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礼治秩序(第一课时)
1.通读本章, 掌握人治 、 法治 、 礼治的含义及其 之间的关系。
2.精读细究, 深入理解本章的要义。
3.联系现实, 思考“ 礼治 ” 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一、明确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1.对法治的错解 。( 法治当中必然包含人的因素 。)
2. 法治中法官的作用 。( 法官的存在证明了法治离不开 人的因素 。)
3.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对人治的错解 。( 人治不是指依据 统治者个人好恶)
4.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 的规范的性质。
5.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无法无天 、 无需规律 6.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高中语文
二、概括段落要义
7.礼治社会中的礼的内容与现代标准不同
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传统( 法律与礼的区别)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为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 完成社会的任务, 社会的任务是在满嘴社会中各分子 的生活需要。
10.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11. 乡土社会重经验.偏保守。
12.举例说明乡土社会重经验, 所以乡土之人不问理由。
高中语文
二、概括段落要义
13.敬畏传统的原因
14.何谓仪式, 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5.推行礼, 依靠教化所养成的个人敬畏感, 是主动之举。
16.推行法律, 依靠特定的权力; 推行道德, 依靠社会舆论。 礼是合式的路子, 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 统的习惯。
17.礼治依靠人们主动地服膺于成规。
1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19.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高中语文
二、概括段落要义
1.解读“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的含义。
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是依靠礼治来维持运转的 。 2. 明确礼治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每个人。
礼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影响到了每个人 的言谈举止 。 在日常生活的每 一 事项中都能看到 礼治 在发挥作用, 例如给老人让道 、 让座等。
三、礼治秩序的有序
高中语文
1-5段 对中国社会日常秩序所依靠的规则 、 力量 的误解: 人治与法治, 无为而治社会秩序的评
定: 、 “ 人治 ” 与“ 法治 ” 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 法律可依据, 而在于“ 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 ”
6-19段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的内容, 礼 与传统, 礼与仪式, 礼的施行
高中语文
四、梳理逻辑脉络和层次
1. 法治其实是“ 人依法而治 ”,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 不在 “ 人 ”和“ 法 ”这两个字 上, 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
3. 当然所谓“ 无政府 ” 决不是等于“ 混乱 ”, 而是 一种 “秩序 ”, 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一种自动的秩序, 是 “无治而治 ” 的社会。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高中语文
4. 乡土社会是“ 礼治 ” 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 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高中语文
9. 依照着做就有福, 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 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10. 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1. 礼并不是靠 一 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是从教化中 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
12. 礼是合式的路子, 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 于传统的习惯。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高中语文
13.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 提。
14.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 因为礼是传统, 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 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高中语文
汉高祖五年, 刘邦已经统 一 了天下 。 但是功臣们在宴会 上, 大臣们便酗酒争功, 狂呼乱叫, 甚至于拔剑击柱 , 无奇不有, 刘邦对此很讨厌 。 叔孙通说服刘邦制定 一 套 符合今天使用的礼仪制度。
汉高帝七年, 长乐宫已经建成, 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
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 没有 一 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 失当的人 。 大典之后, 刘邦非常得意地说: “ 我今天才 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 ”
高中语文
六、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
1.礼治具有法治无法替代的作用 。 马上得天下, 但不可 马上治天下。
2.礼治利于守成, 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平稳有序地运行 。 3.礼治依靠教化, 能够长久持续地传承下去, 形成文化 传统。
六、案例分析1
高中语文
曹州人於令仪家道颇为富足 。 有天晚上, 一名小偷侵入 他家中行窃, 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 发现原来是 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得知其偷盗皆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 便给其十千 钱, 令其衣食无忧了 。 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 於令 仪又叫住他, 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 但於令仪对他说: “ 你如此的贫困, 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 恐怕会引起巡 逻人员的盘查 。 ”於是将小偷留下, 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 后来终於成了良民。
高中语文
六、案例分析2
案例分析:
1. 教化重于惩戒: 激发人的向善上进之心
2. 礼治重于法治: 对相邻犯错, 并未得理不饶人 。 乡土 社会中的邻里关系, 重礼治的施行。
六、案例分析2
高中语文
七、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
乡土社会—— 注重传统和教化——依礼而“ 自 ” 治
现代社会—— 注重责权和强制——依法而“ 他 ” 治
1 礼治秩序
2 法 治秩序
高中语文
结合12段, 思考“ 不必讲学理 ” 的思维方式的危害 。 缺 乏探究精神, 缺乏科学精神, 导致浅薄的实用主义大行 其道, 而讲究真理 、 崇尚科学的现代意识始终未能占据 社会主导, 这是导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未能产生于华夏 文明之中的重要原因。
八、探讨礼治秩序的优劣
高中语文
拓展关联: 思考礼治秩序与乡土社会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 乡土社会, 世代定居, 人员流动小, 人员相对稳定, 加之 看重家族存续, 人际关系遵照差序格局进行安排, 因此要 想维持社会秩序平稳有序, 就必须考虑到每个以自我为中 心的差序格局所扩散开去的波浪彼此相撞时, 如何避免激 起过大的震荡与浪花, 这就需要借助礼治这 一 广受认可的 行为规范, 从而消解掉人与人 、 家与家 、 家族与家族 、 村 落与村落之间的矛盾, 让社会秩序得以维系。
高中语文
九、拓展关联
礼治, 维系着乡土中国的日常运转, 浸润到了每个人的衣 食起居 、 一 言 一行, 归根到底, 都是源自我们中文化传统 对礼的崇尚与遵奉 。 今天我们学习礼治, 其实是为了更好 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源流, 更好地理解隐藏着礼治基因的中 国社会运转规则, 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
十、本章总结
高中语文
1 、 校园秩序 、 班级秩序, 应该靠礼治还是法治? 为什么? 2 、 今天我们大力推进法治建设, 中国正在走向 一 个更强大 的法治社会, 那么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了解 、 去依靠 已延绵数千年的“ 礼治 ”?
提示: 围绕人治 、 法治 、 礼治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 、 长短, 思考它们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十一、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