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3.2有趣的碰碰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3.2有趣的碰碰球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8 00: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有趣的碰碰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有趣的碰碰球》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四制)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中的内容,对应的是新课标13个学科核心概念里边的第四个学科概念《能的转换与能量守恒》,本单元是在学生对能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初中学习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打下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基础。科学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是:利用各种常见的运动情境,让学生体会能的各种形式及转化。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各种形式的能,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物体内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3~6年级,重点让学生认识能的各种形式,知道能的各种形式会发生转化;7~9年级,要让学生明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等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四制)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中的第三课时《有趣的碰碰球》。主要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并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
1.玩一玩碰碰球,有什么发现?教科书呈现了两组学生玩碰碰球的场景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玩碰碰球,根据现象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2.小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教科书呈现了两幅特写图和思维导航,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被拉起的小球及其他球运动状态的变化和能量的转移、转换。教科书还呈现了两名学生做玻璃球撞击纸片实验的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小球具有动能,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
3.生活中动能和势能转换的现象有哪些?教科书呈现了3幅场景图:瀑布水流从高处落下、小朋友玩秋千、骑自行车上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分为2课时授课。动能和势能学生虽然生活中见到过,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针对这一情况,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玻璃球击破纸片实验”提到了前面,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理解了动能和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再“玩碰碰球”,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于本节课是教材改编后新添的内容,我校新进的仪器“碰碰球”还没到位,我就在网上购置了“碰碰球”仪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还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2.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动能、势能的存在以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换现象。
3.表现出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週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
【教学学法】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准备】小黑板 碰碰球 课件 纸杯 玻璃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欣赏荡秋千。视频中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这个游戏:荡秋千。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荡秋千的?当我们荡起秋千,时高时低地荡出美丽的弧线,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秋千为什么会来回摆动?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科学课,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荡起的秋千里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究之旅!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动能和势能的意义。
1.动能和势能的意义。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的运动,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运动的保龄球能击倒球瓶冰壶比赛中运动的冰壶遇到静止的冰壶会怎么样?动能可以传递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以前我们学习物体的运动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动能。(板书)
2.回归导课问题,提出猜想。(纸杯实验)视频播放高空抛物,引发思考:为什么高空落物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准备了一次性水杯,上面有一张纸,用皮筋扎着。先把玻璃球轻轻放在纸上,纸完好无损。再将玻璃球对准杯口从高处自由落下,发现---纸破了!提问:实验中,这张纸到底是被小球的什么能量撞破的呢?谁来解释下实验现象?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并说明物体有高度就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势能。(板书)
师:通过对比观察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对比观察也是研究科学的一种方法。现在你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荡秋千的问题了吗?
(二)玩碰碰球游戏。
1.教师提出问题:动能和势能是否可以相互转换?
2.认识碰碰球。
3.学生讨论怎样去玩。
师生谈话: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玩碰碰球?怎样验证动能和势能是否可以相互转换?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既然要研究动能和势能是否相互转换,就要既观察到势能转换为动能,又观察到动能转换为势能。学生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小组补充。
(学生能想到用一个小球去撞击其他小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两个小球,三个球去撞.........让学生尽情地去玩,在玩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教师提出要求,边玩边思考以下问题(用课件展示):思维导航:
(1)拉高的小球与其他小球相比,能量有变化吗?
(2)松开手后拉高的小球有什么变化?其他的小球有什么变化?(高度、速度)
(3)被撞出的小球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总结。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归纳总结: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三)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实例。
1.教师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椰此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现家。
2.学生发言(瀑布、荡秋千、骑自行车上坡)。
三、拓展互动
同学们跳一跳,进一步感受跳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科学研究是有趣的,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有趣的碰碰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现象”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身边游戏活动中以及交通运输中发现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和游戏给学生玩,找一些视频和多媒体动画给学生看,以及讲一些科学故事给学生听,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角度来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荡秋千开始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视频介绍了类似的实验——牛顿摆,最后让学生亲自玩一玩“碰碰球”,让学生知道了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的科学观念。课堂上利用“玻璃小球把纸片击穿”来证明玻璃小球具有能量。能量的来源是小球被举高了,处于一定高度的物体具有势能。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势能逐渐转换为动能,使得小球下落产生的能量能击穿纸片。反之,上抛物体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降低,高度升高,势能增加,动能减少,动能转换为势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动能和势能转换的现象,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问题串导入,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重要。通过“碰碰球实验”让学生收获了提出有关能量转换问题的科学思维,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存在的问题:有个别学生在实验时不能做到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会深入领会教材和把握教材,根据学情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我尽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都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能认真备课,着眼细节,体现新课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