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5: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 以“自信力”为线索,理论证思路;
2.以“中国人”为焦点,析鲜明立场;
3.以“对比读”为抓手,涨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自信力”为线索,理论证思路;
1.读标题,寻关键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呢?请同学望文生义说说看。
生:驳论,可能是反驳的意思吧?
师:嗯,说得很好。大家请看大屏幕:
驳论文,主要指针对社会某种丑陋现象进行批判与揭露,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文体。驳论跟立论紧密相联,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再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今天我们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以后,1934年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出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鲁迅先生针对当时这一悲观论调,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的一篇战斗檄文,予以狠狠的反驳。
请大家齐读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齐读。
师:大家说说看,鲁迅先生要反驳的是什么观点?标题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齐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关键词是“自信力”。
师:回答正确。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关键词,试着理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生各自阅读课文。
2.围绕“自信力”,理论证思路。
二、以“中国人”为焦点,析鲜明立场
1. 再读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师:思维导图帮大家快速理清了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了作者在批驳什么,在强调什么。我们再读标题,体会一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读呢?
生:质问。
生:反问。
师:对,这是作者对《大公报》的悲观论调给予了坚决的批驳,我们再来齐读标题,读出鲁迅先生的鲜明态度,读出你们的深刻感悟,预备——读:
生用反问上扬的语气,群情激昂的发出质问。
师:同学们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态度,很棒!可大家发现没有:在《大公报》发表悲观论调的,难道是外国人吗?
生:不,是中国人!
师:对呀,也是中国人啊!这些发表悲观论调的中国人,他们有没有自信力呢?
生:没有,他们都公开发表言论了,表明自己已经失去自信力了。
师:大家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悲观言论呢?
2.勾连时代背景,了解写作缘由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内外交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社会各界都在探寻“解救国难”的出路。彼时,军绅门客们请出各路超自然力量,“求神拜佛”以祈祷保佑;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则“伤古怀今”,筹办了隆重的国家祀孔典礼,将祭孔视作抵抗日本侵略、解决中国内忧外患的关键,在孔子诞辰纪念日典礼上鞠躬、奏乐、合影。
师: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大家再来说说发表这些的悲观言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生: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师:他们为什么会发表这些悲观言论呢?
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势进攻,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现昏庸无能,无心也无力反抗,故意散布这些悲观言论,企图卖国求荣。
师:你的近代史学得真好!老师要向你学习。文史不分家,同学们想要学好语文,尤其是想要读懂一些经典作品,学好历史是必修课。上世纪30年代,国内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国际上外强趁虚而入,小日本步步紧逼,中国确实是内外交困。尤其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掌握着军政实权,却为一己之私毫无民族气节,主张与日本求和投降,卖国求荣。还大言不惭的散布悲观言论,上演“求神拜佛”的闹剧,企图迷惑民众,欲盖弥彰。
危难之中,谁能救中国?革命斗士鲁迅先生洞若观火,面对《大公报》“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论断,鲁迅先生义愤填膺,拖着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在自己53岁生日这天,提笔写下了杂文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表现出动荡之际,一名知识分子的自省与战斗!
3.锁定“中国人”,分清敌我立场
师:由此可见,标题中的中国人,作者指的是全体中国人吗?
生:不是,标题中的中国人,应该不包括那些发表悲观言论,企图卖国求荣的国民党反动派们。
师:对!也就说,在鲁迅先生的眼里,这些人不配做中国人。那先生眼里,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呢?我们在回到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中国人”这三个字,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中国人,具体指的哪些人呢?
同桌讨论,代表发言:
(1)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的中国人)
(2)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合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3)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4)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为国家进步而奋斗,富有反抗精 神的中国人)
(5)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所有的中国人)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除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师:同学们众筹集体的智慧,将本文中“中国人”的内涵分析精准到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不禁让老师想起了鲁迅曾以一个经典诗句表达这种爱憎之情,大家想起来了吗?
生齐答:横眉冷对千夫,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对,这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以笔为枪,针砭时弊,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敢当。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的脊梁”,指的不正是像他一样“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吗?!
