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识读地图、分析文献材料,从时空发展把握秦汉至明清的对外交往概况, 梳理朝贡体系这一外交体制的形成发展历程,形成民族认同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朝贡外交体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中外交往发展和朝贡体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共 25 分 钟 导 入 新 授 课 历 程 对外政策是内政的延伸,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也具有自己的特 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探究一:长城守护交通引出丝绸之路 出示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示意图,配合文献解读“ 民族关系 ”与 “对外关系 ”的差异。 引导学生理解秦汉丝绸之路开辟了陆海两 条通道的交通。 探究二:地缘政治中的秦汉吸引力与朝贡体系形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史实来结合亚洲地缘政治的特点,认识 一个统一大国周边的国家的政治理性选择。 通过分析教材“史料阅读 ”栏目中倭国朝汉的史实,理解朝贡体 系形成的地缘因素、文化因素及和平互利的性质。 探究三:朝贡体系的多样交往体制和隋唐宋元对外交往 出示文献材料,明确“朝贡体系 ”不仅包含了封贡活动,还包含 了贸易、文化等交流的内涵。 出示《唐朝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礼宾图》 梯度提问理解隋唐时期交往盛况空前背景、宋元时期的发展。
拓 展 升 华 探究四:明清时期维护朝贡体系和外交转型的困难 分析明朝朝贡体系以及朝贡体系的对外交往的特点。 分析《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引导学生理解明清以来以朝贡体 系为主的外交模式,形成了“厚往薄来 ”的特点。但也受到了《威 斯特伐利亚》条约国际法的影响。 对比中俄和中英在清朝时期的外交关系,理解中国外交转型的 困境。 拓展思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朝贡体系解体的因素。 出示:“一带一路 ”建设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 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课题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识读地图、分析文献材料,从时空发展把握秦汉至明清的边疆管理和民 族政策,借助表格梳理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凝聚历程,感悟中华民族的制度 继承和创新,民族自信与吸引力,形成民族认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教学难点:认识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与国家统一的互动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共 25 分 钟 导 入 新 授 课 历 程 解读“ 民族 ”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是 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逐步形成。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民族政 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就是各民族百川归海, 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出示地图,探究秦自战国到统一后,修筑长城御敌和设立边郡 治理的双管齐下,稳固统治。 调动学生兴趣,引发思考,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 解读概念,理解秦汉民族管理机构和职官。 出示地图和文献材料,探究汉朝民族关系出现新的发展。 1. 边郡、属国、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等治理体系更完善。 2. 汉朝对边疆民族的控管,推进了华夏认同和民族发展。 3. 汉朝治理政策的效果。 列表总结,归纳特点、影响,理解秦汉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 立和巩固阶段,民族治理推动了民族认同一体化。 过渡环节: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探究民族交融的
总 结 拓 展 升 华 形式。 出示:北魏时期修筑长城,结合所学,辩证认识民族交融形式。 过渡: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分裂之中孕育的统一,为隋唐统一奠定基 础。 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出示:唐朝地图,梳理唐朝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唐朝的国家实力是基础,形成了一种民族向心力,不需要长城 防御,也可以稳定边疆的策略,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灵活多样的 民族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过渡:宋夏金元时期周边民族政权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局部政权 割据、征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元朝再次统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梳理元朝的边疆管理制度。 出示:明长城示意图,探究清朝没有修筑长城的原因,以及明朝运 用长城进行防御的配套管理制度。 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尊重各民族的 习俗和宗教信仰;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 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 拓展思考: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趋势。 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