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市桃城区
2023-2024
学年高一上学期
11
月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测试日期:
11
月
27
日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
“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 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一直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乡土社会熟悉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山凹(节选)
李天岑
(1)春宝喝了点酒,刚躺下就睡着了。老婆大脚一脚把他蹬醒,嚷道,就知道喝!
(2)嗯,嗯……春宝嗯着嗯着又呼呼噜噜睡着了。
(3)大脚又猛蹬他一脚,就知道睡,你没睁眼看看各家各户都忙着找门路脱贫致富哩,你不会也跑跑挣个钱,光穷着!
(4)一句话刺醒了春宝,他说,我又不会啥手艺,干恁些年生产队长就会敲个钟,开个会……你说干啥呢?
(5)大脚说,你明早就去找宝山,要求去他面粉厂帮工。
(6)第二天大清早,春宝就往宝山家去,看见宝山先喊了一声支书,接上说,我想去你面粉厂打工,工资随便开。不料宝山说,面粉厂不需人。昨天我妹妹从深圳来信,说那边工地上需要搬砖扛水泥的,不知你干得了干不了?干得了!干得了!春宝毫不思索地说,我去!宝山说,大脚嫂同意了你才能去!
(7)春宝背着行李卷行进在往黄龙镇的路上。昨晚老婆大脚说可以去深圳,夜里两口子就忙着打点行装。
(8)天蒙亮时,春宝从被窝里拱起身子朝窗外一张望,说,又下雪了!
(9)大脚嫂说,雪不隔人。
(10)春宝又躺进被窝里,嘟囔着说,今天就腊八节了。
(11)大脚嫂说:好,好,我起床给你熬碗腊八粥。
(12)春宝还嘟囔着说,再过二十几天就春节了!大脚嫂见他磨叽,顿时一头火,猛踹他一脚,就是快过春节才需要花钱的。大脚嫂觉得不下狠心他不会走,又躺下睡了,不给他熬腊八粥了。他无奈地自己起床烧碗汤喝就起程了。
(13)五公里路,他走了两个多小时。到停车点,他望见木牌子上写着:晴通雨阻。 他知道今天班车不会来了,打算步行去县汽车站。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没有带介绍信。回村里开又要走两个多小时,太耽误时间。犹豫着,怎么办?他路过镇政府门口,突然想起本村的大林就在这里当着镇书记,让镇上给开了不是更管用吗?这样想着他就往镇政府院里走。到院里一瞅,大林正弯着腰铲雪。他喊了一声书记,大林抬头一看是他。回了声春宝哥。春宝心里热烘烘的。听了春宝的来因,大林哈哈一笑说,春宝哥,开介绍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用带身份证就可以了,车停运了,我下午要去县上开会,带上你吧!春宝激动得把行李卷往地上一搁,抓住一把铁锨加入了铲雪队伍。这事后来成了春宝吹牛的资本,说他与书记一起铲过雪。
(14)大林招待他吃了午饭,下午骑着车子带着春宝往县城去。天黑时,终于到了县汽车站。大林嘱咐春宝找个旅店住下。春宝点头答应,却没有去住,身上只带了二十元钱,哪敢去呀!夜里他抖开行李将被子盖在身上,躺在候车厅的条椅上,这一夜寒冷难耐。天亮了,售票的窗口还是死死关着。八点时,喇叭里广播,全省普降大雪,客车一律停运。他愁上了,想拐回去又怕挨大脚的骂和踹。这时,一声火车汽笛鸣叫,他想,扒火车去算了。谁承想,扒车后才到枝城他就被车警发现给请下了!
