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从多角度思考人物及其关系,感受小说的叙述魅力。
2.在若瑟夫这一叙述视角中理解作者对善良人性的呼唤,并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从多角度思考人物及其关系,感受小说的叙述魅力;在若瑟夫这一叙述视角中理解作者对善良人性的呼唤,并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备课时,我联系教学班级的老师帮忙落实课前预习,事实证明初中部初三(9)班是个素质很高的班级,学生用20分钟完成了小说阅读、情节填空小题和每人提至少2个读后的疑问这三项任务,学生放学后将同学们所写的疑问小卡片整整齐齐、装好放到了中学部门口。学生的思考告诉了我他们的思维水平、兴趣点和盲点。全班所提的无效问题极少,稍有一些想象类的疑问,无需课上回答,优质问题较多。如:为什么父亲总要说这句同样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那么穷,却要吃牡蛎?于勒在外面究竟经历了什么?小说用若瑟夫的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于勒是真的没有认出来菲利普一家吗?若瑟夫为什么要给于勒小费?
二、教学思路
【导入】:朗读莫泊桑简介。
(破题要快,高效解决写作背景之一的内容,关于作者和小说的关键提要,无需卖弄关子。)
【于勒】(人物形象)
【父母“看”于勒】
(兼预习检查、小说情节梳理和人物描写知识教授,这是上课的起点、基础。)
问题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在圈中填情绪的字眼。
(恨)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问题二、前面于勒都没有出场,却在别人的评价、期待中将让读者越来越好奇于勒如何归来?这叫什么写法?然后在气氛最高的点来个晴天霹雳,这是什么写法呢?
预设:设置悬念——情节突转(小说态势)
问题三、菲利普对于勒的称呼是变化的,尝试填空。
收到信前,他们称于勒是__________________。(坏蛋、流氓、无赖)
收到信后,他们称于勒是__________________。(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船上重逢,他们称于勒是__________________。(贼、讨饭的、流氓)
问题四、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侧面描写
【读信看于勒】
朗读于勒写的第二封信。引导学生质疑、分析信的不合理之处。
问题一、我觉得这是一封奇怪的信,漏洞百出,尤其是联系第一封信来看。你看出信的奇怪之处了吗?
预设:
既然承诺赔偿,又惦记家人,为什么不回来看看,却去旅游?
为什么旅游就不写信了?
等发了财就回家,那现在就是没发财?
一会说要去好几年,一会又说希望为期不远?
问题二、猜测于勒写第二封信时的生活状况如何?
问题三、通过这封信,我们看到________的于勒?
(虽然信中不乏欺骗,但都是善意的谎言,否则他压根可以不写信回来。要确定这一点,因为学生可能会出现戴着有色眼镜看于勒的情况出现。)
(学生如果脱离生活去谈,就可以引导他们明确务工人员“报喜不报忧”的心态。)
【“我”看于勒】
朗读课文片段,并思考。
问题一、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问题二、若瑟夫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于勒?
预设:外貌、神态、语言描写
板书:正面描写
预设:明确于勒浪子回头、踏实生活的状态,以及潦倒的生活情形。
(以上为三个角度看于勒,包括过去、然后和最后三个情况。亮点在于高效梳理小说内容,细读于勒的信,正所谓信里有乾坤,探言知人心。)
【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
由整个故事的结局,推测、总结菲利普夫妇的主要人物形象。
预设:关键词为冷酷、拜金、虚荣。
带学生领略小说是如何去刻画这种人物形象的,走入字里行间,读懂小说的辛辣讽刺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前者为重点感知对象)。
问题一、选一句谈效果,如你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的什么想法?
师:例如,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感到:他们对有钱的于勒充满敬仰,很拜金。)
(原本是打算一找、二读、三品,但是找的环节太耗时,效率低,结果未必有多大意义,因此临时更换成老师总结关键句,学生直接朗读,朗读作为品析的第一层次,阐述感受作为品析的第二层次,实现由表入里,由声到义的感知过程。)
问题二、菲利普夫妇的不容易之处有什么?
(此问是从若瑟夫视角叙事时的克制为出发点拟定的,莫泊桑如果是全盘批判,就不会花那么多笔墨写家庭的艰难之处,当然课文删减掉了太多,所删内容恰恰非常有家庭贫穷导致的一地鸡毛之感,也能充分表现菲利普夫妇两人的相处,很现实。只有看了小说原文,才明白这个问题必问的价值和理由。)
预设:家庭格外贫穷、女儿难以出嫁、曾被于勒占用了大部分遗产(简化处理,不要啰嗦)
背景链接
小说写于1883年,普法战争失败,法国出现严重的农业危机、工业危机,国内很多家庭破产,难以为继。有些人企图漂洋过海,在国外闯出一条财路,有朝一日能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盛行,腐蚀人心,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亲情和爱情。
明确:于勒和菲利普夫妇都是19世纪的底层,过的都是悲剧的人生。
【若瑟夫】(人物形象)
朗读若瑟夫看于勒的内容,体会若瑟夫话里的潜台词。
问题一、若瑟夫对于勒是什么感情?
问题二、他和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的标准不一样,他看待人的标准是?
【小说主旨】
问题一、莫泊桑为什么写若瑟夫?
预设:小说《皇帝的新装》,借儿童的敢说真话的天真,希望所有人都保持童心。若瑟夫——金钱世界的光。
小说主旨是:批判金钱至上,同情所有生活不幸的人,希望人们保持善良、真诚。
板书:批判+同情
(小说主旨,在最开始还设想过引入原著的开头、结尾,展示成年若瑟夫的人道主义精神。后面放弃了,原因有二,一是课堂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充分思考和吸收,容易走马观花,眼花缭乱;二是加入和不加入,并不能改变小说的主旨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个情况,反而加入会有一种很繁杂啰嗦的感觉;当然,在日常教学中仍然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么个内容,以及这么个嵌套的视角。)
【思考延伸】
问题一、邹丰泽:为什么若瑟夫一家那么穷,还要吃牡蛎?
预设:小说写的原因思考——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问题二、老师想追问,莫泊桑是否完全是批判吃牡蛎这事的?我们又怎么看待?
预设:结合小说主旨,莫泊桑应该是讽刺其虚荣,同情其贫穷的根源。
我们——吃法高贵是可笑的,但是吃牡蛎这件事,再穷也有体验的资格。
理解莫泊桑的态度——讽刺中带着眼泪
板书:刺中带泪
【作业】
1.就读后感受,为老师的对联补横批,同时自己尝试写对联。
天涯难遇,粗茶淡饭,贫穷别抛弃兄弟。
咫尺错过,美酒佳肴,富裕难再寻亲人。
2.假如菲利普夫人或者于勒来叙述这个故事,小说标题应该是《 》和《 》?谈谈和原文的若瑟夫视角叙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