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5: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好的故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想一想
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好的梦境。
1.这个故事是怎样的?作者用了哪三个词语来形容它?
2.读完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幽雅、有趣)
总——分——总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照应开头
昏暗
朦胧、清楚
昏暗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自读要求
  (1)“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运用勾画批注的方法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思考:
1.作者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2.昏暗的灯,昏沉的夜象征什么呢?
年味还没消散,作者却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昏暗
昏沉
这里“昏暗的灯”和“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的眼睛发痛了。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
读一读
默读要求
(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
(2)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概括这一印象的词语。
品读感受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美丽
幽雅
有趣
像一天云锦
万颗奔星似的
“好的故事”指的是梦境,这梦境是美丽,优雅,有趣的。
品读感受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梦境中的好故事充满生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梦境中的好故事有趣、神奇。
  “梦境”和“昏沉的夜”代表作者的心中的理想和当时的黑暗现实。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品读感受
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合作探究
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做“好的故事”?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我们知道,“故事”总是已发生了的、过去了的、甚至是不可复得的。这里用“故事”不用“图画”,就暗寓着作者对这幅美丽的图画的追忆、珍惜、依恋的感情。
合作探究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在第10段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合作探究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作为转折复句,重点落在“但”字上。夜是虽然依旧昏沉的,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可见作者对此是恋恋不忘的,是依旧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之,即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
好的
故事
眼前实景: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梦幻景象——朦胧、清楚
回到现实: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之情
《好的故事》是鲁迅描写梦境的文章,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前社会的迷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憧憬。
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眬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决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鲁迅的《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选自鲁迅《野草》
表示叹息
游移不定,不知往哪里走
没有别的。已,这里表示确定语气
扩展阅读
文中不乐意的“天堂”“地狱”“黄金世界”“你”指的是旧中国黑暗的现状,鲁迅不愿再跟随;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反映着鲁迅内心对美好未来与黑暗现实的矛盾。
扩展阅读
《影的告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扩展阅读
对比《影的告别》与《好的故事》的语言,你觉得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鲁迅善于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刻含义,寄托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影的告别》文章大多语言较为尖锐犀利,而《好的故事》一文言辞则较为优美,富有诗化美
读一读
借助资料的类型
◇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
◇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
◇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或注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