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高频考点解析训练
3 分离定律的相关规律、重点题型
强化1 分离定律重点题型的相关规律
解 疑 释 惑
1.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概念判断显隐性
甲性状×乙性状→甲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性状,乙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表型判断显隐性
(3)根据遗传系谱图进行判断
(4)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
2.亲代与子代基因型与表型的推断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正推型)
亲本组合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与表型(逆推型)
后代表型 亲本基因型组合 亲本表型
全显 AA×_ _ 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 aa×aa 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1∶1 Aa×aa 亲本一方为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3∶1 Aa×Aa 双亲均为杂合子
3.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定
(1)通过杂交实验判断
①自交法:此法主要适用于植物,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②测交法:此法适用于植物和动物,且需已知显隐性。
(2)单倍体育种法:此法只适用于植物(以一对相对性状为例说明)。
(3)花粉鉴定法:此法只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植物。
4. 自交和自由(随机)交配
(1)连续自交
①杂合子Dd连续自交n代(见图1),杂合子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1/2。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如图2所示:
图1 图2
由图2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显性),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②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2n-1)/(2n+1),杂合子比例为2/(2n+1)。如图所示:
③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对于植物,自花传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交方式;对于动物(雌雄异体),自交更强调参与交配的雌雄个体基因型相同。如基因型为2/3AA、1/3Aa的植物群体中,自交是指2/3(AA×AA)、1/3(Aa×Aa),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3/4AA、1/6Aa、1/12aa。
(2)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以基因型为2/3AA、1/3Aa的动物群体为例,进行随机交配的情况是:
×♀
欲计算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表型的概率,有以下两种解法:
①棋盘法:在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列出雌雄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分别分析每种杂交类型后代的基因型,然后综合分析所有后代中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由表可知,杂交类型有AA×AA、Aa×Aa、AA×Aa、Aa×AA共4种,后代中AA的比例为1/3×1/3+2/3×2/3×1/4+2×1/3×2/3×1/2=4/9。如表所示:
♀ 1/3AA 2/3Aa
1/3AA 1/9AA 1/9AA、1/9Aa
2/3Aa 1/9AA、1/9Aa 1/9AA、2/9Aa、1/9aa
子代基因型及概率:4/9AA、4/9Aa、1/9aa
子代表型及概率:(4/9+4/9)A_、1/9aa
②配子比例法:
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典 题 固 法
题型1 显隐性的判断
1.黄瓜是雌雄同株单性花植物,果皮的绿色和黄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状。从种群中选定两个个体进行实验,根据子代的表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
A.黄色果皮植株自交或绿色果皮植株自交
B.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正、反交
C.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自交
D.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果皮植株杂交
2.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 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
。
(2)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写出预测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
(3)丙同学选用一株常态叶玉米与一株皱叶玉米杂交,得到的子代中既有常态叶植株又有皱叶植株,则能否判断出显隐性?若不能,请利用子代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常态叶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题型2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3.(2019·全国Ⅱ卷)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4.(2022·全国模拟)已知玉米的红粒和黄粒是由一对核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同学用一粒红粒玉米和一粒黄粒玉米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通过同株授粉和异株授粉实验(如图),探究显性是否为杂合子。则下列哪项结果是显性杂合子的实验结果( )
①甲、乙植株上红、黄两种玉米种子都存在
②甲、乙植株均只结红玉米种子
③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结红、黄两种玉米种子
④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只结黄玉米种子
A.①或③ B.②或④
C.①或④ D.②或③
题型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问题
5.(2022·广州五中)已知某植株的高产与低产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300对亲本均分为2组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甲组 高产×低产 高产∶低产=7∶1
乙组 低产×低产 全为低产
A.高产为显性性状,低产为隐性性状
B.控制高产和低产的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甲组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的比例是1/3
D.甲组高产亲本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低产个体的比例是1/16
解 题 指 导
甲组实验,高产与低产亲本杂交,子代高产∶低产=7∶1,说明高产对低产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用M、m表示),且高产亲本植株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因低产亲本(mm)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m的配子,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与高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相同。若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Mm)的比例是X,则纯合个体(MM)的比例是1-X,进而推知:高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M∶m=(1-X+1/2X)∶1/2X=7∶1,解得X=1/4。在此基础上,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题型4 亲子代间基因型、表型的推导和计算
6.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F1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5∶1、5∶1 B.6∶1、9∶1
C.5∶1、8∶1 D.8∶1、8∶1
题型5 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7.(2022·绵阳模拟)迷迭香是雌雄同株植物,其花色由一对基因R、r控制,蓝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在不考虑突变和致死情况下,以Rr的植株作亲本来选育蓝色纯合植株RR,在F2中RR植株所占比例最大的方法是( )
A.连续自交2次,每代的子代中不除去白花的个体
B.连续自交2次,每代的子代中人工除去白花个体
C.连续自由交配2次,每代的子代中不除去白花的个体
D.连续自由交配2次,每代的子代中人工除去白花个体
8.某雌雄同株二倍体植物含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时该植物不能产生雌配子,a基因纯合时该植物不能产生雄配子,基因型为Aa的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为亲本交配得到F1。理论上,通过下列各交配方式所得F2植株中,完全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不为1/2的是( )
A.让F1全部植株自交
B.让F1全部植株自由交配
C.让F1中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自由交配
D.让F1中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自由交配