(15)第二天晚上九点多钟的时候,大林等到了派出所所长和从湖北枝城回来的春宝。大林听了派出所所长介绍后,哈哈一笑说,你个春宝呀,真够胆大!接着,大林脸又严肃起来,说这都是我们当干部的责任啊!像春宝哥这样滑稽的事弄不好还会发生,想出去打工没路费的大有人在,要研究个办法,最好有组织地去打工,无序不好。大林扭过脸问春宝,还去深圳吗?春宝答,还去。马上就春节了,过了春节再去吧!大林说得很温和。春宝摇摇头,欲哭无泪地说,不行啊!回家你大脚嫂还会用脚踹我!大林一听,哈哈一笑,原来是怕老婆啊!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三十元钱递给春宝,让他到许昌火车站买去广州的票。
(有删节)
【注】《三山凹》是中国作协2020年度脱贫攻坚奔小康重要题材重点扶持作品。小说以一个名字叫三山凹的小山村为故事叙述空间,叙述了三山凹村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三个发小柳大林、张宝山、侯子耀及其孩子们在改革大潮中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追求及命运拼搏,展现出跌宕起伏、错综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时代变迁和社会画卷。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春宝曾任生产队长,直到如今依然没有从旧时代完全走出来,认为出门必须找更高机关部门开介绍信。
B.小说多次写到春宝老婆大脚踹春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夫妻二人的相处模式,体现出大脚的暴躁和春宝的懒散。
C.小说描写了春宝在快过春节并且下着大雪的情况下,南下深圳打工的故事,他在途中几经波折后又回到了县汽车站。
D.春宝对去深圳打工很不情愿,半道上也想拐回家不去了,但是他一想到会被老婆大脚踹,就放弃了回家的念头。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有名字的人物有四个,但都能给读者留下毫不雷同的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的塑造。
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春宝的描写就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C.宝山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却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人物,若没有他介绍春宝去深圳打工,就不会有下文的故事。
D.大林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颂扬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的主题。
8.小说中第13自然段的春宝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雪”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纲之子也。少强济,志在立功。魏大统十六年,以父勋封安喜县侯,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俄而帝废,朝议欲尊立世宗,乃令运奉迎于岐州。以预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增邑五百户。保定四年,出为陇州刺史。地带汧、渭,民俗难治。运垂情抚纳,甚得时誉。运既职兼文武,甚见委任。齐将斛律明月寇汾北,运从齐公宪御之,攻拔其伏龙城。进爵广业郡公,增邑八百户。
建德元年,授右侍伯,转右司卫。时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于是以运为右宫正。三年,帝幸云阳宫,又令运以本官兼司武,与长孙览辅皇太子居守。俄而卫刺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直党与运争门,斫伤运手指,仅而得闭。直既不得入,乃纵火烧门。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运率留守兵,因其退以击之,直大败而走。是日微运,宫中已不守矣。高祖嘉之,授大将军,赐以直田宅、妓乐、金帛、车马及什物等,不可胜数。
宣帝即位,授上柱国。运之为宫正也,数进谏于帝。帝不能纳,反疏忌之。时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皆为高祖所亲待,轨屡言帝失于高祖。帝谓运预其事,愈更衔之。及轨被诛,运惧及于祸,问计于宇文孝伯。寻而得出为秦州总管。然运至州,犹惧不免。大象元年二月,遂以忧薨于州,时年四十一。
(节选自《周书·尉迟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B.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C.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D.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本文指登基。
B.“帝幸云阳宫”中的“幸”是幸运的意思。
C.居守,留守护卫。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部,犹如守城。
D.“数进谏于帝”中的“数”指多次、屡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尉迟运任陇州刺史,关怀安抚百姓,获得赞誉;随齐公宇文宪抵御齐将斛律明月,攻下伏龙城,获封广业郡公。
B.尉迟运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就有立功的志向。因父勋荫庇及个人文武之功,官位和食邑不断获得增加。
C.卫刺王宇文直叛乱,尉迟运率宫中留守卫兵击退宇文直,保住皇宫,因此立下大功。高祖给予其官位和财物奖赏。
D.王轨是高祖亲近优待的臣子,多次在高祖面前陈述宣帝的过失,最终被高祖处死。尉迟运怕祸及自身,出京担任秦州总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运垂情抚纳,甚得时誉。运既职兼文武,甚见委任。(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运用叠词“寂寂”,既写环境又表心境,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基调。
B. 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
C. 颈联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思归的内容,下启后文诗人最终所做的人生选择。
D. 本诗不以华美典雅的辞藻取胜,语言浅明直率,尽显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接着用“ , ”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2)杜甫《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 ,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风、天等六种意象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声声慢》中,写出了气候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句子是:“ , ”。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 ”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___________________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胜道 因地制宜
