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电路探秘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2分)某同学在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时,需要测出灯L1两端的电压,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B.C.D.
2.(2分)干燥的冬季,汽车在长途行驶的过程中车身会带上电荷。为了避免人触摸车门时因放电而带来的不适感,人们通常会在车尾安装一条与大地相接触的静电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身带电荷,是摩擦起电现象
B.车身会带上电荷,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C.若车身带正电荷,说明车身得到了电子
D.若车身带负电荷,则电流从车身流向大地
3.(2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阻R2的阻值为10Ω,合开关S1、S2,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A,A2的示数为0.3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5V
B.电阻R1的阻值为15Ω
C.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5A
D.若断开开关S2,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
4.(2分)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琥珀经摩擦创生了电子 B.碎草被吸引是因为碎草带电
C.琥珀吸引碎草是静电现象 D.摩擦后琥珀和碎草带同种电荷
5.(2分)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个电流表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A1和A2中的电流分别为( )
A.0.25A,1.25A B.1.25A,0.25A
C.0.3A,1.5A D.1.5A,0.3A
6.(2分)电吹风消耗电能的器件主要有电动机()和电热丝(R)。其中只闭合S1吹冷风,S1、S2均闭合吹热风。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B.C.D.
7.(2分)小波在测量并联电路的电流时,用电流表的不同量程先后测出1、2位置的电流,其电流表示数分别对应图甲、图乙,则通过L2的电流为( )
A.0.64A B.0.8A C.1.6A D.1.76A
8.(2分)小科利用如图电路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电路是为了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B.实验中应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C.实验测得的数据关系是UAC=UAB+UBC
D.若BC间无电压表,测BC间电压时只需将A点改接到C点即可
9.(2分)小红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R的电阻大于导体L的电阻
B.若把R和L串联,电路电流为0.1安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15欧
C.若把R和L并联,电源电压为2伏时,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5安
D.导体R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10.(2分)指纹锁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锁具,通过“指纹”开关S1或者“密码”开关S2都能启动电动机运转,打开门锁。下列控侧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B.C.D.
11.(2分)用一张毛皮先后摩擦两只相同的气球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后,两气球带了异种电荷
B.摩擦后,两气球带了同种电荷
C.摩擦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电
D.两只气球所带的电子数小于毛皮所带正电荷数
12.(2分)右图说法正确的是( )
A.R1与R2并联 B.V1测电源电压
C.V2测R1两端电压 D.V3测R2两端电压
13.(2分)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电阻为R。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则其电阻变为( )
A.0.5R B.R C.2R D.4R
14.(2分)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发现两灯都不亮,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则故障是( )
A.L1短路 B.L1开路 C.L2短路 D.L2开路
15.(2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与电路图相对应的是( )
A.B.C.D.
(2分)如图为小明在科技馆中接触静电金属球后的现象。下列泡沫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
A.B.C.D.
17.(2分)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闭合开关,观察到L1比L2亮,则1、2、3三处的电流大小情况为( )
A.I1>l2>I3 B.I1=l2=I3 C.I118.(2分)如图所示,电池因长度太短不能接触电池盒两端金属片,无法对外供电。此时,只需在空隙处塞入一些填充物便能解决问题。该填充物可以是( )
A.锡箔纸 B.干纸巾 C.塑料块 D.橡皮擦
19.(2分)如图所示为电力工人随身携带的电工箱,箱内的下列物品中属于导体的是( )
A.金属刀片 B.塑料空心手柄
C.橡胶保护套 D.电工胶带
20.(2分)如图所示的小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此时,该小孩头发上一定都带了(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正电荷 D.负电荷
二、填空题(共7题;共34分)
21.(4分)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将铁片和铜片插入柠檬制成”水果电池”,并与电压表连接在一起,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
(1)(2分)图甲中水果电池为电路提供 。
(2)(2分)如图乙所示为发光二极管,接入时电流只能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流入才能发光,要使二极管发光,应将二极管的正极和金属片 (填”铁片”或”铜片”)相连。
22.(4分)将铜片和锌片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就成了一个自制电池。用导线将电压表、铜片、锌片相连,结果如图所示,电压表示数为 V,铜片是电池的 极。
23.(4分)如图为甲、乙两电器元件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图。
(1)(2分)随着电流增大,甲元件的电阻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2分)当将甲、乙两元件并联在6V电源电压下,则电路中总电流为 A。
24.(4分)如图为我市2022年11月底发生的雷电现象,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云层和空气摩擦带电的实质是 (选填“产生了新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
25.(6分)小科利用一杯水、铅笔和电池连接成如图装置,进行了电解水的实验。接通电源后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在老师的建议下向水中加入了少量白醋后,顺利完成了实验。
(1)(2分)加入白醋的目的是 。
(2)(2分)与电源 极相连的笔芯产生更多的气泡。
(3)(2分)铅笔芯能作为电极,说明铅笔芯 (选填“是”或“不是”)导体。
26.(6分)电阻R1和R2的I-U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则R1的阻值为 Ω;若两个电阻串联后,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3A时,电源电压是 V;若这两个电阻并联后接在3伏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为 A。
27.(6分)小乐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图中A为锰铜合金线,B,C,D为镍铬合金线,S表示横截面积。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小乐应选择其中 两根合金线分别进行实验。若实验中只用锰铜合金线,可以探究导体电阻跟 的关系(选填”长度”“横截面积”或”材料”)。实验会发现B和C两根合金线的电阻大小关系是RB RC(选填”大于”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45分)
