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1:17:31

文档简介

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4 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 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 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 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 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 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 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 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 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 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 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 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 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 19 个教育领 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
+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 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 亿在校学生和 1844.37 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 联网接入率达到 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 2800 万台。
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 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 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 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 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 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 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 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准确。
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
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 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 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 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 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 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 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 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 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 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 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 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关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
B.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 C.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
们并不遥远。
D.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
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
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
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 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 豆计划”, 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
就业脱贫。
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 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
C.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
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 10 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 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 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
的海岛教育。
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4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5~8 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瓯海”“仙岩”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
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 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 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 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 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 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 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 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 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 历史就是传奇。谢安 40 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 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 意愿。
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 7 万兵力 打败符坚的 15 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 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淝水一战,谢安名垂 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 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 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 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 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 才大略;谢灵运视山水为画,迷恋其中,孤高自负,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 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 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 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 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 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 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 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 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 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 40 多岁出仕, 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终于 49 岁。“大必笼天海”, 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 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
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
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 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 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 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 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 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 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选自《光明日报》)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 起写作的冲动。
B. 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突出,得益于优美山水的熏染,被后世李白、杜甫等名家推崇,
光耀永存。
C. 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 山水诗的鼻祖。
D. 文章最后二段写弘一法师的诗文建树,说明法师对永嘉山水的留恋,同时丰富了文章
的文化内涵。
6. 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运用神话传说增 添了传奇色彩。
B. 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却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
与山水关系之密切。
C. 文章中提到朱自清的《绿》,说明朱先生的水平之高使作者无法下笔,只好说点闲话, 从而引起下文。
D. 文章从引用传说和诗文,到叙述名人在此山水间的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8. 本文标题为“山水间”,却撇开山水景色不写而“说点儿闲话”,是否文不对题?请说明 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材料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 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 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 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 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 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 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 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 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 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 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 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 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 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注释]错,同“措”。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9.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10.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克已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 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 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的两个“事” 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 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 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
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
“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1.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
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
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
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 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2.翻译划线句子。(10 分)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 分)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5 分)
13.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樵者
【唐】崔涂
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 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渔樵”本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活方式,比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它代表了 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和淡泊洒脱的人生境界,在诗文中常成为隐者的象征。
B.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的布置。衡扉,简陋的房屋。从颈联中可以看出樵者 生活清苦,“独醉”中透着近似“新停浊酒杯”的“潦倒”之意。
C.本诗尾联与“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类同,但 用意不同。本诗更强调山中遇仙的情节而非刘诗中的人事沧桑之感。
D.本诗语言自然朴质,但余韵悠悠;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又流露出作者对 樵者的赞赏与向往。
15.“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表达了什么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 的“ , ”。
(2)《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献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 子是“ ”。
( 5 ) 有 人 说 《 无 衣 》 这 首 诗 的 语 言 有 强 烈 的 动 作 性 , 主 要 表 现 在 “ 修 我 戈 矛、 、 ”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 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文贵在真,牛跟道先生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可阻挡的真情,这是矫情泛滥的当今文 坛 (1) 的因子。他写人记事,心系桑梓,将山川风物、民俗人情尽展笔端。先生的 笔底所展现的,大都是凡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郁,如《人生》等作品,既体现出作者在物 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也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 在阳光下清晰呈现。
文学,让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甚至有些 (2) 的思想变得具体实在,精神得以 弘扬广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业余作家,作为一名恪守做人本分的农家子弟,先生
在用心写作。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走近他。一个怀
揣平常心和美好情怀面对精彩生活的人,他生活的每一天也必然是 (3) 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D.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0,21 小题。
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先受到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 系统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从而引发呼吸道疾患。相比 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气温① ,例如病毒性感冒的流行等,需注意个人防护。 古语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秋季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
暴食,② ,功能紊乱,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 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深秋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 皮肤干裂等症状。③ ,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 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这点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1. 简要解说文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②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纪德《人间食粮》
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
④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B (3分)
B (3分)
C (3分)
(4分)“人工智能+教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具有真正的价值;“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 (3分)
6. B (3分)
7. (6分)①使用对比手法,指出山水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凸显山水的灵性;②句式整洁又错落有致,给人美感。
8. (6分)①本文主要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意在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②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9. B (3分)
10. A (3分)
11. C (3分)
12.(10分)
(1)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关键词:平地、覆、篑。)
(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关键词:笔、削、赞。)
13.(3分)(1)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2)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3)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14.B (3分)
15.(6分) ①拟人手法,在溪风的吹拂下回家,写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浪漫。②恪守清贫,对宁静闲适的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16.(8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在止于至善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4)月照花林皆似霰
(5)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17.(3分)
(1)不可或缺(必不可少)(难能可贵、弥足珍贵也可)
(2)虚无缥缈(捉摸不定、难以捉摸、变幻莫测也可)
(3)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多姿多彩也可)
18. D (3分)
19. (4分) ①动宾搭配不当,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②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
20. (6分)
①最适合各种病菌传播
②致使肠胃负担加重
③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
21. (4分) ①引用古语,增强文本内容的说服力,易于人们接受。②押韵。两句古语都押“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易于记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