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08:54: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知识链接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作者简介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背景简介
1.论证的方式: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立论和驳论。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议论文知识
文体知识
3.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文体知识
要诀( ) 劝诫( ) 曲( )解
咬文嚼( )字 豁( )然贯通
jué
jiè

jiáo
huò
不求甚解:
开卷有益: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字词梳理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持什么态度?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整体感知
2.本文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即: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整体感知
3.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层(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三层(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第二部分(第2-8段)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意义。
研读课文
通读课文,总结文章的论证思路。
不同点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谈读书》
《不求甚解》
相同点 探讨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作用。
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回溯分析,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其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较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立论:先提出观点,再阐释说明。
驳论: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举例子,引语录,得结论。
都谈及读书态度和方法。
比较阅读
培根——哲学家——哲学著作——哲学思想——丰富深刻全面
邓拓——杂文家——夜话栏目——思想评论——平易亲切生动
比较阅读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课文主旨
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
甚解
亮观点
立论
得结论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引出处: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释新义:虚心 会意 不求甚解
举例子:普列汉诺夫、诸葛亮(反例 正例)
引语录:陆象山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板书设计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举行“好读书,会读书”宣传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介绍好的读书方法。
布置作业
(1)品读法。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如《春》。
(2)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3)摘读法、圈点法。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如毛泽东圈点《水浒传》等。
(4)寻读法。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品味。
(5)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