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人美版下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第11课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美术人美版下册(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第11课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04-18 16:53:09

文档简介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课前准备:
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传统民居的相关资料。
二、教材简析:
1、教学目标: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
3、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利用互联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各种民居的图片、有关传统民居的视频,帮助学习学习、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民居。
1.谈话导入: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如此次,个民族的住宅也各具特色,出示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的魅力?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演讲小组合作的成果。
(三)、集体交流,感受特点。
1、抽小组组代表介绍传统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小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学习目标
1.熟悉我国传统民居的特色。
2.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民居的认识,了解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所在。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统民居的构造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品味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各地不同的传统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了解民居特点
1.通过看图片,细心观察各地民居的结构特点。 
2.小组交流,共同描述各地民居的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画出心中的传统民居
1.观看相关图片、视频,让同学们大体了解各地的传统民居。
2.分组交流,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共同探究,深刻了解民居的结构特点,同桌商议。
4.动手实践,参考图片,画一画各地传统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对传统民居的认识。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并描述他们的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他的不同,在艺术形式上争奇斗艳,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二、了解民居特点  
1、通过美术书上的介绍,描述各地民居的特点: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全班交流,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
三、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发言,探究传统民居的夜色
    (画出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地方。)
2、交流探究,说说自己心中的传统民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通过老师介绍,传统民居建造的材料和构架。
    (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各地民居的基本特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四、各地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制作表格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各地民居:
(各地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深深吸引着孩子们,通过学习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深刻了解了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我们各大传统民居的特点。
2,、通过探究,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感受各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阅览美术书
1.各地的传统民居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观赏课件,并从中找出自己的答案。
2.阅览比较
各地民居构造不同,特色各异,找出它们的差别。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通过览美术书,从以下字眼找出各地民居的特点   
2.通过比较说说各地民居的风俗特征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课件139张PPT。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上海石库门皖南民居干栏式民居下沉式窑洞蒙古包藏族碉房目录地理分布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什么是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简单的说就是四面房屋围合的院落。北京四合院一、体量二、布局三、色调四、味道什么是体量? 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包括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 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与皖南民居相比,体量上有什么特点呢?北京四合院体量特点 相比皖南民居的高大、福建土楼的雄伟,北京四合院在体量上变化轻微,房屋更加低平。 为什么北京四合院相对低平?北京四合院特点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等级原因风水原因礼教原因自然原因 北京的冬天比较寒冷,低矮的房屋会让阳光更多地照射进院落,良好的采光会让房间温度升高。等级原因 北京作为古都,天子脚下等级制度严格,相传平民百姓的屋顶不能高过金銮殿的台阶。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一、布局特点二、各种布局三、四合院的规矩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试着比较四合院与紫禁城的布局,找一找,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北京四合院的布局 四合院和紫禁城的布局基本一样,都尊崇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但不同的院落布局也有区别。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还有较为讲究的三进院、四进院和五进院落。
二进四合院不同四合院的布局四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四合院中各房间名称猜一猜,谁是院中的灵魂之墙?
谁又是院中的规矩之门?四合院中的规矩四合院的灵魂之墙——影壁墙
四合院的灵魂之墙——影壁墙 四合院里的灵魂之墙正是影壁墙。可以设置在大门里面,也可以设置在大门外。其作用是为了辟邪挡灾,因此影壁墙上的图案多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最著名的影壁墙当属故宫的九龙壁了。四合院的规矩之门——垂花门
四合院的规矩之门——垂花门 四合院里的规矩之门就是垂花门(二门)。这是四合院内外有别的象征。古代的女子家眷只能止步在这道门之内。正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钱人家的垂花门还是显示自家财富与地位的标志。北京四合院的色调四合院的色调与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相比,四合院的色调是什么?四合院的色调与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相比,四合院多以灰色调为主。北京四合院的味道四合院的布局——均衡端庄 四合院的空间——大气含蓄
四合院的色调——内敛朴实 四合院的体量——舒展流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节选自《故都的秋》郁达夫 四合院里最适合赏雪。下雪了,隔着玻璃窗看,看雪渐渐有了点意思。窗外的走廊上放着冻柿子,红红的,衬着白白的雪,越看越可爱,终于触动了馋虫,冲出去取那冻得硬邦邦的柿子。院子里已落了厚厚的一层雪,最淘气的那位孙子故意神头鬼脸地从院子中间穿过,在一家人的眼皮底下,丢下一长串清晰的脚印。四合院的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有一种别样的人情味。
——节选自《四合院的精神》叶兆言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一、土楼分布二、土楼起源三、土楼的建筑特色四、欣赏土楼地理分布福建土楼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与四合院相比,土楼体量上有什么特点?高大、雄伟低平与四合院相比,土楼的窗户有什么特点?开窗很高,在二层或者三层,窗户数量少。开窗低,且窗户数量和面积都较大。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福建土楼起源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一、体量与布局二、色调三、欣赏福建土楼的体量一、圆楼二、方楼三、五凤楼一、圆楼的结构与优势 1.没有角房间。
2.分配平等。平等、均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一。圆楼的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 3.内院空间大。
? 4.节省建材。
? 5.构件尺寸统一。?
