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规律、特点及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
三、教学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首先,在导入环节,进行演示实验,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蜡烛,然后向杯中倒水,让学生观察蜡烛在水中“燃烧”现象,并提问学生其中原因,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入本节课课题。
【意图:我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后面做好铺垫。】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讲授平面镜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平面镜的成像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时的情景,进而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后,物与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提问学生: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较像的大小,学生根据问题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然后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纸,刻度尺,铅笔。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验步骤,让多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到大致方案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观察像在镜前还是镜后;再将另一个棋子B放到镜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进行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实验结论,解释虚像的定义,进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解释导入时小实验的疑问。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之后进行纠正补充。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画出用对称法画出字幕“B”,“F”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布置的作业为让学生课后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图:总结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本节课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布置作业可以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