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不可以不去三味书屋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语句,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语句,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背景透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三·一八”惨案中。冯玉祥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交战,日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出兵击退天津大沽口直系国民军,并最后通牒段祺瑞政府撤除大沽口防务。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5 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其中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当场死亡。次日,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市党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鲁迅也在其列。鲁迅同时被章士钊用手段开除教育部签事一职。因此鲁迅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文本揣想:
根据这个背景推测,距离“三一八”惨案刚刚过去六个月,还在流亡中的鲁迅写作此文时的心情一定是相当复杂的。
这篇文章应当不止隐含着对社会某些方面的思考,还应当包含了对人生之路的凝视和反思。流亡之路的回顾定是倍增回忆的温馨和理性的批判意识。
因此,《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每一篇文章信息量都很大,含蕴都很深刻。本着对经典负责、对作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不主张把它故意浅化,也不主张把它搁置在流行的社会话语层面上。当然更不主张把解读限定在语用方面的描写、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上。
既然那个时代叠加给他的作品以更多复杂的含义,那我们就要尽量地触摸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即使冒着过度解读的风险。目的是打开文本的窗户,看到人生,看到社会,看到自由和限制,看到困境和选择。
另外,也只有沿着文本向纵深处漫溯,我们才可以一次次反复进出文本,咂摸出语言的滋味。七年级的学生,十三岁,当学着深入理解社会和人生。而不是人云亦云。当然,所有的想法,还是要通过言语的桥梁一一去落实。
百草园只是鲁迅人生的一个开端,三味书屋给他的,才让他回味无穷。那种简单的评判和否定是不可以的。一路苦志求学,东渡日本学医,却弃医从文,回国担任教育部官员和大学教授,美好的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之路旋即被时代的浪涛裹挟,丢盔弃甲,奔波流离,而自己心有不甘,却又不肯服输,这些都是为了什么?人生,如果重新来过,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三味书屋没有百草园的自由自在,充满限制和约束,那么可不可以不去?人生识字忧患始,人生价值何处寻?甚至对于陈旧的东西,你一下子完全打倒行吗?“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三一八惨案应该带给智慧的鲁迅更多的思考。
这也是对当时45岁的鲁迅心态的揣想。
单元把握
另一方面,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鲁迅单元,包含《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有的人》。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七年级的语文教材,已开始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人生与社会的关系。这从单元文本编排的逻辑顺序可以看出来。第一单元是以朱自清的《春》开头的自然单元,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之美,第二单元以《秋天的怀念》为首,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思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就是关于求学成长的文本,内容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第四单元是关注社会生活类文本,有《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戒子书》。不难看出,部编教材不止为语用编写,更是在为引领学生的人生而编写。人的成长,必然要由单纯的有我的自然式成长到学会关注他人的大我式成长(姑且如此称之),到最后走向社会寻求价值实现和幸福归宿的“无我”式成长。
学科定位
经由语文思考人生。经由语文塑造自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代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能囿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而应当不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教材解读和课堂设计能力。
因此,由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就成了时代的必然。以上解读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源头。
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朗读以下诗歌,你发现了什么?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生:都有地名。
生: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
生:都表达了一种心情。
师:几位同学都很善于发现规律。人生就像一趟旅行。不能总停留在出发点。生命要去闯荡,要去经历,在经历中感悟。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小鲁迅成长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本节课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探究百草园之“乐”——有我的成长
二、探究三味书屋之“味”——大我的成长
三、探究二者在成长中的辩证关系——无我的成长
师:好,文中有个过渡段,请找出来,来,齐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读出了小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对百草园的——
明确:
对三味书屋的恐惧,对百草园的留恋。
师:好,大家都能读出的感觉,流行的说法,就叫社会语境。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小鲁迅为什么留恋百草园,恐惧三味书屋?