?? 6.屋顶施工简便。
? 7.对风的阻力较小。
? 8.抗震能力强。
?圆楼的布局 圆形土楼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一、圆楼的结构与优势 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二、方楼的结构与优势1.纵轴对称,主次分明。
2.以厅堂为中心。
3.用走廊贯穿全楼。
4.房间方整宜作卧室。
三、五凤楼的结构与优势 1. 有高大、建于中轴线的开敞厅堂。
2. 一般是三堂二横或更复杂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两堂。
3. 左右设有平衡对称的横屋,横屋数量2—6列不等。
4. 大门前的晒谷坪及半圆形的池塘必不可少。
5. 布局必然是 后高前低,层层迭落。欣赏福建土楼欣赏福建土楼欣赏福建土楼欣赏福建土楼欣赏福建土楼欣赏福建土楼 土楼是客家人所建造,独有的客家文化造就了土楼独特而神秘的外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客家人的性格,你认为什么词最恰当?欣赏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地理分布广东开平碉楼 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式。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其特色是中西合并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广东开平碉楼的简介1.塔式建筑
2.兼备中西风格
3.形似碉堡广东开平碉楼的特色 猜一猜,为什么开平碉楼有这样的特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特殊形态?1.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
2.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3.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开平碉楼与普通民居对比4.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
5.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广东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广东开平碉楼的造型特点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1400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100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上海石库门地理分布上海石库门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上海石库门简介石库门,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是西方文化涌入和中国地方文化融合最好的实例。欧洲联排式的形式单体脱胎于我国传统民居布局上海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江南民居建筑+西式建筑布局模式石库门——中西文化的产物上海石库门和江南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
找一找,哪里相似?中国传统的铜门环门上的西式装饰线脚山墙上的中式屋檐和巴洛克风格的西式装饰共存细节上体现的中西结合
石库门的类型主要有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上海石库门住宅特色——便捷、宁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1.弄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齐备且便捷——便民商店大都开设在弄堂口,沿街四周,或在弄内住户的底层,规模都不大,一般在单开间或半开间。2.弄堂内的道路系统,也尽可能考虑到弄内居民的安全和宁静——一般一个弄堂只设一个总弄口。规模较大的,就采用半环式道路,用一条总弄将几条支弄串联“卅”字形。3.户外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皖南民居地理分布皖南民居一、皖南民居简介二、皖南民居建筑特色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它既不是亭榭台阁,也不像门罩楼牌,而是垒砌于山墙之上的“超凡脱俗”。它构造简洁,线条流畅,黑白强烈,泾渭分明,鬼斧神工,寓意深长,格调既揉阳春白雪的高雅,又积下里巴人的恬淡,是徽文化情愫积淀最形象的载体之一。
皖南民居简介皖南民居建筑特色1.深院高墙2.粉墙黛瓦、马头墙3.天井——四水归堂皖南民居建筑特色——深院高墙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有很多,其中深院高墙是皖南民居共有的特色之一。皖南民居通常为单体结构,每一栋民居通常有两层至三层。如此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受人多地少的限制。皖南民居建筑特色——粉墙黛瓦粉墙黛瓦: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
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如此强烈的黑白对比是皖南民居典型的色调,更成为人们脑中对皖南民居的印象。
万绿丛中,错落有致、疏密有序、黑白对比强烈的皖南民居,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皖南民居建筑特色——马头墙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
梦里水乡芳绿野,
