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知识回顾
研学之旅
第二站:
甘肃敦煌
学习目标 Objectives
0 1
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0 3
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野外如何根据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判断风向,掌握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
02
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提升综合思维。
走进敦煌
敦煌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敦煌地理位置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情境1: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俗称敦煌雅丹魔鬼城,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内,其西南为库姆塔格沙漠,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每当风起,飞沙走石,气流在怪石山匠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利的声音,如同鬼哭神嚎。
探究1:结合视频和材料,说说魔鬼城里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分析该地貌形成过程中风力是如何作用于地表物质的?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探究1:结合视频和材料,说说魔鬼城里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分析该地貌形成过程中风力是如何作用于地表物质的?
地貌类型:风蚀地貌
该地常年多大风天气,地表物质疏松,风吹过地面带走地表沙粒以及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表物体的破坏,形成千姿百态的风蚀地貌。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类型
吹蚀作用(吹走细颗粒物)
磨蚀作用(沙粒的冲击、摩擦作用)
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互相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着的。
风蚀作用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探究2:进入魔鬼城,可以看到各种造型独特的地貌景观,如下图所示。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图b
图c
图 a
图d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探究2:进入魔鬼城,可以看到各种造型独特的地貌景观,如下图所示。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序号 地貌名称 形态特征
a
b
c
d
风蚀蘑菇
上部大、下部小,形如“蘑菇”状
风蚀柱
孤立的柱状岩石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呈现蜂窝状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称为风蚀柱。
风 蚀 柱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 蚀 蘑 菇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探究3:结合表1,说明风蚀蘑菇为何
“头大身小”?
材料: 表1 不同高度气流层内搬运的沙量 高度/cm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沙量/% 76.7 8.1 4.9 3.5 2.7 2.3 1.8
原因 :
①接近地表部分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②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 蚀 壁 龛
任务一:去魔鬼城认识风蚀地貌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风向伸展。
风 蚀 洼 地
拓展——雅丹地貌的形成
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旱裂开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形成垄槽地形。垄、槽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风 蚀 沟 槽
垄脊
沟槽
西北—东南走向
若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试推断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
拓展——雅丹地貌的形成
经长期风蚀作用后,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
风 蚀 残 丘
拓展——雅丹地貌的形成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随堂练习
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随堂练习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叙述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情境2: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它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探究4:请说出鸣沙山地貌类型,并说出导致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的主要外力作用。
风积地貌,风力搬运和风力沉积作用
图2 鸣沙山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
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类型:
各种形式的沙丘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情境3: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在风向比较稳定的地区,风沙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部的流沙在背风坡处不断堆积,沙粒沿背风坡下滑落入洼地,再被空气涡流吹向沙丘两侧堆积,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鸣沙山的新月沙丘是进行滑沙(乘坐滑板从高高的沙山顶自然下滑)运动的好去处。
图3 新月形沙丘
图4 滑沙运动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情境3: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在风向比较稳定的地区,风沙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部的流沙在背风坡处不断堆积,沙粒沿背风坡下滑落入洼地,再被空气涡流吹向沙丘两侧堆积,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鸣沙山的新月沙丘是进行滑沙(乘坐滑板从高高的沙山顶自然下滑)运动的好去处。
探究5:结合材料及沙丘形态推测当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图3 新月形沙丘
图4 滑沙运动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探究5:结合材料及沙丘形态推测当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判断理由:西侧为凸坡,坡度缓,为迎风坡。
主导风向:偏西风
图3 新月形沙丘
图4 滑沙运动
探究6:思考在鸣沙山新月形沙丘上应如何选择下滑线路。
下滑线路应选在背风坡一侧,因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游客乘坐滑板可以自然下滑。但是为了安全,应避免在坡度太陡的地方滑下,防止速度太快而发生事故。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特点:
迎风坡坡形微凸、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
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任务二:去鸣沙山认识风积地貌
由很多新月形沙丘连成一起的沙丘链。说一说我国西北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朝什么方向延伸?
延伸方向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盛行风向垂直,故西北地区沙丘链多朝 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活动探究:
请思考,沙丘是否只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丹娘沙丘
总结
沙丘的发育和形成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
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
一般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地表物质(沙源供应):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
沙漠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
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活动探究:
情境4:
黄土高原的形成也属于风成地貌。我国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风中携带的大量沙尘沉积,形成了现在的黄土层。高原上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
探究7:结合材料分析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风力搬运的分选性,随着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任务三: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堆积
(新月形)沙丘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侵蚀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4.若上图为准噶尔盆地景观图,这里的小土墩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任务四:课堂检测
C
5. 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镜头朝正北方向拍摄的新月形沙丘照片。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 )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任务四:课堂检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