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跳读课文,筛选指定信息;并通过品读词句、交流讨论,读出言外之意。
(二)学生在学习《故乡》(鲁迅)叙事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进一步强化文体思维意识。
(三)通过对主人公约瑟夫的分析,感受人性的善良、美好;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挖掘,体悟莫泊桑“(对拜金主义)批判的精神、(对底层人民)悲悯的情怀”。
(四)教师指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开阔文化视野,并进一步获得小说作品解读经验;感受理解文字之美、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文本中从容行走,从情节、形象、语言、主题等角度解读文本,全视角理解文章,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359个精彩故事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那莫泊桑讲故事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的叔叔于勒》。
请大家看题目,“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1.引入“叙述视角”概念
[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呢?
二、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
任务1.请大家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全家唯一的希望 5段
全家的恐怖 5段------(坏蛋、流氓、无赖)6段
分文不值的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8段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12段
这个小子 31段
这个家伙 32段
这个贼 那个讨饭的 38段
这个流氓 46段
任务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类, 看一看,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要求:请按时间顺序说。
情况 态度
占钱……………赶
有钱 赔钱…… 盼 赞
没钱………… 骂 躲
思考:故事是这样设置情节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本小说情节的曲折性,设置悬念的好处。
任务3:
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父母如何看待于勒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就让我们随着若瑟夫一起看来看看吧!同时请大家思考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在20-----47小节中,选一处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和大家交流。
给出一个思维支架:
思维支架:
(某人)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事,
其内心活动是什么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结: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看到了他们的虚荣,虚伪,势力冷酷,唯利是图。
小说正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啊?
屏显: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共产党宣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可以看出社会的整个情况,以小见大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个主题(一)对小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嫌贫爱富的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的冷酷无情。在灰暗的现实中,幸好还有一抹亮色,这一抹亮色是谁呢?对,是若瑟夫,那么“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开始第二个学习活动的学习
学习活动二:“我”怎样看于勒
学习任务1.请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并读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不同。
屏显一二段文字,齐读。
这段话只有三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三句话都写了哪些内容。
(1)前两句写若瑟夫眼中于勒的样子。请同学来读读这两句,你能读出若瑟夫的内心活动吗 明确:饱含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2)最后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为何要反复?
(延伸性提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深化:这一句极有分量,甚至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另一种评价人的标准,另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准则——只看亲情,不管有钱还是无钱。
学习活动三:“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
思考:父母的“冷酷”从何而来?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吗?为什么“我”和“父母”处于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我”却没有以金钱为标准来判断叔叔呢?
[投影展示]“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1、读完这部分内容,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很晚”、“非常痛苦”、“样样都要”、“计较半天”等分析)
明确: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交代性描写,让读者体会到钱对于这样生活拮据的家庭的重要。因此,在下文谈到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父亲的一份,因而遭到谴责时,若瑟夫说到“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显然怀有一种理解的同情。这样看来,父母的“以钱论人”,绝非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环境所逼。
主旨理解(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思考: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延伸性提问:若瑟夫与父母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1、从“我”的角度去叙述这个故事,更增加了小说的“可信度”,使读者能以最近的距离来观察故事中各个人物的表现,给人以现场感和真实感。
2、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中,更能去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
3、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更能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塑造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猜一猜:若瑟夫长大后,会不会变成父母那样的人?
出示开头结尾段。
主旨理解三: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彼此关怀,对弱小者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并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三、总结 总结解读小说主题的路径:
1、解读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
2、借助叙述视角。
3、还原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视情况)
四、布置作业: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娱乐,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美洲的于勒(父母眼中)
船上的于勒(我眼中)
扭曲的人际关系小人物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