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18 20:41:59

文档简介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教学后记】
课件56张PPT。第4课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金文
■小篆和隶书
■草书、楷书和行书
■课堂小结第20课 汉字的演变设计制作:陈代富导入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文字的演变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甲骨文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表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附近。钻凿卜骨的工具占卜龟甲正、反面比较图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占卜“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令众人协田”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一个方国)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刻干支表牛骨 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方法延续到后代。商代甲骨文中车、舟的象形字商代甲骨文所见农具商代甲骨文所见主要谷物商代甲骨文所见武器商代甲骨文所见刑罚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字” “会意字”举例“车”齿男年甲骨文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渔 家 乐 舟 来 去
生 鱼 酒 归 莫 问
方 出 射 鹿 月 明
古 人 而 自 鸡 不
学 川 朋 为 今 用
洋 中 百 花 齐 放
鸟 山 幽 门 老 西
陈 出 新 东 雨 又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图中所示为周人占卜甲骨,主要在陕西岐山(即周原)出土。现在已发
现甲骨约一万七千多片,有刻辞的甲骨二百九十片左右,共九百多字。为西
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资料。返 回返 回金文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 。鼎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7 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铭文大盂鼎铭文大盂鼎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散氏盘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返 回返 回小篆和隶书秦琅琊刻石(小篆)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绎山刻石》(小篆)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
隶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银雀山汉墓竹简汉代蔡邕《熹平石经》 (隶书)甘肃《武威汉简》(隶书) 小篆印章(今人)清代邓石如隶书返 回返 回草书、楷书和行书汉代张芝草书王羲之行书王羲之楷书王献之楷书返 回返 回1.我国文字的起源
2.什么是甲骨文
3.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
历史研究中的意义甲骨文1.什么是金文
2.金文的价值金文1.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
2.汉朝时书写更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小篆和隶书课堂小结1.草书、楷书、行书的发现
2.草书、楷书、行书的成熟草书、楷书和行书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汉字字帖的搜集与展示《三希堂法帖》封面 《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年间编,共收入从魏晋到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分楷、行、草三类。其所收作品均按历史顺序编排,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历代名家法书墨迹精品。这些书法家,历代都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榜样,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宋高宗……由于是皇家刻石, 皇帝特谕,又是当时书法名家所编,所以《三希堂法帖》选择极精,上市之后,广泛流传。 《三希堂法帖》学习测评1.甲骨文是( )。
A.我国最早的文字 B.比较成熟的文字 C.完全成熟的文字
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BC王懿荣像王懿荣纪念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海拾贝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审视中药中,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殷墟甲骨堆层史海拾贝 这块龟的腹甲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属于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其上刻有54个字。刻辞内容是卜问一位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他们猎获。这块卜甲,出土于安阳花园村东的一个长方形窑穴中。该窑穴长2米,宽1米,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这批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完整的有字卜甲近300版。这是自1936年和1937年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的十大新发现。 史海拾贝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