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试题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
、江清月近人。
1. 补充完成诗句,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题目中“宿”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诗中“客”是指_____________ “愁”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4. 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属于( )
A. 五言绝句 B. 五言律诗 C. 七言绝句 D. 古体诗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幕色的唐人五绝诗。
B. 诗人以舟泊幕宿抒发自己内心的羁旅之思。
C. “移舟泊烟渚”交代事件,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准备。
D. “江清月近人”写月亮很近,诗人的心情也就愉快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②。
1.这首诗所描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晴的景象。
2.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和“乱”的妙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妙处。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路转溪头忽见”中“忽见”写出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 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5.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警《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曾派张赛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赛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贵河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 完成诗句。浪淘沙是这首诗的 。
2.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 本诗的作者和 合称 “小李杜”。
2.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 为什么 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②排闼(tà):推开门。
1.诗的一、二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分)
2.诗歌三、四两句被誉为神来之笔,每一字都极具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字词作简要的品析。(2分)
3.从诗句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湖阴先生的特点?( )
A. 勤劳 B. 好静、爱美 C. 生活情趣高雅 D. 好客
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 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 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5.下面诗句哪一项不是王安石写的( )
A.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卒逢暴雨 卒:____ ②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阴:____
③乃援琴而鼓之 援:____ ④吾于何逃声哉 于: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伯牙“善”鼓琴,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
4.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赏析试题参考答案:
宿建德江: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唐 孟浩然
住宿
诗人; 思乡之愁
A.
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翻、雨泻、风卷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表达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之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写出了雨势之大,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诗人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变化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整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鸣蝉”、“蛙声”、“稻花香”中知道这是夏天的景象。
流露了作者急切寻找避雨之处,忽然发现熟悉的小茅屋时的惊喜之情。
3.例:通过嗅觉和听觉来两个角度描写农村夏夜特有的美景,表达作者闲适的心情。或:清凉的南风送来阵阵稻花的芳馨,喧闹的蛙鸣好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青蛙也似懂得叙说丰年,以此渲染夜景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4.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5.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没有表达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故选C.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词牌名
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D
江南春绝句
1. 李商隐
2.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从贾亭到白沙堤。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 是人非的感慨。”)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书湖阴先生①壁
1.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1分),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
2.(2分)示例1:“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示例2: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示例3: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3.D
4.C
5.D
书湖阴先生①壁
1.突然。这个意义后写作“猝” 山的北面 拿,拿过来 到
2.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 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①句重点词语:鼓,弹;志,意向。整句译为: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
②句重点词语:辄,总是,总能;穷,形容词动用,寻根究源。整句译为: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寻根究源点明他的情趣。
3.文章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伯牙琴音的高妙。
4.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