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
理解其性质及意义
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阅读,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的背景、性质、评价;
2.阅读课本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3.阅读材料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
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1、背景:①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赔款,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
③思想:维新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宣传伸民权、设议院,主张君主立宪思想,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一、任务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理解戊戌维新运动背景
2、过程:(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①序幕:1895“公车上书”
②标志:1898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③失败:1898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是“士人”首次作为政治力量推行的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一、任务2: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并理解理解局限性
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
3、失败的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②守旧势力仍很强大;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一、任务3: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理解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国闻报》何为而设也 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 ——严复:《国闻报》发刊词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意义:
①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一定程度的思想启蒙;
②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③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T1)
一、任务4: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1894年冬,康有为撰写《书余莲珊〈尊小学斋集〉后》一文,文中表明了他主动向当时江南颇具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新兴绅商群体接近、迎合的意向,意图取得其经济和政治支持,此举被学界认为是康有为为拉近双方关系而抛出的“投名状”。这表明当时( )
A.维新派社会基础薄弱
B.维新思潮成为社会潮流
C.康有为等人急于求成
D.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学习目标巩固1
A
二、任务1: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
梳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性质、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4、失败原因: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
材料: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5、评价:
(1)积极性: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殖民地)
(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T2)
材料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二: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二、任务2:阅读材料,理解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2.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指导思想不科学
B.革命的任务不明确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学习目标巩固2
A
1、背景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廊坊大捷
八国联军处死被俘的义和团
三、任务1:结合课本、阅读材料,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2、过程:八国联军的罪行
八国联军监斩中国官员
占领紫禁城
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 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三、任务2:阅读图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3、签订《辛丑条约》
三、任务3:阅读材料,知道《辛丑条约》的概况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赔款
划界
驻军
双禁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三、任务3:阅读书本105页内容,归纳概括《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4、东南互保的评价:
① 客观上保证南方安定;
② 昭示中央权威式微和地方势力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T3)
三、任务4:阅读地图和材料,理解东南互保的内涵
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P114学习拓展
3.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海道员余联沅等人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下表是章程的部分内容,该章程的出台反映出( )
A.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地方督抚势力的高涨
C.清朝地方官员不谙时务 D.南北之间权力的对峙
学习目标巩固3
B
条款 内容
1 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3 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湖广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体认真保护。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9 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03
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02
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0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4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以华治华
总结:清朝前期列强的侵华方式转变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的变法强国——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的革命救国——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