B.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小觑 随机应变
C.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胜道 随机应变
D.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
B.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C.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
D. 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使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是立冬。立冬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___①___。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他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______),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予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他们的亲属,以及那些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天子有迎冬之礼,百姓有贺冬之俗。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来岁再是丰年。一家之主也要在这一天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立冬时节,正是高粱、稻谷等酿酒原料晒干入库之时,因此___②___。陆游有“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诗句。用五谷杂粮发酵酿出的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绵甜甘爽。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十月白等品种。清代文人蔡云的《吴歙百绝》中有诗云:“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迎冬时古代的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C.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作文
22.根据下面材料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回信,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以上材料,能给当代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衡水市桃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测试日期:
11
月
27
日
)
参考答案
1.C ( C.“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一直保持不变”错误。材料二中第三段提到“‘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材料三第三段“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据此可看出乡土社会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在变迁,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
2.B ( B.“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第五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第六段“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由此看出是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乡土社会的信用就像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一样非常熟悉。)
3.A ( 材料一主要表述乡土社会熟悉的人际交往关系。
A. 句意:如今两鬓苍白,思乡的心早已苍老,回乡的万里路程只在梦中。意思是意谓返乡无望,唯梦中可得。表明对自己远离家乡无法回归乡土的伤感与无奈,未体现出乡土中的人际关系,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 句意: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乡邻们之间熟悉又融洽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 句意: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写出与邻居老翁喝酒兴奋、欢快、热烈的气氛,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与邻居亲近、熟悉、自然的交往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 句意: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表现农夫们傍晚劳作回来,互相谈论家常的和谐快乐的情景,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共同劳动、共聊家常的熟悉和乐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4.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之后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然后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最后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立。(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
②乡村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
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每点2分,点对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A(A.“认为出门必须找更高机关部门开介绍信”错,春宝是因为路远,又恰巧路过镇委,想起同村的大林在镇里当书记,才决定去镇里开介绍信的。)