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小组合作展开对百草园的探究
生找。交流。展示。
明确: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一乐:百草园助我玩耍(自由探索之乐)
(上下远近的视角、植物动物的种类、色彩缤纷、活动丰富。)
二乐:长妈妈给我讲故事。(神秘听闻之乐)
三乐: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专注捕获之乐)
师:为什么恐惧三味书屋?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揣摩语言里的作者心情。
生找。交流。展示。
明确:
限相处模式(礼)——半真半假、令人捧腹
限思考自由(怪哉)——受到打击、怨恨不满
限学习内容(只读书)——一腔无奈、听话服从
限玩耍时间(太久不行)——偷空玩耍、认可管理
限制爱好(趁入神画画)——小有成就、心怀窃喜
师:想一想,这样的上学感受,你也有吗?再读过渡段,重读所有的“我”,思考:对于被安排去三味书屋上学,小鲁迅是怎样理解的?
生答。明确。
明确:疑惑,猜测是自己犯了错误。
师:这就读出了文本的第二层语境——作者的具体心理语境。这个心理语境满是我的存在。我的恐惧和留恋,我的疑惑和猜测。
明确:有我式成长。
师:大家读读这段朱光潜大师说的话。体会学问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朱光潜
生: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能成为学习的机器。
生: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学问是补充生活的。
师:那么三味书屋补充了小鲁迅的哪些生活内容呢?请任选一个方面来说——
明确:
找找同学的趣味:三味书屋里,鲁迅和同学们一起——?
找找先生的优点:先生是一个——的先生?
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明确:
同学的趣味——
一起在课间玩(折腊梅花、寻蝉蜕、喂蚂蚁)
一起被先生管束(人都到哪里去了!)
一起读书学习(三言到五言到七言)
一起开小差做游戏(相宜的“窃喜”)
老师的优点——
一个谦逊和蔼的先生(答礼)
一个质朴方正的先生(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一个有一点古板的先生(不知道,带怒色)
一个教授知识系统的先生(三言、五言、七言)
一个负责任宽严有度的先生(太久了不行)
一个爱孩子的先生(不常用)
一个醉心读书的先生(拗过去、拗过去)
一个并不那么专制的先生(可以趁其入神做戏、画画)
师:从神情外貌到言语交流到教学内容到管束学生再到个性流露,老先生是一个多么可爱负责任的老头儿啊。小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质朴方正又温暖可爱的老学者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他的陪伴下长大,读了很多书,画了很多画。虽受限制而没有绝对失去自由。
明确:
一个没有与自然深度交往的人是可悲的,一个没有与社会深度交往的人也是可悲的。
师:三味书屋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约束,可是你看小鲁迅却也收获了不少的趣味啊。这比他童年生活实在丰富多了。
明确:
学礼之趣
学业之趣
同玩之趣
观人之趣
画画之趣
师:一个人要成长,得从小我走向大我。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的单位,这都是大我。大我的趣味都要在人群里获得。岂止是人生的乐趣,人生的价值也要在人群中才能创造。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的人生经历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1902年赴日本公费留学。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相识藤野先生。
1906年,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弃医从文。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
担任过中学教师、教育部佥事、《新青年》编委,历任北大、北师大、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文坛左翼联盟主将,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师:了解了这些经历,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认为鲁迅只是在批判他的三味书屋吗?
生:三味书屋是他迈向社会的开始,是他学习文化的开端,是他伟大成就的基础。
生: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约束和遗憾,但更多的应是感激和温暖。
师:没错。读下面这段话体会——
明确: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地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是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师:你看,人迹罕至就会有作品也无人鉴赏。非常无味。在三味书屋,先生是我的老师,在百草园,闰土的父亲是我的老师。离开了他,我就学不会捕鸟。离开了长妈妈,我也听不到美女蛇的故事。三味书屋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无法自由自由在玩,受到时间和地点以及规矩的诸多限制;我们想要打败险恶人心的飞蜈蚣,也没有万灵的法子;我们想要捕获点自己想要的乐趣吧,又常被无视被管束的。但是,也只有在满身缺点的三味书屋里,才能收获做人的知识,才能感受人声鼎沸的大乐趣,才能发现世界上还有更多超过百草园的好玩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都很考验人,锻炼人。但也唯有经得起考验和锻炼,人生才能有大收获。
师:如果让你解释三味书屋的三味,你认为包含哪些“味”呢?