解 题 指 导
雌雄同株二倍体植物既能产生雌配子也能产生雄配子,含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雌配子,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不能产生雄配子,基因型为Aa的植株既能产生雌配子又能产生雄配子,为完全正常植株。
方 法 规 律
不同条件下连续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分析
(1)通过关键词确定交配类型
(2)确定杂交组合
(3)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条件下,自交和自由交配都不改变基因频率,但连续自交能降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自由交配不改变各基因型的频率。
强化2 分离定律特殊情况分析
解 疑 释 惑
1.分离定律中的致死现象分析
(1)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效应。
(2)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3)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4)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的现象。
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
2.不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的性状,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3.从性遗传
在涉及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中,有时会出现某一基因型在雌雄(或男女)个体中表型不同的现象,即从性遗传现象,然而该类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此类问题仍然遵循基因的基本遗传规律,关键是准确区分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4.复等位基因
在一个群体内,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此时这些基因就称为复等位基因。不要误认为复等位基因违背了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原则,事实上复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
如人类的ABO血型是由“i、IA、IB”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5.表型模拟
生物的表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叫表型模拟。例如果蝇长翅(V)和残翅(v)的遗传受温度的影响,其表型、基因型与环境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温度
25 ℃(正常温度) 35 ℃
基因型 VV、Vv 长翅 残翅
vv 残翅
6.“母性效应”问题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雌配子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典 题 固 法
题型1 致死效应
1.(2022·广东期中)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对杂合黄色鼠多次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种基因型
C.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
D.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比例为1/2
2.(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解 题 指 导
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种群中只存在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3.玉米的雄花中只有雄蕊,位于植株顶部,雌花中只有雌蕊,位于植株中部,自然种植基因型为Aa的玉米。
(1)配子致死
①若a基因有50%的概率导致雄配子死亡,则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②若a基因有50%的概率导致雌雄配子死亡,则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③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有50%的概率导致雄配子死亡,则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④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a配子有50%的概率导致雄配子死亡,则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⑤若aa基因型的个体雄蕊败育,则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2)个体致死
若aa个体有50%的概率死亡,则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深 度 指 津
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形成的遗传规律中的“差错”与性别无关,只是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改变。性染色体基因致死形成的遗传规律中的“差错”与性别相关,往往造成雌雄比例不同。
题型2 不完全显性
4.(2022·广东期中)某雌、雄异株的植物,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基因型BB、Bb、bb的花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色、白色。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子一代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
A.9∶2∶1 B.5∶6∶1
C.3∶2∶1 D.2∶3∶1
思 维 拓 展
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比较
题型3 从性遗传
5.山羊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有角对无角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基因型为Tt的个体在公山羊中表现为有角,在母山羊中表现为无角。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Tt的个体在公山羊和母山羊中的表型不同,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B.让无角公山羊与无角母山羊相互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有角母山羊
C.一对山羊杂交,F1母山羊中有角∶无角=1∶3,则公山羊中有角∶无角=1∶1
D.要判断某有角公山羊的基因型,可让该公山羊与多只有角母山羊交配
方 法 规 律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题型4 复等位基因
6.(2022·广东开学考)人类ABO血型由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控制,血型与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组成 显性基因只有IA 显性基因只有IB IAIB ii
A.基因IA、IB和i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配对方式不同
B.人类的ABO血型的基因型共有4种
C.ABO血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一对夫妇均为AB血型,其子女的血型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是O型
题型5 表型模拟
7. 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
C.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
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题型6 母性效应
8.(2022·福建模拟)研究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甲×乙→F1呈甲性状
实验二:甲×♀乙→F1呈乙性状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为解释这一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该对性状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甲为显性性状,个体的性状由母体的基因型决定,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支配,即母性效应。
假说2:该对性状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即细胞质遗传,特点为母系遗传。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母性效应和细胞质遗传均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将实验一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则假说2正确
C.将实验二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则假说2正确
D.将C选项中F2自交得到F3,若F3出现3∶1的分离比,则假说1正确
特 别 提 醒
母系遗传是位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引起的,雄配子细胞质少,几乎没有,只有雌配子有,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母体亲本,因此细胞质基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都是存在于母体亲本的)所控制的性状总是来自母本,这就叫母系遗传。
它与母性效应的区别是:基因所在部位不同,一个来自核基因,一个来自细胞质基因。相同点就是:后代表现都与母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