE≌Rt△CBF,可以得到∠BCF= ∠BAE ,由直角三角形 的性质可得结论; (3)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得到∠ACF 的度数. 【解析】证明:(1) ∵∠ABC =90° ,
∴∠ABE = ∠CBF =90° , 在 RtΔABE 和 RtΔCBF 中, (
,
AE
=
CF
){AB = BC ∴RtΔABE≌RtΔCBF(HL); (2)如图, ∵RtΔABE≌RtΔCBF, ∴∠BCF= ∠BAE, ∵∠BCF+∠F=90° , ∴∠BAE+∠F=90° , ∴∠AHF=90° , ∴AF⊥CF; (3) ∵∠AHF=90° , ∠EAC =30° , ∴∠ACF=60°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轴对称全章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对简单图形进行基础知识梳理,能够简单应用,提升不同层次学生 在复习课中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典型例题构建本章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运用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环节 一: 复习 引入 同学们,本章我们学习了“轴对称” ,“ 画轴对称图形” ,“等 腰三角形” ,“最短路径” 的相关知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复习本章的基础知识.
(
4
) (
3
) (
B
) (
1
) (
1
) (
2
) (
3
) (
4
)
2 分 钟 4 分 钟 环 节 二 环 节 三 【例 1】 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下列甲骨文中,不是轴对称的是( ) 教师提问:请各位同学观察这四幅图,选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 选项. 继续提问:你一般怎样快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 形? 【解后反思】本题可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直接得到. 【例 2】如图,在10×10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 为 1 个单位长度,△OBC的位置如图所示. (1)画出关于 x 轴对称的图形; (2)将向左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O2B2C2,画 出△O2B2C2 . (3)请在y 轴上找一点 P ,使得 PC+PB 的值最小. y
5 5 x
C
2
– 5 – 4 – 3 – 2 – 1 O 1 2 3 4



–5
解析:
(
5
) (
4
) (
3
) (
B
) (
1
) (
1
) (
B
) (
B
) (
2
) (
3
) (
4
)
6 分 钟 环 节 四 y (
x
) (
4
) (
5
)
C
2
O2
– 5 – 4 – 3 – 2 – 1 O 1 2 3

(
2
)– 1
C2 C 1
–5
方法:一、作出每个特殊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二、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总结:坐标系中作轴对称图形,一般先根据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找出对称点,而后连线即可.点(x,y)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关 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例 3】如图 . (1)尺规作图:作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 MN 交 AC 、BC 于 点 M 、N ,连结 AN; (2)若 MC=4, ABC 的周长为 23,则 ABN 的周长是 ; (3)若 AN=BN=5 ,LC=30 ,求 ,AB 的长. (1)
8 分 钟 环 节 五 (2) ∵MN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 ∴AN=NC,AM=CM=4, ∵△ ABC 的周长为 23 ∴AB+BC+AC=23, ∴ AB + BC = 15. ∴△ ABN 的周长=AB+BN+AN=AB+BN+NC=AB+BC= 15. 方法总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般会与中点、90°角、等腰三角形一同出现, 在求三角形的周长时,要注意线段之间的转化. (3) ∵ AN = NC, ∠C = 30° A ° ● ∴ ∠ANB = 60 M ∵ AN = BN ∴ ABN 是等边三角形 B · N · C ° ∴ ∠B = 60 , ° ∴ ∠BAC = 90 ∴ 2AB = BC = BN + NC = BN + AN= 10 . ∴ AB = 5. 【例 4】如图,等腰△中, = , 点、在边上,并且 = , 求证: = . 思路 1:不做辅助线,证全等. ∵AD=AE ∴ ∠ADE=∠AED ∴ ∠ADB=∠AEC ∵AB=AC ∴ ∠B=∠C ∵AB=AC 或 AD=AE ∴ ABD ACE ∴ BD = CE.
2 分 钟 环 节 六 思路二:做辅助线,不用全等,充分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的性质. 作 AH ⊥ BC 交于 H ∵ AB = AC, AH ⊥ BC ∴ BH = HC ∵ AD = AE, AH ⊥ BC = HC EC 即 BD=EC. 方法总结:在涉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中,常用的作辅助线的 方法是作底边的高线,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实现 线段或角之间的相互转化. 小结:
1 分 钟 环 节 七 作业: 1 、如图, 已知在△ABC 中,∠B =15° , ∠C =90° ,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CB 于 M ,交 AB 于 N ,BN =12cm ,则 AC=_6cm . A
B (
N
) (
M
) C
2 、阅读下面的解答过程,然后回答问题: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为 BC 的中点,AD 平分∠BAC. 求证:AD⊥BC. 证明: ∵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AD 平分∠BAC,
∴AD⊥BC. A B D C
问: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 确,请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解:上面的证明过程不正确. 证明:如图,延长 AD 到点 E ,使 DE =DA ,连接 BE. 又∵CD =BD , ∠ADC = ∠EDB, ∴△ACD≌△EBD, ∴∠CAD = ∠BED ,AC =EB. ∵∠CAD = ∠BAD, ∴∠BED = ∠BAD, ∴AB =EB , ∴AB =AC. ∵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
∴AD⊥BC. 3 、已知:如图等边ΔABC ,D 是 AC 的中点,且 CE=CD ,DF⊥BE . 求证:BF=EF . 证明: ∵在等边ΔABC ,且 D 是 AC 的中点, ∴∠DBC∠ABC×60°=30° , ∠ACB=60° , ∵CE=CD, ∴∠CDE=∠E, ∵∠ACB=∠CDE+∠E, ∴∠E=30° , ∴∠DBC=∠E=30° , ∴BD=ED ,ΔBDE 为等腰三角形, 又∵DF⊥BE, ∴F 是 BE 的中点 ∴BF=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