生:人情味
生:书香味
生:成长味
师:不错。说说,你的“三味书屋”里又有哪些乐趣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竞争的乐趣、交往的乐趣、活动的乐趣、增智的乐趣……
明确:大我式成长。
师:孩子们,世间所有的乐趣都伴随着惆怅呀。所以,无论走得多久,走得有多远,我们都不要忘记了心中的百草园,那个生机盎然的初心,那个对世界充满神秘感觉,那个对世界的感恩之心。犹如对闰土的父亲一样。犹如对寿镜吾老先生一样。甚至犹如对买我贴画帮我换钱的同学一样。再读过渡段,体会小鲁迅那时那地的感情——
生:充满了愤怒和悲伤。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还有“Ade”看出来。
师:重读这些词语进一步体会小鲁迅不解愤怒和悲伤的感情。
生读。
师:这就理解了文本的第三层语境——情感语境。成年的鲁迅回忆起来还充满了对命运被人控制的悲哀。但是长大以后就不被人控制了么?让我们了解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三·一八”惨案。冯玉祥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交战,日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出兵击退天津大沽口直系国民军,并最后通牒段祺瑞政府撤除大沽口防务。北京学生5 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其中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当场死亡。次日,执政府下令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鲁迅也在其列。鲁迅同时被开除教育部佥事一职。,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师:鲁迅写此文时,惨案刚刚过去六个月。你猜测一下鲁迅写下这篇文章的心情?
预设:
生:非常悲伤。
生:百感交集。
师:百感交集里都有什么呢?
生:有对敌人的恨,有对社会的失望,有对往事的怀念,还有对自己求学报国初心的回顾。
明确: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一个人的生活力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朱光潜
师:再读过渡段。看看,“温故而知新”你能有新的体会吗?
生读。
生:感到鲁迅也很幽默。
师:对,他的外国语是长大才学的,他在调侃自己当年的痛苦。他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四十不惑呀。想想小时候的痛苦,那还叫痛苦吗?百草园的自由固然舒服,但也是对人生最大的舒服。三味书屋固然限制,但也给了人生更多的可能。自由和限制就像硬币的两面,很多时候,没有限制才是最大限制,绝对自由就是不自由。这就像那些体操运动员、游泳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上那自由的一跳,要靠十几年的不自由换来。
再读过渡段。
师: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一种哭笑不得的情感。
师:这就是体会到了语言的复杂。这就是我们要对这个段落达到的第四层理解,哲学语境。体会到自由与限制是相生相成的,发现痛苦与接纳。。可是,小鲁迅不懂呀。回忆,是笑中的泪,是泪中的笑。胡适9岁离开家乡求学、朱德一生献身中国革命,母亲临死都没能见上一面、毛泽东有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钱学森等等无不是长大了去国外求学再回国报效祖国的。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爱国家,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爱好,在快乐中不要沉溺,对一切不喜欢的现象,也不要太较真,世界总是充满了无法回答的“怪哉”,世界才有趣啊!投身人群,追求价值,很大程度,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人忘掉自我的。
明确:无我式成长
师:我们总结一下本课探究的语言四层语境。
明确:
第一层语境——社会语境(恐惧与留恋)
第二层语境——心理语境(疑惑与猜测)
第三层语境——情感语境(愤怒与悲伤)
第四层语境——哲学语境(自由与限制)
师:回到本课题目,我们可不可以不去三味书屋呢?
生:我觉得不可以。三味书屋可以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
生:我觉得也可以,现在是网络时代。在家里一样可以读书学习,更自由一些。
师:这很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师:哈哈。无论去不去三味书屋,都要增长知识,都要学会与人打交道,都要追寻个人的生命价值。最后送给大家两段名人的话——
明确: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人生和改良社会都不必只有一条路径可走。每个人所走的路都应该由他自己审度自然条件和环境需要,逐渐摸索出来。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无论你走哪一条路,你都必定立定志向要做人。——朱光潜
明确:作业——
二选一:1、写一处你喜欢的地方,模仿课文,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写景。2、写一个你身边熟悉的人。表现出他的多方面性格特征。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