玉谪伯虎慰苏杭。 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名跌落山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皖南民居建筑特色——马头墙皖南民居建筑特色——马头墙之作用 徽州民居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皖南民居建筑特色——四水归堂的天井 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就是徽州大院中间的一个天然“天窗”,由四面屋顶、屋檐围成。因为所有的屋顶都是向院内倾斜的,下雨的时候,雨水会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外流”,反映了徽州人单门独户、一心聚财的心理。 干栏式民居地理分布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小楼式建筑,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竹料代替木料的。干栏式民居的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或杂物间。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用而不住人的形式,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最大特点。 干栏式民居的简介 干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干栏式民居的作用 洞穴是人类早期的居所,然而洞穴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先民们仿照鸟类筑巢的方式,用树杈、阔叶及草类在树上构搭窝棚以居住,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种“巢居”的现象,后人认为是最初的人工营造住屋。发展变化:
从穴居到巢居干栏式民居的演变柬埔寨格楞族树屋2 .2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巢居的方式逐渐开始无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从树上回到地面。为了防潮、防虫蛇野兽等,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砍伐较大的树木,在地面上立柱架木,编竹扎茅,营造成底部架空、人居上层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受到地形的影响,出现了因地制宜的建造形式,如竹木地居、夯土地居、石坛住宅。越南哈尼族民居越南北部山区苗族民居密克罗西亚的石坛住宅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剖面图堂屋(待客)晒台(晒谷物、衣服)底层(饲养家畜、仓库)歇山式屋顶木楼梯前廊(休闲、吃饭)卧室 傣族干栏式民居一般都是上下两层,下面一层除了支撑屋子的柱子间可以关养牲畜、碓米、堆放杂物等别无其他。上面的一层是人们居住的,有前廊、堂屋、卧室、晒台四个部分。干栏式民居的结构 干栏式民居的构架简单,因此建造起来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挖地基,不需要砌墙体,不需要建院落,用砍好的木头做成屋架,再将屋架在选定的地面竖起,在上面架上梁、檩等,干栏式民居的骨架就完成了,而且在多树木的南方,木材料也易得。本图就是一个干栏式民居的简易构架。干栏式民居的结构——简易骨架 开敞的前廊和晾物的晒台
从楼梯上来后,直接就进入了前廊。前廊相当宽敞明亮,重檐的屋顶还可以遮阳挡雨。人们可以在这里纺线、编织,也可以在此进餐、乘凉,或与亲朋好友趣谈。前廊后面挑出的部分是用竹子搭建的晒台,可以晾衣服、晒谷子。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晒台和前厅 结实的木制楼梯
干栏式民居几乎全用木材建筑,楼梯也不例外,虽然是木材料制作,但却非常结实。楼梯造型非常简单,但却是干栏式民居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因为人们都不在底层居住,必须要通过楼梯上到二层,而且,对于建在山区中的房子更有意义——可以防止毒虫猛兽进入居室。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木楼梯
傣族干栏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歇山式的屋顶。房屋的正脊很短,屋顶很大,屋面坡度非常陡,屋顶的下面还有坡屋顶,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偏厦,所以整个看上去像重檐顶形式。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歇山式屋顶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内部结构 起居、待客的堂屋
由房屋的前廊向里面走,通过一道门就是堂屋,堂屋是接待客人的正式场所,也可以成为留客的住处。堂屋也兼作厨房,设有火墙。图中的主人正在轻松地享用美餐,就餐时人们直接蹲坐在木料铺设的地板上。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堂屋 高干栏民居可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底层因为宽广而高,人完全可以直立在下面。一般这样的底层用来圈养牲畜,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人家还在下面设厕所。本图中的干栏民居底层,不但摆放有农具、自行车等家用器物,而且在近边处还设有木制长靠背椅,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聊天。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底层蒙古包地理分布蒙古包 蒙古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据记载,最迟在汉代,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了现在这样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包”字是“家” “屋”的意思,俗称为蒙古包,逐渐就延用下来。蒙古包的简介蒙古包的建筑特色——简单而快捷的迁徙蒙古包的建筑特色——结构简单 蒙古包的构架较为简单,主要由骨架和毛毡两部分构成。从剖面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这种形式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只要很细很薄的龙骨,便能承受顶部覆盖的几层毛毡的重量。其平面为圆形,可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面积,并且具有很好的抗风功能。因为圆形使其与风向垂直的面积被减到最小,对风形成的阻力也就最小,而背面能形成空气涡流,对蒙古包产生回推的力量。
这座蒙古包中心摆放一张方桌,桌子四角各竖有一根彩绘柱子,色彩以红色为主,非常艳丽。柱子上方还有雕刻精美的雀替,而乌那和哈那都漆为红色,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氛。蒙古包的建筑特色——室内精美,色彩艳丽 室内墙壁,即哈那上悬挂着一张壁毯,刺绣精美,色彩古雅大方,是极富当地特色的传统室内装饰。而壁毯的前方,则摆放着较现代化的铁架子床和沙发,这明显是受到汉族的影响。蒙古包的建筑特色——室内精美,色彩艳丽 蒙古包的门一般都是朝向东面的,因为蒙古族人认为,门朝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开,才会吉祥如意。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门朝向东方能防止常年不断的西风直接吹入蒙古包内,使屋内不至于过冷。而蒙古包上唯一能成为窗口的地方,就是正中的炉灶烟囱的出口。蒙古包的建筑特色——大门朝东下沉式窑洞地理分布下沉式窑洞高坡上的土居
