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导入新课】
辩图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数目和分布的变化。初步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衰落与瓦解和中国的崛起。
【教学过程】
一、课标分析,明确复习要求
1.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命题重点:
3.复习要求
①能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理解苏联模式的僵化是导致社会主义探索走向误区的根本原因,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②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的勾勒与东欧地缘政治示意图的描绘,了解苏联衰落的过程、东欧剧变的经过,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③通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坚定领导、成功改革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对比,审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涵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二、利用教材,巩固必备知识
(一)构建知识体系
(二)提练阶段特征
(三)理解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阵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苏联体制弊端日益明显,苏联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改革最终失败;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3.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价值观;
(四)探讨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一: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变化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1.苏联取得哪些建设成就?存在什么严重问题?造成怎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1)成就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
(4)结果: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6日
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5)认识及教训: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④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⑤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中苏关系史
苏联诞生惊醒中国--五四运动与中共的诞生
苏联发展引导中国--土地革命与毛泽东思想
苏联强盛帮助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
苏联威胁磨砺中国--曲折的探索与两弹一星
苏联解体警示中国--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
思考 苏联在不同时期是怎样影响中国?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哪些建设成就?存在什么严重问题?造成怎样的结果?(指导阅读教材)
(1)成就及问题
(2)改革及结果
(3)原因及教训
【知识拓展】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③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 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变化三:中国在曲折发展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奠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
(1)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的建立;
(2)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成就
(3)科技和外交基础:“两弹一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2)逐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全面决胜小康社会。
3.复兴: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国内生产总值、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和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列;
(2)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问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如同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一样;
(2)苏东剧变等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如同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曾频繁出现王朝复辟一样;
(3)要辩证看待苏东剧变这一社会主义发展中暂时出现的倒退现象,要从中吸取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改革开放。
【课堂小结】
【知识拓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871年,巴黎公社
1848《共产党宣言》
1917十月革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
19世纪初—1848年:
空想到科学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理论到实践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
理想到现实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国到多国
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 道路 先轻 后重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 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拓展】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课堂评价】
1、(2018·全国·高考真题)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2017·全国·高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020·天津高考·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2022·海南高考·9)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
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
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
A