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第6课 春秋争霸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第6课 春秋争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18 19:18:38

文档简介

第6课 春秋争霸
设计制作:陈代富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
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 “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教学后记】
课件55张PPT。第3课 春秋争霸■“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
■晋楚争霸
■吴越争霸
■课堂小结第6课 春秋争霸设计制作:陈代富春秋战车(想象画)导入 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春秋方阵、圆阵示意图导入“春秋五霸”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形势图郑庄公雕像 郑国国君郑庄公(前757—前701年)对周桓王傲慢无理,周桓王亲率军队讨伐郑国,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周桓王的肩膀也中了一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为了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互相连年征战。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所绘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曹沫挟持齐桓公,要求他归还鲁国国土的事。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情况。 在战争过程中,先后有5个国君成为一方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齐桓公画像晋文公雕像楚庄王雕像吴王阖闾画像越王勾践画像春秋列国形势图返 回返 回齐桓公首霸管仲像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后,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团结各诸侯国,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侵扰,在南方阻止了楚国的北进。春秋列国形势图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会盟台(遗址在河南省民权县城东的黄河故道北岸),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葵丘会盟台 陈侯方壶是春秋时期陈国诸侯为其母亲制造的礼器。陈国灭亡后,此器后为齐国贵族所得,1963年在齐国贵族墓中出土。返 回返 回晋楚争霸晋文公征战想像画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晋国和楚国开始争夺中原的霸权。城濮之战形势图(前632年)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楚军战败。 城濮之战后,(前632年)晋文公两次召集诸侯会盟(会盟地点分别在践土—今河南荥阳、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周王赶来参加,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死后,晋国和楚国继续争夺中原的霸权。(公元前597年)楚晋军队在邲(今河南荥阳北)进行决战,晋军大败。各国诸侯纷纷归附楚国。楚庄王成为新的霸主。铜雕《楚庄王出征》春秋列国形势图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楚国制。王子午是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85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此鼎反映了春秋时期楚、晋两国争霸的历史。 王子午鼎(附匕)吴越争霸春秋列国形势图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加强军队,建设城郭,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国力大大加强。阖闾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直捣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西北)。 无锡市锡山区胡埭镇和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交界处,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吴都阖闾城。图为古城墙遗址。孙武《孙子兵法》竹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 吴王夫差即位后,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向夫差俯首称臣。吴王夫差矛 错金铭文 “吴王夫差自乍用鈼 ”( “鈼 ”即矛 )吴王夫差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雕塑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勾践趁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的时候袭击吴国。夫差回救,战败自杀。
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新的霸主。 鸟篆铭文 “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鸠浅”即“勾践”,“乍”即“作”) 配儿勾鑃 ,吴国专用于宴客典礼的乐器。越国灭吴后,此器归越国。  越王台位于绍兴市区卧龙山南坡,处于越国范蠡所筑之小城内,为当时越王勾践宫室集中之地。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太守汪纲于原址兴建越王台。抗日战争时被日寇飞机炸毁,1980年按原貌重建。返 回返 回1.周平王东迁的时间及都城
2.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3.春秋五霸春秋五霸1.管仲改革
2.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
3.葵丘会盟与齐桓公称霸齐桓公首霸1.晋楚城濮大战与晋文公称霸
2.楚庄王称霸晋楚争霸课堂小结1.吴王改革与吴王称霸
2.越王勾践恢复和发展国力
3.越王称霸吴越争霸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成语寓意:距今约4000年前,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被迫搬到高地生活。禹的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舜将他杀死,改以鲧子禹继续治水。为了将洪水治服,禹在外奔波了十三年(一说九年),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去看一看。后来禹治水获得了成功,舜便把帝位传给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反映了一种公而忘私、全身心工作的精神,为后世人们所赞颂。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
成语寓意:公元前636年,在晋国内乱中被迫出亡的晋公子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隆重接待,当面问他:“你以后如果能够回到晋国,应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我能托您的福返回晋国,那么晋楚两国若发生战争而在中原相遇的话,我将后退三舍(九十里)。”后来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避)之”,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个成语,原来是指待人以礼,后来表示对人让步或回避,不敢与之争斗。问鼎中原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洛阳),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成语寓意:楚庄王为讨伐入侵的戎人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是不应该询问的。”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当时,鼎代表国家权力。后来人们便用“问鼎”表示图谋夺取政权的意思。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寓意:越王勾践被夫差战败,囚禁在吴国。勾践在吴三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回国后,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他在室内挂了一个苦胆。吃饭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后来越国终于强大起来,灭掉了吴国。“卧薪尝胆”常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成语寓意: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我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伏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他沉吟了一会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齐国也重新强大起来。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却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寓意:春秋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亲自领兵迎战。这时,有个叫曹刿的人主动要求跟庄公一起作战。当齐鲁两军在战场上摆好阵势后,齐军击鼓进攻,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迎战,但两次都被曹刿拦住。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擂鼓进军,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曹刿获胜的原因。曹刿说:“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时勇气最足,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完全衰竭了,而我军却是第一次击鼓,勇气最足,所以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这句话被人比喻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不要拖拖拉拉,以致疲沓失败。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寓意: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侵犯北燕。北燕来齐国告急。齐桓公率军联合燕军讨伐孤竹国,在归途中迷路。管仲提出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前面走,也许能走出迷路。齐桓公于是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齐、燕大军走出迷谷。后来人们便用“老马识途”比喻年龄大又有经验的人对事情常常比较熟悉,知道如何做好。学习测评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B 说明王权衰微,周王已不能控制和指挥诸侯,而强大的诸侯已实际上取代周王,发号施令,控制和指挥其他各诸侯国。史海拾贝《春秋》与春秋时期《春秋》书影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