三、以“对比读”为抓手,涨民族精神
1. 比读2、6段,明确“敌我之论点”,体会语气和情感的不同
师:如此短小精悍、爱憎鲜明的驳论文,我们唯有用深情的朗读,刻意的积累来表达对经典作品的敬意。现在,我们通过对比读来感悟先生的赤子情怀。先来比读2、6段,明确“敌我之论点”,讨论一下读的语气和情感会有哪些不同?
生:读第2段敌方论点时,要读出失望、悲观的语气。
师:不错,如果为了更好的表达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我们试着加个语气词,可以加个什么语气词呢?
生:唉!
师:你示范看看!
生:于是有人慨叹日: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太棒了!请全体女生跟着他的感觉一起读第2段!
女生齐读:于是有人慨叹日: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悲观失望的语调)
师:就是这个味儿,这就是那些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御用文人在关键时刻“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真实写照,确实面目可憎!
好,我们再来看第6段表我方观点的语句,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自信、坚定的语气读。
师:很好。为例表现出自信、坚定,我们应该重读哪些关键词呢?
生:“然而”这个转折词,还有“中国人”三个字。
师:请全体男生一起用自信坚定、铿锵有力的语气语调,重读“然而”“中国人”,把第6段齐读出来!
生铿锵有力的齐读,很有气势。
2比读1、7段,品读“敌我之论据”,体会语气和情感的不同
师:这就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中国的脊梁”,在国家存亡的危难之际,发出的慷慨宣言,特别振奋人心!
我们再来比读1、7段,品读“敌我之论据”,讨论一下读时的语气和情感又会有哪些不同?
生:第1段,可以用沉重中含有讽刺的语气语调来读,读出鲁迅对他们“恨铁不成钢”的愤慨。
师:你真的很懂鲁迅先生,说得太贴切了。那你认为重读哪些字词,可以达到你说的表达效果呢?
生:“总”字重读,让人感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自以为是的一副嘴脸,“只”字重读,让人感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崇洋媚外的丑态,还有“一味”这个词,也将国民党反动政府软弱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是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好,请女生按照这位同学的赏析读出鲁迅的满腔愤慨。
女生拿腔拿调的大声齐读,很有感觉。
师:面对昏庸无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出的悲观言论,鲁迅先生针锋相对的予以反驳,大家看第7段,这是鲁迅先生为了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郑重宣言列举的事实论据。大家说说看怎么读,才能读出鲁迅先生的一腔热血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一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气语调,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一份由衷的赞美。最后一句“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以一字一顿的重读,就能表达出这种效果。
师:说的真好!本段是由一组排比句组成,排比句的作用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所以读的时候,句与句之间要读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我们来齐读,读出气势!
男生铿锵有力的齐读,重读排比句中的四字词,很有气势。
3比读3、4、5与8、9段,品读“敌我之论证”,体会语气情感之不同
师:作者在分别列举敌方论据和我方论据时,遣词造句是很讲究的,贴切的将自己的鲜明立场表现出来。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们再来比读3、4、5与8、9段,品读“敌我之论证”,体会语气和情感的不同。这篇驳论文直接批驳时,就是用归谬法批驳的论证过程。同学们想想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归谬批驳的呢?
生:我觉得要用一种讽刺、嘲讽的语气语调读,因为作者本身就不认同对方的论点,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进行批驳。
师:嗯,有道理,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范读,读出了批判的感觉。
师:论证我方观点时,作者又是何种态度呢?
生:开头部分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最后一句“那简直是诬蔑”,可以重读“简直”“诬蔑”两个词,表达作者的愤怒。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那时那地的鲁迅先生,尽情的演绎吧!
生激情齐读,读出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
4 铿锵读结论,质问读标题,涨民族精神
师:好,我们再来看标题,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鲁迅先生的赤子情怀?
生齐答:质问的语气读!
师:对,义正言辞的质问,最后一个“吗”字一定要上扬。女生,读:
女生齐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请全体男生用文中的最后一段回答,注意语气语调。
男生齐读: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读的气吞山河、大气磅礴)
师:鲁迅先生拖着病体,在白色恐怖中写出这样的战斗檄文,对敌人的深恶痛绝,犀利如刀,对中国优秀儿女却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饱含了这位伟大革命作家的赤子深情,是何等难能可贵!
文章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驳论以事实为依据,逻辑严密,胜于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气势;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愧为驳论文之典范!
建议同学们课后将这样的经典美文背诵下来,并以实际行动,做一名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脊梁!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