7.B(B.“对春宝的描写就用了外貌描写”错,对春宝的刻画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8.①犹豫。他突然想起,没有带介绍信。回村里开又要走两个多小时,太耽误时间。
②热烘烘。他喊了一声书记,大林抬头一看是他。回了声春宝哥。春宝心里热烘烘的。
③激动。听了春宝的来因,大林哈哈一笑说,春宝哥,开介绍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用带身份证就可以了,车停运了,我下午要去县上开会,带上你吧!春宝很激动。(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9.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雪”造成了交通上的不便,汽车停运,才有了春宝扒火车的情节的发生;②使人物更加真实饱满。为了脱贫致富,大雪天气春宝仍然远赴深圳;农民出身的镇党委书记柳大林握着铁锨铲雪;③凸显了小说主题。春宝大雪天气费尽周折远赴深圳打工,凸显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民强烈希望脱贫致富的主题。④用雪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雪之大,交代了造成了交通上的不便,汽车停运的缘由。(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A(“更以膏油灌之”句意完整、连贯,其前后应断开,排除D。“运惧火尽直党得进”“运”是主语,“惧”是谓语,“火尽”和“直党得进”是“惧”的宾语,“火尽”作为状语修饰“直党得进”,故应在“火尽”和“直党得进”之间断开,故排除B、C。)
11.B(“幸”指皇帝到某地)
12.D (“最终被高祖处死”错,由原文“宣帝即位……及轨被诛”可知,王轨、尉迟运、宇文孝伯等人都被高祖优待,王轨多次在高祖面前谈论宣帝的过失,所以后来被宣帝处死。)
13.(1)尉迟运关心百姓,安抚收容他们,得到当时很高的赞誉。尉迟运身兼文武两职,被委以重任。(“垂情”、宾语前置句“兼文武职”、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尉迟运,是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他)从小精强干练,志向在于建功立业。魏大统十六年(550),由于父亲的功勋而封为安喜县侯,食邑一千户。孝闵帝登基,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孝闵帝被废,朝中商议打算拥立世宗,于是命令尉迟运前往岐州奉迎。由于参与(拥立)皇帝有功,晋封周城县公,食邑增加五百户。保定四年(564),尉迟运出任陇州刺史。当地被汧水、渭水环绕,百姓难以治理。尉迟运关心百姓,安抚收容他们,得到当时很高的赞誉。尉迟运身兼文武两职,被委以重任。齐国将领斛律明月侵犯汾水以北,尉迟运跟随齐公宇文宪抵挡,在伏龙击败斛律明月。晋封广业郡公,食邑增加八百户。
建德元年(572),授尉迟运右侍伯,转任右司卫。当时宣帝在东宫(还是太子),亲近小人,多有罪过。高祖在朝廷大臣内选取忠心诚信正直的人来匡正辅佐太子。因此任命尉迟运为右宫正。建德三年(574),皇帝巡幸云阳宫,又命令尉迟运以原任官职兼任司武,与长孙览辅佐皇太子留守护卫。不久卫刺王宇文直叛乱,率领党徒袭击肃章门。长孙览害怕,逃向天子巡幸之地(云阳宫)。当时尉迟运恰巧在宫门内,宇文直的士兵突然杀到,尉迟运来不及命令别人,就亲手关门。宇文直的党徒与尉迟运争夺宫门,砍伤尉迟运手指,但宫门还是被关上了。宇文直已经无法入宫,就放火烧宫门。尉迟运担心火灭之后,宇文直党徒即可进宫,就取来宫中木材以及床等物品以增大火势,又浇上油脂,火势更盛。过了很久,宇文直无法进宫,于是退兵。尉迟运率领留守士兵,趁着他们退兵的时机进攻,宇文直大败而逃。这一天如果没有尉迟运,皇宫早已失守。高祖嘉奖他,授大将军,把宇文直的田宅、妓乐、金帛、车马以及杂物等,都赏赐给尉迟运,数量多得无法计算。
宣帝即位,授尉迟运上柱国。尉迟运从前担任宫正时,曾多次对宣帝进行规劝。宣帝不能接受,反而对他疏远忌恨。当时尉迟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人都被高祖优待,王轨曾多次把宣帝的过失告诉高祖。宣帝认为尉迟运参与了这件事,对他更加忌恨。等到王轨被处死,尉迟运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向宇文孝伯询问对策。不久就出任秦州总管。但是尉迟运到秦州以后,仍然害怕无法避免灾祸。大象元年(579)二月,因忧惧在秦州去世,当时他四十一岁。
14.B ( 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错误,“惜与故人违”意思是“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违”是“分离”之意,应是为与故友离别而深感惋惜,体现二人友情的深厚,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错误,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应该是他矛盾纠结的原因。 )
15. 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每点3分,任意两条即可满分,言之有理即可。)
16
(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6)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7. D ( 第一空,“流光溢彩”,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极高成就。此处用于形容城市中的霓虹灯,应用“流光溢彩”。
第二空,“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此处指人们对光污染并不敏感,应用“浑然不觉”。
第三空,“不可胜道”,意思是无法尽说,极言其多。“不可小觑”,不可小看。此处用于形容光污染的危害很大,不可小看,应用“不可小觑”。
第四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此处指城市中暗夜保护区的划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明暗,应用“因地制宜”。)
18. C ( 原句有三处错误:
①成分残缺。“通过……对于……”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
②句式杂糅。“对于……方面”句式杂糅,应为“对于……”或“在……方面”。
③语序不当。“长远和现实的”语序不当,应为“现实和长远的”。)
19. “驱逐”将灯光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灯光过亮而使暗夜被迫消失的事实,体现作者对灯光污染带来的危害的批评态度。(共5分,言之有理即可。)
20.D( 根据下文“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可知,主语应是天子,排除A;
根据“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古代天子迎冬比其他人更重视仪式感,没和其他时候比较,排除B;“古代”是修饰“天子”的,排除C。 )
21.①自然离不开美酒 ②也是酿酒的大好时节
(一点2分,两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例文:
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正因如此,我们每一个青年,才不能做时代的袖手旁观者,而是要学会“自找苦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
笃定目标踔厉行,可乘青云振翮翔。跻身时代潮头立,需要有敢于“自找苦吃”的豪情。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时代的大潮中翻滚着惊涛骇浪,“逐利而行”的思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关注物质,关注享受的风气,如潜伏的冰山暗礁,侵蚀着我辈青年的理想与激情。我辈青年更需激流勇进,拼搏奋斗,有一份高远的追求,有为国为民的理想担当。时代楷模黄文秀,不怕吃苦,奉献青春,用生命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壮歌;“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女大生宋玺不畏吃苦,用勇气与坚韧参军护航亚丁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用责任担当让青春在神州大地熠熠闪光。
风雷激荡云诡谲,时代责任我辈担。砥砺奋斗扬帆行,需要有甘于“自找苦吃”的担当。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全面振兴,小康社会的实现,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无数机遇,我辈青年当抓住机遇,奋楫笃行,拼搏向上,惟其如此,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锚定方向,乘风破浪。“自找苦吃”是人生选择,是责任担当,是奋斗精神,是宝贵财富。希望我们青年一代能牢固树立“自找苦吃”意识,培育“自找苦吃”精神,围绕自己的专业发展,发扬斗争精神,善于破解难题,努力攻坚克难,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奋斗,为建设美丽祖国添砖加瓦!
栉风沐雨自担当,我辈青年当自强。青萍之末乘风起,更需有主动“自找苦吃”的勇气。不要佛系,拒绝躺平,丹不可夺赤,石不可夺坚,用奋斗铸就无悔的人生。从不在乎一己之私利,在乎的,是家国情怀,是时代进步,是生民冷暖。揆诸当下,有太多的诱惑侵蚀而来,有些青年贪图享乐,拒绝奋斗,躺平啃老;有些青年拒绝努力,企图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甚至有些青年为了博人眼球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我辈青年在这样的风气下,如何堪破迷雾,唯有不懈奋斗,不倦拼搏,奋楫笃行,履践致远,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激扬奋进力量,不舍尺寸之功,保持耐心定力,踔厉奋发,踵事增华。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不能安于现状,享受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作为一名高中生要主动“自找苦吃”,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作为年轻人我们经常在受到一点点挫折时或者做一件事不顺利时就会觉得生活多么苦、对自己多么不公。其实只是我们太过矫情,年轻人就应该多点闯劲,多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去不断地锻炼自己、超越自己。
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立潮头。壮志凌云击苍兕,踔厉奋发新征程。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驰隙流年,星移斗转,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学会自找苦吃,穿越层峦叠嶂的迷雾,迎来伟大复兴的旭日曙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先引用了孟子的话,勉励当代青年要肯吃苦,增才干。接着引用习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的话,引出了“自找苦吃”这一关键词。总书记对青年“自找苦吃”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精神。由此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自找苦吃”,对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
当今时代,“苦”已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肉体之苦。“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起担当和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提供了磨砺意志、强壮筋骨、升华境界、锻造精神的难得条件。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
“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都是磨炼自己的机遇。满足于“舒适区”,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新时代新征程,人们,尤其是青年,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面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自找苦吃”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埋头苦学,砥砺深耕,主动吃学习的苦、寂寞的苦;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奉献,甘吃身体的苦;青年一代应磨炼意志,不懈求索,甘吃心性的苦。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杨宁等广大青年干部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到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年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自找苦吃的内涵。也可以引用习近平主席在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时对青年的寄语:“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论证新时代青年应自找苦吃,为国家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还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安于舒适圈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唯有吃苦,方能圆梦。
2.让吃苦绘就人生底色。
3.勇于自找苦吃,青年成就未来。
4.敢吃苦,肯奋斗,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