28.(9分)为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小明开展相关实验。器材有:电源(恒为6V)、滑动变阻器(1A,50Ω)、电压表、电流表(0~0.6A)、电阻(5Ω、10Ω、20Ω、25Ω各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1)(3分)根据电路图甲连接实物图乙(要求滑片在最左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最大);
(2)(3分)接入5Ω电阻,闭合开关,再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达到设定值,读出电流大小。依次更换不同电阻重复实验,得到数据如下表,其中电流读数有错误的组别是 。
组别 1 2 3 4
电阻/Ω 5 10 20 25
电流/A 0.5 0.25 0.20 0.1
(3)(3分)实验结束后,为了得到更加可靠的普遍规律,小明又找来一个40Ω的电阻接入电路,但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示数达到第二问中的设定值,以下方法中可以实现上述要求的是 。
A.换用60Ω的滑动变阻器 B.换用30Ω的滑动变阻器
C.换用5V的电源 D.换用9V的电源
29.(12分)小科用“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R的阻值。
(1)(3分)根据图甲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的实物图补充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滑动时它的电阻增大、电压表选择合适的量程。
(2)(3分)电压表的示数为1.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可算出电阻R的阻值为 Ω。
(3)(3分)他接着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出多组电压和电流的值,算出对应的电阻值及电阻的平均值。计算电阻的平均值的目的是 。
(4)(3分)测出电阻R的阻值后,小科还对标有2.5V的小灯泡的电阻进行了测量,他测量了多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2.5 2.1 1.7 0.9 0.1
电流I/A 0.28 0.26 0.24 0.19 0.05
电阻R/Ω 8.93 8.08 7.08 4.74 2.00
小灯泡亮度 亮度越来越暗
小科发现5次测量的电阻值相差较大,和其他小组交流发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减小而减小,亮度也变暗。同学们认为这种情况不是误差造成的,而是小灯泡电阻受 影响。
30.(12分)小浔为了比较萝卜、土豆、番薯的导电能力,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长方条,分别接在如图甲电路A、B间。
(1)(3分)该实验探究目的类似课本中“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 的关系”;
(2)(6分)实验设计中,小浔想通过观察比较 来比较三者导电能力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3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浔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他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电波感应器(如图乙所示),能向物体发射电波,并根据物体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来判断物体的导电能力,物体对电波反射越弱,则导电能力越强。若向萝卜、土豆、番薯发射相同强度的电波,反射回来的电波结果如下表(+号越多电波越强),则萝卜、土豆、番薯中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
实验材料 感应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
萝卜 ++++
土豆 +++++++
番薯 ++
31.(12分)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小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图2
实验序号 IA/A IB/A IC/A
1 0.46 0.18 0.28
2 0.36 0.20 0.16
3 0.7 0.32 0.38
(1)(3分)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2)(3分)根据图1连接实物图,电流表测量L1的电流。(画在答题纸上)
(3)(3分)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 (写出关系式,用IA 、IB、IC表示);
(4)(3分)小华在某次实验时,测得C处电流IC为0.30 A,观察到A处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则A处电流大小为 A。
四、解答题(共4题;共41分)
32.(10分)如图A4-6-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30 V,电阻R1为15 Ω。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5 A。求:
(1)(5分)通过电阻R1的电流。
(2)(5分)电阻R2的阻值。
33.(10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 V,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6 A和9 V。求R1和R2的阻值。
34.(10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10V,电阻R1为5Ω。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5A。求:
(1)(5分)通过电阻R1的电流。
(2)(5分)电阻R2的阻值。
35.(11分)如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图,已知定值电阻R0=30Ω,电源电压9V恒定不变,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改写电压表(量程为0~3V)的表盘数值后可直接读出所称物体的质量,托盘质量忽略不计。
(1)(4分)当托盘内物体的质量是50kg时,通过电路的电流是多少?
(2)(5分)该电子秤的最大称量值是多少千克?
(3)(2分)保持电子秤结构和电压表量程不变,若想增大其称量范围,可采取的改进方法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B2.A3.B4.C5.C6.D7.B8.D9.B10D
11.B12.D13.D14.B15.C16.D17.B18.A19.A20.A
21.(1)电压(2)铜片
22.0.6;正
23.(1)不变(2)0.8A
24.异种;电荷发生了转移
25.(1)增强水的导电性(2)负(3)是
26.5;4;1.2
27.BC;长度;大于
28.(1)
(2)3
(3)A;C
29.(1)
(2)5(3)(为了)减小误差4)温度
30.(1)材料(物质种类)(2)小灯泡的亮暗程度;转换法(3)番薯
31.(1)断开
(2)
(3)IA=IB+IC
(4)0.8
32.(1)解:由电路图可知,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2 A。
(2)解: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I1=2.5 A-2 A=0.5 A,则电阻R2的阻值:R2===60 Ω
33.解: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R2的阻值: R2===15 Ω。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分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R1两端的电压:U1=U-U2=12 V-9 V=3 V, R1的阻值:R1===5 Ω
34.(1)解: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 =10v/5Ω=2A。
(2)解: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I1=2.5 A-2 A=0.5 A
电阻R2的阻值:R2= =10v/0.5A=20 Ω
35.(1)解:F=G=mg=50kg×10N/kg=500N(1分)由乙图可知R=150Ω
由于R3和R串联,R总=R+R3=150Ω+30Ω=180Ω
I= =0.05A
(2)解:因为电压表的量程为0~3V,所以当R0两端的电压为3V时,
电路中的电流为I0= =0.1A
电路的总电阻为R总'= =90Ω
压力传感器的电阻R=R总'-R=90Ω-30Ω=60Ω
由乙图可知,当R=60Ω时,F=950N
则电子称的最大称量为m= =95kg
(3)减小电源电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