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省,它们共同的地理特征是位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降雨量较少,树木稀疏。
此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开挖黄土窑洞居住,形成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生态建筑形制。依据窑洞的样式差异,可以分为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三种形式。
窑洞的简介 1.下沉式窑洞是在地上向下挖出一个深6米左右的方形大坑,坑底找平,形成一个下沉到地下的院落,然后向院里的四壁横向掏凿而形成的窑洞。
2.房屋布局:类似于地上的合院式建筑,房间分为正房、厢房、倒座三种,按照功能布局。
3.院落形式
(1)下沉式窑洞的院落平面大都为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但是也有不少院落是“凹”字形的。
(2)一般来说,下沉式窑洞的两个长边壁上要各开挖三口窑洞,两个短边壁上各开挖两口窑洞。下沉式窑洞的简介下沉式窑洞的结构——下沉的院落 从顶部俯视下沉式窑洞,好像一个个方形的水井。整个院子沉在地面之下,这正是下沉式窑洞的重要特点之一。下沉式窑洞的结构——围合的院落 下沉式窑洞是一个四面围合的空间。里面布局和北京四合院有相似之处。下沉式窑洞的结构——生活区 所有的生活区域均处在地面之下,屋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下沉式窑洞的结构——入口下沉式窑洞的入口有四种形式斜坡式通道式直通式台阶式 下沉式窑洞,其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环境。下沉式窑洞的优势藏族碉房地理分布藏族碉房外墙坚固结实,一般多厚达80—100厘米,开窗又小,给人以碉堡的感觉,故称碉房。碉堡碉房碉房名称的由来分布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或石块砌筑,或乱石堆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因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决定了其特定的形式,具有坚固、安全、防寒的特点。
藏族碉房的简介1.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2.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藏族碉房的结构特点3.碉房外观为方形,整体呈下大上小的形式。4.阳台处在与屋顶接近的向阳位置,休息或作家务用。阳台与房间相连的一面墙,墙体为通敞透亮形式,利于通风。藏族碉房的结构特点5.墙体由土和石块混合砌筑而成,防御性很强。藏族碉房的结构特点——功能划分底层——饲养牲畜二层——家人主要活动场所顶层——经堂或者客房欣赏藏族碉房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一首乐曲或者一个人分别来形容以上的民居。想一想,该是什么词,什么风格的乐曲,怎样一个人?写在最后的话:
每个地域的民居都体现着先人生存的智慧、传统的风水思想,甚至还有古人对于人生的期望和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和韵味也包含其中。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细细地品味民居的味道,看着这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民居,就好像见到了那里的水土和那里的人。制作人:陈代富第十一课《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课件使用说明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居类型,它是长期以来工匠们和居住者根据生活和审美需求不断创作设计、不断创新的结晶,是艺术化生活的产物。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通过欣赏中国各地民居建筑,引导学生思考多样化的民居产生的原因,了解各地典型民居样式。以福建土楼民居建筑为例,学会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分析。
二、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让学生分组进行欣赏分析,引导学生走近民居、关注民居。
三、课后拓展
通过让学生分析南北院落式民居建筑的异同,引导学生走近民居、关注民居。
四、学习建议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民居的建筑特点,启发学生认识民居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同本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
课件15张PPT。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藏族碉房蒙古包傣族竹楼下沉式窑洞皖南民居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中国民居建筑为什么如此多样化?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你知道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吗?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北京四合院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西南干栏式竹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窑洞和西南 干栏式竹木楼各自的建筑特点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黄土高原窑洞西南干栏式竹木楼防潮通风、取料方便借地势开凿空间
