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5.1浮和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5.1浮和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7 23: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浮和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沉浮现象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本课奠定认知基础和探究能力。且他们对科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为本课探索提供情感保障。在实验中,第一个实验验证物体的浮沉状态难度适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但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操作、表达能力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及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得出水中所有物体都受到浮力的结论。
4.态度责任: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难点: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提前在透明的烧杯中放置了两个乒乓球(一个乒乓球内部加了重物),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在不能直接倒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拿乒乓球的前提下,有什么简易方法可以取出杯里的球?学生说出倒水后,教师让学生猜测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当学生猜出可能两个乒乓球都浮起来时,教师向烧杯中倒水,当学生发现实际现象和猜测的不一样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浮和沉)
二、探究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教师课件出示实验材料(螺栓、吹起来的气球、玻璃球、橡皮、塑料积木、泡沫块、石块、铁夹),引导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做好记录。
《浮和沉》实验记录单(一)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把物体逐个放进水中进行观察,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3)实验完成后,把物品放回材料袋中,由小组长把材料袋放回桌洞里。
(4)最后以端正的坐姿提醒老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完成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
气球、泡沫块、塑料积木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力量让它们浮在水面上呢?你想不想感受一下?把气球放入水中,小组内成员轮流用手轻轻按压气球,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学生交流感受。学生会说出气球很难按压下去、有一个力阻碍我们把气球按下去。
教师提问:“这个力是谁给的?”
学生会说出是水给的浮力。这时候教师板书:浮力。
教师再追问学生这种力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学生说出向上。
教师再追问:“那这种力到底是怎么向上呢?斜向上还是竖直向上呢?”
然后教师出示自制教具(细线的一端固定着钩码,另一端固定着乒乓球),把它放入玻璃缸中。通过教师演示教具(向玻璃缸中加水),学生重点观察此时细线的状态,学生发现细线直直向上,教师介绍这说明乒乓球和细线受到的力是竖直向上的。教师追问如果倾斜玻璃缸,细线和乒乓球会怎样?教师通过倾斜玻璃缸,让学生观察,从而让学生发现,无论怎样倾斜,细线和乒乓球都是竖直向上的。然后板书:方向:竖直向上。再进行总结,课件出示浮力定义: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三)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现在我们知道了气球、泡沫块、塑料积木这些上浮的物体之所以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上浮的物体。那么,
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
学生猜想。
教师提问:这是一个钩码,如果把钩码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说出会沉下去。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这时教师再出示实验材料(轮轴支架、绳子两端分别系着两个钩码、一个空烧杯、水),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如何验证在水中下沉的钩码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学生汇报、师生梳理实验方案:把两端分别系着两个钩码的绳子搭在轮轴支架上,调整使左右平衡,然后向烧杯中加水,观察钩码的变化。
老师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浮和沉》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钩码开始处于平衡状态,加水后钩码( )(填“上升”或“下降”),是因为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水给它的( )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会”或者“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钩码开始处于平衡状态,加水后钩码上升,是因为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水给它的浮力(竖直向上的力),从而得出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板书:下沉的物体。
教师总结:无论是浮在水面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用到了浮力的知识,教师再进行补充介绍:救生衣、游泳圈、水上漫步球、浮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这些应用。
三、课堂小结,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制作浮沉子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有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有没有既能上浮又能下沉的物体呢?这样的物体叫浮沉子。教师课件出示浮沉子图片并现场演示浮沉子的浮和沉,并布置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
《浮和沉》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且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本节课有以下特点,在此做一下反思。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以游戏导入,让学生巧取乒乓球,当向烧杯中倒水后,学生发现实际现象和猜测的不一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自制教具,追求创新在探究浮力的方向时,借助自制教具,通过红线和乒乓球的状态很好的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突破了教学重点。在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实验中,改变了传统的钩码浸入水中测量橡皮筋长度的实验教学方式,通过定滑轮、支架、绳子、钩码、烧杯等制作了实验教具,学生通过观察钩码的状态,直观的观察到了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本实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具体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建构浮力的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探究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兴趣高涨,能积极回答问题,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参与度较高。不足:本节课对于班级内较为安静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每一次抛出问题,为节省时间,都选择了积极举手的同学来回答,忽略了班级内较为沉默的那一部分同学。同时学生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关注,督促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积极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