冬暖夏凉、节省材料共同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移动的房子”指的是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为什么要建造成这样?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蒙古包拆装容易、便于搬迁、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的角度分析福建土楼结构布局功能文化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架结构、利用地势、材料天然。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规格的卧房,并以走廊相连。 防风抗震、防御性强、循环利用。聚族而居、邻里和睦。 艺术造型富有特色,被誉为“东方古城堡”。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你住过四合院吗?让我们重温四合院的魅力……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分组讨论:
从结构、布局、功能、艺术、文化的角度分析北京四合院。结构: 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 方形院落、中轴对称。四方的房屋各自独立,中心有庭院。布局: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功能: 垂花门区分“外宅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游廊连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
影壁垂花门游廊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艺术:青砖灰瓦 砖雕彩绘 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内的陈设和绿植 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 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的愿望。房屋的建制与布局体现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装饰和院内陈设利用象征和谐音,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课后拓展 把北方典型建筑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北京四合院南方天井院学习建议1.用课上所学的分析角度,向同学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居。2.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民居建筑与西方民居建筑的区别是什么?课件设计制作:陈代富课件16张PPT。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上海石库门上海石库门和江南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
找一找,哪里相似?中国传统的铜门环门上的西式装饰线脚山墙上的中式屋檐和巴洛克风格的西式装饰共存细节上体现的中西结合
石库门的类型主要有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上海石库门住宅特色——便捷、宁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1.弄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齐备且便捷——便民商店大都开设在弄堂口,沿街四周,或在弄内住户的底层,规模都不大,一般在单开间或半开间。2.弄堂内的道路系统,也尽可能考虑到弄内居民的安全和宁静——一般一个弄堂只设一个总弄口。规模较大的,就采用半环式道路,用一条总弄将几条支弄串联“卅”字形。3.户外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它既不是亭榭台阁,也不像门罩楼牌,而是垒砌于山墙之上的“超凡脱俗”。它构造简洁,线条流畅,黑白强烈,泾渭分明,鬼斧神工,寓意深长,格调既揉阳春白雪的高雅,又积下里巴人的恬淡,是徽文化情愫积淀最形象的载体之一。
皖南民居简介皖南民居建筑特色1.深院高墙2.粉墙黛瓦、马头墙3.天井——四水归堂皖南民居建筑特色——深院高墙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有很多,其中深院高墙是皖南民居共有的特色之一。皖南民居通常为单体结构,每一栋民居通常有两层至三层。如此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受人多地少的限制。皖南民居建筑特色——粉墙黛瓦粉墙黛瓦: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
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如此强烈的黑白对比是皖南民居典型的色调,更成为人们脑中对皖南民居的印象。
万绿丛中,错落有致、疏密有序、黑白对比强烈的皖南民居,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皖南民居建筑特色——马头墙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
梦里水乡芳绿野,
玉谪伯虎慰苏杭。藏族碉房 开敞的前廊和晾物的晒台
从楼梯上来后,直接就进入了前廊。前廊相当宽敞明亮,重檐的屋顶还可以遮阳挡雨。人们可以在这里纺线、编织,也可以在此进餐、乘凉,或与亲朋好友趣谈。前廊后面挑出的部分是用竹子搭建的晒台,可以晾衣服、晒谷子。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晒台和前厅下沉式窑洞的结构——生活区 所有的生活区域均处在地面之下,屋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十大特色民居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
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NO.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NO.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NO.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NO.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NO.7宏村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NO.8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NO.9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NO.10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